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必有成本,別讓「所得」代價太大!

最近,有朋友興奮地告訴我一個好消息,高新區某某樓盤近期要開盤了,開發商報批只獲准20,000元/平米的價格,還帶精裝修。而周圍的二手房已經去到了30,000元/平米以上。這聽上去的確讓人很心動,不過我已經屬於被限購的人群,就算真有天大的蛋糕從天而降,最多也只是掉在我旁邊,不會砸在我頭上。

然而,一週以後,朋友又很驚歎地對我說,那個項目已經有2000多人交資料排隊了。要知道,現在的政策是按家庭排號,而並不是像過去那樣一個家庭每個人都可以排,所以相當於有2,000個家庭都來這個項目排隊。你一定想問,有多少套房源呢?一共只有不到400套。也就是說,平均每5個家庭爭搶1套房,部分戶型爭奪的人數可能更多。

你可能會覺得這不對啊,最近不是排號中籤率提高了嗎?這個樓盤中籤率這麼低,擺明是逆大流啊。其實,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只有這一處,近期還有另外兩個“神盤”,和周圍二手房剪刀差價都達到了8000元/平米以上,而排號的家庭數量都非常多,甚至是十來個家庭爭奪一套房。

故事到這裡還沒完,你往郊區一點的樓盤走一走,你會發現很多樓盤也準備近期開售,但他們可正在發愁,為啥?他們的客戶也都跑那兒排號去了。

這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從整個市場來看,排隊的人不再擔心買不到房,但是卻擔心撿不到“便宜”。

這引發了我的思考,你想,此前一段時間幾乎所有住宅樓盤一房難求。但是現在選擇面變寬了,雖然仍然有許多開發商覺得價格過低沒有推出房源,但市場上不再是一房難求,但為啥大家還要去湊那些人很多、買到機會很少的樓盤?

是信息不對稱嗎?大家不知道有這麼多人排隊嗎?不是啊,排號信息是公開的,而且那些人少的樓盤還一個勁兒的勸說客戶“不要去排了,你都買不到的。”但這些人好像聽不進去,明知道這麼多人排隊,為啥還都要扎堆去選擇這些樓盤呢?

你說這還不簡單,你自己都說了,價格比周圍便宜啊,那不買到就賺到麼。

對,但如果買不到呢?

選擇必有成本,別讓“所得”代價太大!

說到這兒啊,你可能以為接下來我要給你推薦什麼樓盤。當然不是,我們這個節目當然不是告訴你買哪個樓盤更好,我們是想透過現象,帶你一起分析背後的邏輯和規律,讓你提高實際分析決策的能力。

關於今天提到的現象,經濟學早已經給出了簡潔有力的答案:

人們除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會追求損失最小化。

如果我告訴你,你選擇去排那幾個人多的樓盤,並不是由於它帶給你的收益最高,而是你選擇它,你的成本最低。你會怎麼想?這事還跟成本有關?

你轉念一想,不對啊,那幾個樓盤雖然有“賺頭”,但是一套的總價仍然比郊區的那些樓盤要高啊,你怎麼能說成本最低呢?

對,今天我就來跟你說說“成本”是咋回事,你所理解的成本很有可能是錯的。

原北大國發院的經濟學教授薛兆豐老師,在他的經濟學課裡說:學好成本的概念,經濟學就懂了一半。足以見經濟學家對成本的重視。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凡選擇必有成本。

那成本到底是什麼?

1、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我們普通人理解的成本,是花了多少錢,或者說得到了多少負面的感受。

比如說,你中午吃飯在超市買了盒飯,花了15元錢。這15元錢是你眼中的成本。

週末家裡下水道堵了,找不到師傅,你自己買了工具,花了一下午去疏通,弄得滿身髒兮兮。買工具的錢+花費的時間+滿身髒兮兮的負面感受是你理解的成本。

我們平時好像都是這麼理解的,理所當然啊。

但是,這都是錯的。

經濟學家會告訴你,成本是選項和選項的比較,而不是你的負面感受和正面感受的比較。成本不是負面感受,而是放棄了的選項的最大代價。

什麼意思呢?我們回到例子中來看。

你中午買盒飯的確花費了15元錢。但是,你本來可以用這15元錢去做其它事,比如去麵館吃二兩牛肉麵,或者點一個更有營養的外賣。在你所有放棄掉的選擇裡,收益最大的那個選擇,你的成本就是放棄掉它的代價。比如,吃二兩牛肉麵在所有選項裡帶給你的幸福指數最高,你的成本就是這個幸福指數,也就是你放棄掉吃牛肉麵的代價,而不是15元錢。

週末你在家裡疏通下水道,你的成本也不是你在工具上花的金錢,以及你花費的時間和髒兮兮的負面感受,而是你本來可以用這個時間去做的最大的價值。比如說,你本來可以把時間花在一個重要的客戶身上,現在你去疏通下水道去了,你的成本就是和這個客戶達成合作的機會。

現在,我想你應該初步明白了“成本”到底是啥意思。

選擇必有成本,別讓“所得”代價太大!

經濟學家用“成本”的觀點,大到研究社會經濟規律,小到研究人的行為活動。

比如說,薛老師問了一個問題,中國工人制造襪子的成本高還是製造飛機的成本高?

目前的答案是,中國工人制造飛機的成本比製造襪子的成本要高。這答案不稀奇,但如果你認為是因為飛機原材料的生產加工成本比襪子高,那可就錯了,這還是回到了把負面感受當做成本的老路上。

現在,你知道了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那麼你來看,中國工人目前能否自主地造出別人都認可接受的客運飛機呢?答案是不能。所以不造飛機的成本是很低的。相反,中國工人能做好襪子,通過製造襪子可以賺錢,如果中國工人放棄製造襪子改去製造飛機,那麼放棄了的襪子成本就高了去了。

這個給我們很多企業是有啟發的,如果我們的業務哪怕傳統,但是生意有得做,我們放棄它去做別的,成本可能是非常高昂的。但是,如果我們的業務已經明顯越來越窄,你已經預判到未來沒得做,你還要抱著不放而不去走新的路,那麼你放棄新的業務機會的成本就是極其高的,甚至高到你承受不了。

除此以外,你還能想到“成本”意識的其他運用嗎?

在我們個人的職業選擇上,也可以這樣看,我們選擇一份職業的成本,是放棄了做其他職業的最大收益。

我們今天聽一些人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今天你知道了成本的真實含義,就能理解其實這種比較毫無意義。因為,這種比較還是站在個人感受的角度來看。如果你用成本觀點來看會怎麼樣呢?

雞頭是可以成為鳳頭的,前提是那隻雞本身能夠成為鳳凰。鳳尾也可以成為鳳頭,前提是這個人在一個大組織裡要能不斷往前走。

用成本的觀點來看,不管是小組織還是大組織,你都要能往前走,否則你不管成為雞頭還是鳳尾,都放棄了成為鳳頭的機會。你選擇的成本其實是極高的。

再說回開頭提到的樓盤選擇,現在你明白了,你無論選擇哪一個樓盤,放棄了的都是選擇其他樓盤的收益。

你所要衡量的,並非只是選擇的收益有多大,更多是你放棄的代價有多高。

如果你在一個樓盤排了隊而沒有選上,再回去選其他樓盤還能行得通的話,那麼你的成本很低,但如果你在一個樓盤排了隊沒選上,再回去選其他樓盤也沒得選了,那麼你的成本其實就非常高了。你最好慎重。

2、貨幣成本,只是全部成本的一部分

現在,相信你已經搞懂了成本是選項和選項之間的比較,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接下來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個代價不僅僅是金錢。你要看到全部成本。

人們經常會忽略時間的成本。比如,我媽會在週末一早去超市排隊買活動的東西,因為便宜。但是除了錢給得少一點以外,她的時間給多了,而且家裡的空間給多了,每一袋紙巾如果省5元錢,5袋可以堆下一個平方,一個平方房屋值多少錢?所以你看看這成本該怎麼算。

好在,我媽並不要求我按她的方式去生活,所以我可以把時間花在成本更低的地方,如果我經常去排隊,那我的成本是不可想象的。

再比如,你租房的地方離公司遠一點,房子當然會便宜一點,但是你同時付出了時間,我看大北京的許多年輕人,早上4、5點就要起床去趕車,到了公司還可能超過了9點而遲到。這些時間原本可以做其他事,這都得算到成本里面去。

今天好多人對中間商有很多批評。他們認為,我們每天買的日用品、消費品價格高,是因為中間商在當中賺了很多錢。比如我們在便利店買水果,花的錢就比出產地更高。如果我們直接跟供應商打交道,直接從那裡進貨的話,我們買東西就會便宜很多。

這說的好像沒錯,我們吃的土豆,在地裡一袋只要幾毛錢,到了商場就要幾塊錢。我們在超市裡花兩塊錢買的瓶裝水,出廠價可能只有一毛錢。你看,中間商賺了商品價格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更多。如果沒有中間商的話,咱們的生活是不是幸福很多?

經濟學家會告訴你,別隻是盯著貨幣成本,你要看到全部成本。

選擇必有成本,別讓“所得”代價太大!

你想想看,咱們每天下了班,已經挺累了,在附近便利店裡,就能夠買到篩選過的產品,你要達到這個效果,自己親手去操辦,有可能嗎?

你要跑到農田裡,跟農民伯伯講價錢,買一堆土豆,然後再到青菜地裡買一堆青菜,再到香蕉地裡買一把香蕉,噢,你的城市附近可能還不產香蕉……這沒法往下想了,當中的成本是無法想象的高。

但是,你在便利店裡多花了一點錢,幫助你省了很多時間和麻煩,這時候你的總成本反而可能是最低的。

所以經濟學會告訴你,沒錯,統計數據是準確的,一塊錢的最終商品裡面,中間商佔了大頭,但是這已經是中間商所賺取的最低比例了,因為中間商和中間商之間也在競爭。如果中間商可以隨意加價,他應該再增加中間環節才對,這顯然是荒謬的。

選擇必有成本,別讓“所得”代價太大!

最後,我跟你分享一個我學習經濟學感受很深的例子。

經濟學家指出,你看那些經常排隊的國家或者社會,往往都很窮。比如前蘇聯,什麼東西都要排隊。人們上街去,有時候不知道在排什麼,反正先排起再說。

這是因為物質高度匱乏。還記得我們說過經濟的本質在財富增長,不在財富轉移嗎?增長才是硬道理。可為什麼這些國家和社會財富增長不了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的成本實在太高,人們都去排隊了,哪兒還有人去勞動生產呢?

好,這個話題就先聊到這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