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们,你知道丹田一词的来源吗?我们一起来解密

丹田学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研究(上)

丹田一词在我国传统武术中不断的被提及重视,特殊的丹田训练思想一直围绕着中国武术养生和技击不断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武术独具特色的魅力所在。我们在这里将中国传统武术中丹田练养所形成的自我体系,称为丹田学说理论体系。丹田学说其理论源自我国早期的内丹术理论,中国早期的内丹术在结合了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医学等文化的融合后形成了以道家思想为主线,通过特殊的修炼方法达到培养正气,益寿延年的目的。内丹术发展的历史悠久,被后人喻为“丹法之祖”的《周易参同契》一书,被认为是论及内丹术理法最早的经典著作,也是第一本将外丹引转为内丹进行理论叙述的著作。由此可见

内丹术的形成是由修炼外丹发展而来,将外丹所遵循的理论法则转引人体体内,即籍外丹而力修内丹。中国的内丹术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获取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和宗教文化思想,使得自身理论体系不断的完善,发展和成熟,最后形成了以注重丹田练养的内丹修炼体系,即标志着丹田学说体系的形成,可以说丹田学说练养体系是中国内丹练养体系的核心和升华。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将丹田学说进一步丰富,由人体一丹田上升发展到人体三丹田的理论,开辟了丹田学说中三田练养的理论体系的道路。关于研究丹田学说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的论文,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没有一篇相关论文资料,因此对于此部分理论的研究主要资料来源是查阅中国传统的内丹术书籍,道家、儒家等相关书籍等。

一、丹田学说的主要内容

1 、丹田学说的思想渊源

①先秦时期思想表现:

丹田学说的练养思想

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的吐纳法。吐纳法又分为食气法、行气法、胎息法和六字气法等,特别是行气法在先秦时期又最为盛行。所谓行气法就是以深呼吸锻炼为主的行气方法。较早谈到行气法有益健康的是《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之语。在战国的《行气玉佩铭》中有关于吸气与呼气过程的描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以上所述的显然是腹式呼吸之法。

先秦诸子的养生思想对丹田学说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老子的“返婴论”与“主静说”思想;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守一思想;列子的“主虚静”思想;管子的“专于意,一于心”即所倡导对心的“安”与“治”的思想;庄子的“养神”与“守静”思想;以及荀子的“虚壹而静”思想等。

②两汉三国时期思想表现:

两汉三国时期的吐纳法和导引法较先秦时期有所发展,吐纳法则从先秦时期的讲究方位和自然的选择,到

逐渐重视呼吸方式的研究;从吐故纳新到龟息仿生;从深呼吸法到细、长、匀、静的呼吸等。导引术方面更加的多样化系统化,徒手结合了器械运动并配合了呼吸,典型代表是马王堆导引图和华佗五禽戏。此时期出现的《太平经》作为道教最早的经典,提出了不少关于静功锻炼的内容如:“存想”、“内视”、“抱神守一”等;并且认为人体部分都有自己相应的中心位置,即“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

东汉魏伯阳所撰写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丹经之祖”,作为论及内丹术理法最早的经典著作,对丹田学说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此书虽然兼论内丹、外丹,但实际是以外丹为喻,阐释内丹内容。此书对入静诱导的方法、要领,入静状态中所出现的循经感传现象,以及如何对待练功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自我体验等都有叙述,为后世三丹田的提出和三丹田意守的有序更替,以及先开通任督脉的循经感传,以求任督一通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如:提出静功锻炼的要领在于排除外界刺激因子

对眼、耳、口等特殊感官的激扰。入静诱导时要收视返听,闭口勿言,松弛肢体,并选择静室行功;要静息杂念,保持无念状态;使元神潜藏固守于身体的一定部位,成为动静开合的轴心等。

③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此时期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及魏晋人的《黄庭经》等对丹田学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丹田之名最早出现在《黄庭经》和《甲乙经》中,如《上清黄庭外景经》有:“…呼吸庐间入丹田…丹田之中精气微…。”《甲乙经》一文明确的指明脐下二寸处的石门穴为丹田之所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则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三丹田的说法,如《抱朴子· 内篇·地真篇》引《仙经》说:“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入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是丹田学说思想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陶弘景继葛洪之后进一步发展,他主张“动静结合”的思想为丹田学说与动功的结合开辟了道路。

④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是内丹术系统形成时期,虽然经历了孙思邈和司马承祯主张的动静兼练(以静为主),而兼以导引、吐纳、按摩的综合练养方法。但还没有以意守丹田作为贯彻始终的主体,直至由

钟离权著由吕岩传的《灵宝毕法》一书的出现,此书成为第一部系统阐述内丹术功法及理论的书籍。此书中详细描述了修炼的七个步骤即:“第一匹配阴阳、第二聚散水火、第三交媾龙虎、第四烧炼丹药、第五肘后飞金晶、第六玉液还丹、第七金液还丹”也成为有关丹田学说最早的论述。

⑤两宋金元时期:

在此时期对丹田学说影响最为主要的是北宋初年南宗练养派张伯端《悟真篇》的内丹思想,他确立了以意守丹田导致任督(感传)循环自发出现为内丹术的主体功法。虽然原文对此描述有所隐晦,但从翁葆光的《悟真篇直指详说》中叙述我们可以窥探得信息“外积阴阳之火,内生津液之质,不假施功,自然运转,从尾闾历历然有声,直透双关,逆上泥丸峰顶,降下口中,状如雀卵,馨香甘美,此乃津液还丹也。徐徐咽下丹田,结成圣胎,养就婴儿。”等虽然后世对内丹术不断的进行发展,但是张伯端等所提出的理法原则与要点,迄未动摇。

此外宋元时期的文人和儒士对丹田学说思想也有发展,如苏轼

赞赏意守丹田的练法讲“心不离田,手不离宅。”陆游亦主张静坐养气之法,有“默观鼻端白,正气徐自来。”之句。周敦颐的太极理论和二程、朱熹等的主静思想都丰富了丹田学说的思想。

⑥明清及其之后时期:

明清时期的丹田学说是中国丹田史上发展的最高峰,突出表现有在丹田学说思想方面不但确定任督脉为经络导引的主线,下丹田为气机的枢纽,而且还发展到由任督分别向四肢延伸走全身经络的理论思想。在此时期丹田学说还不断的与武术相结合,并且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融为一体。其学说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为中国内丹术特别是丹田学说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理论。

2、丹田学说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丹田学说思想渊源脉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丹田学说思想正式形成、发展、成熟阶段分别是晋代、两宋和明清时期。在此我将丹田学说的理论基础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综述,即:丹田学说的雏形期、丹田学说的形成期、丹田学说的发展期、丹田学说的成熟期。

①丹田学说雏形期的理论:

丹田学说的雏形期主要指先秦时期的养生理论。这一时期的养生特点是丹田之说尚未形成,虚一守静,精神内守思想成为核心。受老子“道生万物”思想的影响,认为在万物产生之前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即相对的静态为万物的常态,人体亦然。老子的主静思想由此成为丹田学说的最早雏形。到管子时提出了以“心”为核心的虚一守静理论,其《心术篇》中述有“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并提出专于意,一于心,乃能入静,突出强调了精神守一对养生的重要作用。庄子对如何入静的方法进行了细微的描述即:“…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这些思想为丹田学说中精神内守、意守一处提供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被医家奉为医学盛典,其形神统一的关键在于精神内守的观点无疑为先秦时期的“守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它述有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神守内则‘主’明,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行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等。并强调治病必先“治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也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论述。

②丹田学说形成期的理论:

东汉时期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最早论述内丹术理法的经典著作,并且最早提出了意守腹部及脑部对静功锻炼的重要性为后世上下丹田的定位提供了实践经验。

到晋代葛洪《抱朴子》的问世,我国的内丹术理论开始了走以丹田为核心的发展道路。《抱朴子·内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丹田的说法,并在《地真篇》内详细叙述了三丹田的位置,而且简要叙述了意守三丹田不同位置会有不同效果,并强调了三丹田在人体生命运动中的重要性,同时葛洪还指出“导引行气,还精补脑”的理论。

《黄庭经》作为道教经典,其所述有关静功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周易参同契》。本书分为《上清黄庭外景经》和《上清黄庭内景经》两部分:

《上清黄庭外景经》比较重视意守丹田与气贯丹田,并对静功修炼中有关的脏腑、身形和对静功的修炼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如本书提到了静功修炼中需要意守的 42 处重要的身体部位,即:黄庭、关元、命门、丹田、玉池、灵根、昆仑、绛宫…等。本书还特别重视“气贯丹田”和脑、心、脾等脏腑器官,如说“呼吸庐间入丹田”,“象龟引气致灵根”指气贯丹田。又如“昆仑之上不迷”,“子欲不死修昆仑”,指脑。“心为国主五藏王,受意动静气得行”,指心。“脾中之神主中宫,朝会五藏列三光,上合天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指脾。

《上清黄庭内景经》相对重视存想,其理论特点有两方面一是比较系统的运用了中医理论,二是在对“脑”的认识上做出了卓越的发挥,为丹田学说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内景经》以内象合外象,即人脏腑器官等身体结构与自然现象是一致的,有“人与天地相应”之意。如说“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等。”在对“脑”的认识上,它认为脑中“泥丸宫”与全身所有感觉、运动功能都有关,说:“泥丸百节皆有神”,全身之神都综属泥丸,受脑部的统管。

②丹田学说发展时期的理论:

唐末五代时期,内丹术系统形成,系统阐释内丹术理论与方法的早期名著是钟离权与其徒吕岩所撰的《灵宝毕法》,和由施肩吾所撰的《钟吕传道集》。此两本著作开始赋予了内丹术的明确含义,即它以诱导入静,意守丹田,并从意守处诱发出沿经络路线循行的特殊感觉传导为功法的核心内容。并自此丹田学说理论体系正式形成。其理论论述有:一是“气液相生”理论,认为“子时肾中气生,卯时肾气至肝,午时肾气至心”此为积气生液。“午时心中液生,酉时心液至肾”此为积液生气。人要健康就要恢复气液相生的自然节奏的方法,即是在卯时气旺的时候采用腹式呼吸。二是“心肾相交”理论,书中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子午比冬夏。肾中生气,气中有真水;心中生液,液中有真气。当离卦肾气到心,神识内定,鼻息少入迟出,绵绵若存,而津满口咽下,自然肾气与心气相合,是谓心肾相交也。三是“三田返复”的理论,述有肾气与心气相合即为下丹田返中丹田,引下丹田之气由尾闾沿脊柱上升,即引导感传沿督脉到泥丸,成为“

下丹田返上丹田”。并认为经常进行“三田返复”会获得最佳的保健效果等等。

③丹田学说成熟全盛期的理论:

自北宋张伯端以来,提倡动静兼练、以静为主的内丹术逐渐被纯化为一种静功方法,在理论上关于丹田意守、任督循环等核心功法的阐述已经明确。张伯端认为内丹术练功过程中所产生的体内阴阳交感,必须在深度入静状态的背景上所作的丹田意守,才能获得,等元气发动后,仍须在入静状态中获得任督脉循经感传的自然运动。他还提出不懂得练养肾气这一核心,所有方法都是徒劳的,还反对内丹过程中兼作辟谷、吐纳;并不主张在内丹术中兼用动功或辅以前代的存想法的理论等。张伯端对练功过程中经络的感传亦有明确的描述,并细微的描述了经络的具体位置,如述“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等,这为丹田学说中的经络循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与中国内丹术的融合为丹田学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脏腑理论解释丹田学说的影响,二是中医经络理论解释丹田学说的影响,其具体的理论影响在后面部分会有详细叙述。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丹田学说的理论基础历史悠远,在不同的时期孕育产生有不同的理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理论也在不断的进步和丰富。

未完待续...

注:本文节选自靖庆磊《丹田学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研究》

歌唱家们,你知道丹田一词的来源吗?我们一起来解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