建議:將60歲以上農民與下崗職工一併納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範圍

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勞苦一生,一把年紀還在下地幹活的在農村大有人在,若非生活所迫,誰也不願意那麼“拼命”。

種地投入成本高,產出低,獲益小,使得農民生活水平難有長足的提升,加上晚年生活缺乏保障,這成為不可迴避的社會現實。

如果有人提出,農村人老了不怕,還有兒女可以贍養自己,不錯,兒女終歸會盡孝,但真到兒女“盡孝”與伺候的那一天,對老人來說,怕是來日不多,但凡有點力氣,農村老人沒有幾個不是靠自食其力的,兒女有兒女的壓力,兒女有兒女的難處與不易。

建議:將60歲以上農民與下崗職工一併納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範圍

如果說農村人有兒女,其實城裡人同樣也有兒女,兒女對父母盡贍養義務,在這一點上不分農村與城裡;同樣的,作為老人,辛苦了一輩子,都想過上幾天清閒的日子,想四處走走看看,有此願望更是不分農村與城裡。

農村老人沒出過遠門,沒逛過公園,沒做過船,沒乘過高鐵的不是沒有,試想,辛苦勞碌了一生,為社會與家庭貢獻了一生,可社會發展成了什麼樣,城市的高樓有多高,街有多寬,這些都不知道,這該有多遺憾啊,不是老人不想,只是被錢給“卡”在了城外。

建議:將60歲以上農民與下崗職工一併納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範圍

再說說另一個群體——下崗職工,在崗時,大夥吃得是“大鍋飯”,但大鍋飯也要用辛勤勞動換來,可不是端個茶杯看看報紙那麼簡單。

說是“鐵飯碗”,實際上,這飯碗的鐵與不鐵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安安穩穩幹到退休;有的偏偏人到中年,遭遇減員;還有的,剛分配工作沒多久,屁股還沒座熱,就被推向了社會,下崗之後的人生之路,大多過得比較辛苦,坎坎坷坷,路跌跌撞撞,可以說是飽嘗了人間的辛酸。

建議:將60歲以上農民與下崗職工一併納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範圍

下崗工人中有不少為農民子弟,原本以為通過考學分配或者部隊轉業獲得一份比干農活待遇要好的職業,進了城裡,家裡的土地自然也就被收回了,多年後,農民情結雖在,可也習慣了城裡的生活,可是,就那麼突然之間,“咣噹”一下,鐵飯碗被砸了,一夜之間成為上無寸瓦,下無土地的落魄的人,失落,焦慮,甚至有人精神失常......

如今,國家日益強盛,對於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農民和為國企改革奉獻了青春犧牲了個人利益的下崗工人,社會不該忘記,故此,呼籲將60歲以上的農民與下崗職工一併納入當地最低保障範圍,切實緩解其生活壓力,給予其一定程度的保障,解決實際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