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朝最後的「帝師」,英國爵士,一身奉獻於漢文化的傳播

末代皇帝溥儀生活方式是非常西化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幾乎全部向西方看齊。這源自他的英文老師莊士敦(一個畢業於牛津大學、會講廣東話和北京官話的蘇格蘭人),在生活方式上給了他深深的影響。說得誇張些,莊士敦可以說是溥儀的“精神導師”。

清皇朝最後的“帝師”,英國爵士,一身奉獻於漢文化的傳播

莊士敦給溥儀的遠不止於文化知識,還有看世界的眼睛,莊並不同於之前的帝師,他不需要官爵不需要趨炎附勢沒有陰謀沒有刻意灌輸什麼文化,他所教授的也是真正希望對方所學所瞭解,這並不是亦師亦友能夠涵蓋的,這份情感覺似親情又不及,似友情又太淺,難道要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做解釋嗎?總之都不太準確。

清皇朝最後的“帝師”,英國爵士,一身奉獻於漢文化的傳播

莊士敦是英國蘇格蘭人,1874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先後畢業於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主修現代歷史、英國文學和法理學。而他來中國的原因很特殊,他當時是進入了英國殖民部,進這個部門競爭非常的激烈,莊士敦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才進入的,後來到了香港做見習生,由於他的語言天賦,他的中文水平非常的高,所以他也不斷升遷,還去了租借地威海衛工作,被英國政府授予“高級英帝國勳爵士”勳章。

清皇朝最後的“帝師”,英國爵士,一身奉獻於漢文化的傳播

或許是莊士敦的中文天賦很高,所以他剛到中國就已具有相當深厚的東方學功底,加上他個人的學習,很快迷戀上中國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並積極致力於對儒、釋、道、墨以及唐詩宋詞的研究,足跡遍及各省名山大川和名剎古蹟。由於他是官員,這個身份讓他能夠非常便利的研究中國文化,而莊士敦在中國待了三十多年,可以說見證了清朝的滅亡。

清皇朝最後的“帝師”,英國爵士,一身奉獻於漢文化的傳播

也是由於學貫中西,所以他被推薦位溥儀的老師,1918年,徐世昌當時還是清朝遜帝溥儀的老師,由於要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所以要辭去“帝師”一職,這是當時袁世凱對於清朝皇室的優待,溥儀依然住在紫禁城,對內仍然是“皇帝”,溥儀不能沒有老師,為了能夠讓溥儀瞭解世界,所以徐世昌向英國領事館交涉,聘請融貫中西的莊士敦擔任溥儀的新老師。

清皇朝最後的“帝師”,英國爵士,一身奉獻於漢文化的傳播

莊士敦曾經在他《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寫道:在大多數有思想的中國人心中,都是希望有一個穩定的政府,他們希望這個政府具有消除內憂外患的能力,還有勇氣解散或者控制比土匪還要惡劣的“駐軍”,有能力使中國免遭外國財閥的壓榨;有責任監督官員盡忠職守,不中飽私囊。"

清皇朝最後的“帝師”,英國爵士,一身奉獻於漢文化的傳播

​在我看來,中國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國家制度是“共和”還是“君主”的問題,只要政府表明自己有能力並且有意願統治,人們就會心滿意足。"

清皇朝最後的“帝師”,英國爵士,一身奉獻於漢文化的傳播

莊士敦發現溥儀可能是近視,找外國眼科醫生檢查後確了診。雖然太妃們強烈反對認為“有違祖制”,但溥儀還是從15歲起就戴起了眼鏡。溥佳(溥儀的堂弟)在書裡講:“溥儀是近視眼,就叫精益眼鏡公司配了一副給他戴上”。

清皇朝最後的“帝師”,英國爵士,一身奉獻於漢文化的傳播

莊士敦一生未婚,晚年用其著作版稅在蘇格蘭買了個小島,給其島的居室分別起了松竹廳、威海衛廳和皇帝廳等名字,並升起滿洲國的龍旗。還在其住所辦了個陳列館,陳列著溥儀賞賜給他的朝服、頂戴、飾物等物件。終其一生,莊士敦都熱愛、眷戀著中國。在他看來,中國應該通過君主立憲過渡為現代國家,在皇室的繼承中保存上溯千年的傳統和文化。

清皇朝最後的“帝師”,英國爵士,一身奉獻於漢文化的傳播

但這樣的遐想在其有生之年面對溥儀俯首日本為傀儡而已開始瓦解,他最終拒絕了溥儀的挽留,離開了中國。1938年3月6日,莊士敦帶著些許遺憾和對中國往事的無盡思念在家鄉愛丁堡逝世,享年6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