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东西,父母应这样教育

孩子偷拿东西,父母应这样教育

今天带孩子去上画画课,课室墙边的架子上放了很多可爱的毛绒娃娃,女儿中间休息的时候在那里玩了很久……晚上回来吃饭的时候,看见画室的娃娃在家里的茶几上,我突然意识到孩子把画画班的娃娃偷拿回来了,火气一下子就上来,冲她大吼:“你想要和妈妈说嘛,这样把别人的东西拿走,是小偷啊。”女儿蒙了一下,开始大哭,做好的饭也没有吃,到现在还在抽抽搭搭。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很多孩子4岁左右开始有偷拿东西的行为,其实这时孩子还没有强烈的物品所有权意识。当自己喜欢想要的欲望超过对物品所有权的认知,孩子就会偷拿东西,有时候在幼儿园,在别人家,或是在商场。这时的事情并不能算做偷,而只是出于喜欢,好奇等的拿,所以她们在被发现后不会有强烈的歉疚感。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物权边界,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允许,不告诉别人就拿是不对的。3,4岁的年龄阶段,也是超我的形成期,规则,秩序,人际关系,权威的建立。这一阶段父亲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了,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孩子偷拿东西,父母应这样教育

孩子偷拿东西虽说是小事,但放任不管是可能带来隐患的。多数孩子随着年龄长大会慢慢意识到“拿别人的东西之前要知会主人,偷东西是要受到惩罚的”也就不会再小偷小摸了,但也不免会有孩子顺手牵羊的行为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严重后果。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周围成年人的正确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在我老家的小县城,经济水平,教育水平都不高。我高考完回家,看到小姨带着自家幺女,表妹只有三岁多,正是调皮捣蛋不好带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一直重复的一段歌谣:公鸡叫,母鸡叫,别人的东西我不要,回家叫爸爸买,爸爸不买我不要。很朴实的话,听起来也有些无厘头,但不停地重复给孩子就是希望她能够建立起“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意识。

孩子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要先学会倾听,知道孩子为什么拿,而不是一开始就打骂恐吓孩子。在处理孩子偷拿东西的问题上,一位朋友的爸爸做了很好的示范。

孩子偷拿东西,父母应这样教育

大概是四岁多的时候,爸爸带他去一位叔叔家玩。他很快被叔叔家小哥哥房间里的小飞机模型吸引了。玩了一会儿觉得特别喜欢,真的很想要。于是趁大家不注意就偷偷揣起来了。跟爸爸回家的路上,他心里特别纠结,特别难受,实在忍不住还是跟爸爸“坦白”了,说自己偷拿了人家的小飞机。爸爸沉默了一下。

他至今清楚记得爸爸当时短暂的沉默,和站在路边害怕至极的他。然后,爸爸态度很温和地对他说:“咱们一起回去把小飞机还给叔叔吧,爸爸再买一个给你。”于是他极不情愿地跟着爸爸回去还送小飞机,心里又舍不得又羞愧得不行,似乎还害怕地哭了。

爸爸只是平静地回去跟人家解释:“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拿走了玩具,现在送回来。”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他没有受到任何责备,爸爸也没将此事再告诉别人。

这件事让他印象深刻,讲起此事,他一面回忆着父亲的温暖,一面跟我讨论父亲处理此事的用心。

首先,自始至终都不曾使用“偷”这样的字眼去形容孩子的行为。

其次,保证情绪的稳定,平静地想好适合的解决方法,不打骂,不多说教。

接着,用行动给孩子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父亲给男孩展示的是宽容,担当。我的朋友的父亲,也只简单说了两句话,一是“一起还回去”,这是从错误中学习正确的改正方法;二是“你想要的话爸爸给你买”,告诉他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正确途径。

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不反复追究,不随意转述,保护孩子的自尊,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

我们在发现孩子偷拿东西的时候,要平静和孩子讨论拿的原因,帮他分清“拿”和“不告诉别人拿”的区别,在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下才能拿走。还有父母要观察孩子喜欢的物品,给孩子获得的途径。在这件事情上不小题大做,而是帮孩子养成好的规则和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