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推1500款新品,152岁的雀巢为何更焦虑了

雀巢,已经152岁了。这个全球化的超级食品饮料公司,在雄霸全球食品行业多年后却变得脚步蹒跚了。在其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中国,被千禧一代消费者抛弃的恐惧感,像幽灵一样追随着雀巢。

千禧年之后,雀巢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中年危机”。以2015年为分水岭,雀巢的净利润每年都在下滑,危机在2017年达到了顶峰,这一年雀巢净利润是71.83亿瑞士法郎,这个数字甚至不及2014年144.56亿元瑞士法郎的一半。业绩狂泻的雀巢甚至在今年遭到了激进投资者的“逼宫”。

于是,一场因业绩下滑倒逼的策略调整在雀巢全球市场展开,过去一年,雀巢在全球狂推1500款新品。在中国,雀巢也开启了一场“中国式”推新,其核心思想是,数量上翻倍,速度上加快,以应对喜新厌旧的中国消费者。

文丨夏无梦

年推1500款新品,152岁的雀巢为何更焦虑了


1、“中国式”推新

为了减缓“中年危机”,加速推新是雀巢的第一个策略。毕竟,在对价格敏感的食品饮料行业,提价策略已经越来越不好用了,可新品或是能维系其利润增长的好方法。

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焦虑”二字,推动着雀巢投身于一场场新品加速战。

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雀巢在中国推出了68款新品,这个数字是去年推新数量的整整一倍。一定程度上,中国市场正一步步沦为雀巢加速创新的实验场。

据快消君了解,雀巢近日做了一场“雀巢中国创新日”活动,展示了其今年在华推出的多款创新项目。其中,不少产品都是针对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瞄准的也大多是市场空白。

年推1500款新品,152岁的雀巢为何更焦虑了

雀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士德(产品:MuscleHunt肌猎)


然而,一年68款新品,也仅是雀巢在中国加速推新品的开始。

雀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士德甚至表示,雀巢在中国还有上百个创新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兴许是雀巢独有的“中国速度”。相对而言,中国的消费者更难讨好,他们善变且喜新厌旧。

大公司转身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雀巢摸索数年似乎找到了“捷径”——成立创新孵化器团队,根据雀巢的定位,该孵化器主要是寻找雀巢业务的“空白领域”,快速响应中国市场需求定向研发新品。

这个孵化团队是今年年初才成立的,目的是本地主导和决策,从而大大缩短了推出新品的时长。

以往,雀巢推出一款新品大约需要2-3年时间,而现在通过孵化器只需6-8个月。除了大幅缩短时间,内部的孵化团队更为本土化,可以快速做决定,避开了跨国公司与总部沟通的繁琐程序。

一名跨国食品公司高管对快消君表示,一般在推新品上,需要总部同事的参与,这不仅仅意味着时差,还有文化差异,这些难以逾越的鸿沟往往容易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继美国之后,中国是雀巢第二个特设孵化器加速创新的市场,也充分显示了中国市场非同一般的地位。

2、瞄准“人民币玩家”

快消君注意到,雀巢去年在中国推出的新产品中,的确有一些焕然一新的产品,其颜值和内涵都“在线”的产品均不像雀巢出品,此处可自行脑补徐福记和银鹭产品的画面。

被雀巢“重点标记”的三款新品均出自雀巢中国今年年初设立的孵化器小组,这三款产品是健康即饮汤品“幸善”、个性化健康零食“自然食客”,以及运动健身即饮高蛋白质水“MuscleHunt肌猎”。这三个被寄予厚望的品牌分别出自太太乐、徐福记、银鹭,而这三个品牌都是被雀巢收购的中国本土食品品牌。

年推1500款新品,152岁的雀巢为何更焦虑了


雀巢中国孵化器团队最新推出的三个品牌

为了节省渠道的铺货时间,这些产品将选择先走电商渠道,避开耗时较久的传统渠道。

尽管因为拼多多的上市和牛栏山二锅头的热卖,引发了一场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升级的全民大讨论。雀巢却无疑是坚定的消费升级拥护者,这三款产品瞄准的目标消费者可都是“人民币玩家”。

3、“抢救”净利润

在中国市场一口气推出68款新产品,到底能产生多少个爆款产品仍是未知。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上,食品行业的新品存活率极低。业内人士给出的数据是,95%的新品都会失败,这是常态。

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雀巢销售额增速开始放缓,利润率也降到行业平均水平;2014年-2017年雀巢公司同期营收总计分别是918.65亿瑞士法郎、890.83亿瑞士法郎、897.86亿瑞士法郎、901.21亿瑞士法郎,而净利润分别为144.56亿瑞士法郎、90.66亿瑞士法郎、85.31亿瑞士法郎、71.83亿瑞士法郎。

在营收相对稳定状态下,净利润出现断崖式下跌,无疑让雀巢十分尴尬。换言之,新品不足以解决雀巢当下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去年一年全球推出1500种新产品的当下。

为了改善业绩,雀巢一改从内部提拔的惯例,空降了一位新CEO马克·施奈德,这位2017年1月1日正式履新的首席执行官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分别围绕着咖啡、宠物护理、婴幼儿营养和水的核心业务进行。

改革可谓大刀阔斧,投资人却依然心急如焚。今年7月,雀巢甚至遭到了投资人的施压,拥有雀巢1.25%的股份的知名对冲基金公司Third Point掌门人已经按耐不住向雀巢管理层“开炮”,这封言辞激烈的公开信提到了过去一年雀巢的糟糕业绩,并对雀巢管理层的转型行动速度极其不满意,“我们呼吁的是紧急行动,而不是渐进改良。”

为了“自救”,雀巢也是拼了。比如,其在智能领域的业务拓展。

2017年,在国内的智能音箱领域开启了“百箱大战”的同时,雀巢也趁势杀入智能音箱市场,推出了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第一款个创新体验产品雀巢小AI,尽管这款产品看起来像是加了食谱的京东智能音箱的定制版,还是引起业界不小的震动。


年推1500款新品,152岁的雀巢为何更焦虑了


尽管竞争惨烈,但雀巢的智能音箱还是活了下来,甚至推出了第二代。第二代产品内置语音购物功能、对话语言也更为口语化,此举也充分暴露了雀巢提前布局云购物领域的野心。

“紧急自救”也好,“中年危机”也罢,如果1500款新品、68款新品已经没能挽救雀巢净利润下滑的颓势,那雀巢是该好好想想下一步该如何走了。

-END-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186270535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