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爲何想要自殺?

歐潤輝


因果循環,權力面前很複雜,唐太宗李世民心裡的苦惱,正是當年他父親李淵的焦慮。只是,李淵兒子李世民打贏了,李世民兒子李承乾玩砸了。

李世民是靠玄武門之變上位的,因此想規避前車之鑑,重點培養一個太子,細心栽培耐心教導,卻也釀成了不小的奪儲風波。

確實,作為嫡長子的李承乾,8歲就被立為太子,嘗代父斷理國事,舉世稱善,頗有幾分帝王資質。唐太宗也很喜歡: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如果不是李承乾感受到了來自同母弟弟的威脅,嫉妒被寵愛的魏王李泰,不至於落下一個悲慘下場。

況且,加上自己多疾病,患了嚴重的足疾,甚至走不好路,心理也有幾分著急。當然也可以理解他的心情,李世民對李泰寵愛非常,朝廷中風言風語,據《舊唐書魏徵傳》中記載:

及皇太子承乾不修德業,魏王泰寵愛日隆,內外庶僚,並有疑議。

而魏王李泰確實也有奪嫡之心,因此兄弟不斷交惡,劍拔弩張,互相傾軋,出現了類似於玄武門之變前同樣的場景。實際上,李世民很同情大兒子有病,並未有廢除之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不過,針對李承乾的逐步驕縱,不聽朝中老臣的話,李世民也曾經提醒過,讓人代為監督:

全無令譽,不聞愛賢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須來告我。

貞觀十六年(642年),李承乾暗中聯合李世民弟弟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意圖逼宮,據《舊唐書李承乾傳》 記載:

第一,招兵買馬,培養死士。嘗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深禮賜之,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第二,尋與漢王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謀反,將縱兵入西宮。第三,貞觀十七年,太子黨羽齊王祐反於齊州。

李承乾長在深宮,萬千榮耀,沒有遇到太多的挫折,也缺乏果斷性。薑還是老的辣,李世民少年多經軍旅,什麼場面沒見過,又當了多年皇帝,經驗豐富。他知道情況後,儘管非常震驚,處理迅速,先是把李承乾幽禁別室,控制自由。然後派親信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勣、孫伏伽、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人儘快查驗,太子有謀的事情徹底敗露。

惱羞成怒的李世民感覺威嚴受到損害,自導自演了一場要自殺宮廷劇,眾人紛紛拉住,表示不怪陛下而怨太子過。不久之後,在《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說:

朕受命上帝,為人父母,凡在蒼生,皆存撫育,況乎冢嗣,寧不鍾心。一旦至此,深增慚嘆。

不過,李世民並沒有殺死大兒子,處死了侯君集等人,年齡大了仁慈了一點,聽取了通事舍人來濟的建議: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兩年後,李承乾病死,李世民頗為傷感。晚年的唐太宗,確實有幾分帝王的孤獨與寂寥,也不願意再次看到兄弟鬩於牆。然而,自玄武門之變後的宮廷政治及繼位風雲,都是刀光劍影、帶有血腥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績,應該給予好評。他在執政期間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天縱英武。因此,南宋理學學者真德秀高度評價,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也。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你要是李承乾他爹,你也會被他氣的想死,不,李承乾的所作所為能讓他爹感到生不如死。

但李世民之所以想自殺,除了氣憤,更是羞愧和自責,他意識到一個可怕的真相:原來他並不是一個好父親。這讓一向自視甚高的李世民一度無法接受!

↑李世民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李承乾最終走上謀反之路,其實是他不可承受之重的命運的必然結局。

李世民在李承乾的世界裡,是一個可望不可即,有著偶像光環,卻並不親近的父親。這也不能怪李世民,在李承乾的童年時期,身負著大唐安危重任的李世民不得不四處征戰,父子倆聚少離多。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承乾出生在長安太極宮內的承乾殿,就在當年十月,李世民東征,征討劉武周和宋金剛,由於齊王李元吉的窩囊無用,李唐的老家——河東重地被劉武周全盤佔據,李淵一度想全面放棄河東,退回關中自保。

關鍵時候,李世民提出收復河東的戰略,這是關係李唐運勢的生死戰,李世民放棄了和兒子老婆共享天倫的機會,這一仗,打了大半年,次年五月份李世民凱旋而歸,但還沒能和老婆兒子多團聚,再度出征王世充,待打完仗回來,李承乾都已經快兩歲了。

↑李承乾的教育失敗,長孫皇后也要擔負責任↑

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李世民是典型的事業型父親,這類父親給孩子的陪伴很少,內心深處其實深藏著對孩子的負疚之心。

玄武門之變那一年,李承乾才8歲,當時抱著不成功便成仁決心的李世民,把長孫皇后帶在身邊,夫妻兩人必然也約定好了,倘若失敗,夫妻同死,而他們的三個兒子——李承乾,李治,李泰,則被留在秦王府,靜候他們的命運。

若是那一天,李建成的手下敬君弘攻破了秦王府,恐怕這三個孩子會人頭落地。李世民終於成功了,八歲的李承乾或許還不能理解玄武門之變的深意,但他很快就得知,他的十幾個堂兄弟都被父親殺掉了,鮮血,哀嚎,手足相殘,骨肉相殺,一定在李承乾內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並影響了他的性格。

↑李承乾的一生充滿陰影↑

是的,李承乾活的沒有安全感。在他父親最應該陪伴他的時候,他父親缺失了,好不容易等到父子能夠好好團聚了,可他父親手刃親兄弟的所作所為,讓李承乾不得不對骨肉親情產生了懷疑。

在李承乾以後的謀反心路歷程中,他必然無數次幻想過他父親對他可能也會毫不留情。

儘管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立即封了李承乾當太子,並且親自住到了李承乾所住的東宮,然而這段時間只有短短三年,而這三年裡,又是李世民最忙碌的從政時光,太多大事等他處理,陪伴李承乾的,不過是父親的影子。

玄武門之變三年後,李淵退位,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搬入了太極宮,從此,擁有皇儲之尊的李承乾,反而只能一個人孤零零的待在東宮了,陪伴他的,只有阿諛奉承,奴顏婢膝的屬官太監,只有滿腹經綸,卻又絲毫不懂小孩子心思的白髮宿儒。

↑李承乾性格兩面派,好走極端↑

李承乾的親情世界,從這一刻,已經崩塌了。這樣的孩子是不容易被管束的,但由於父親是皇帝李世民,所以李承乾不敢公開頂撞,於是,李承乾開始了各種叛逆行為,他很快學會了兩面派,在父親面前聰明利落,懂事乖巧,背地裡卻貪玩無度,有虧禮法,以至於李世民得到太子東宮老師的小報告後,難以置信。

然而此時,李世民再度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沒有親自去糾正和陪伴李承乾的叛逆期,導致李承乾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走向父子的決裂,這樣的狀況,即使是在今天,即使是在尋常老百姓家中,也是屢見不鮮。

親子教育,一旦錯過,一旦失敗,沒有後悔藥可吃。

李世民不但沒有糾正李承乾的成長錯路,反而隨著漸漸發現李承乾很有心機,而對李承乾產生了反感,一個沒有耐心的父親,是容易這樣子的——只會在溺愛和反感兩個極端中循環。

↑稱心等人成為替罪羊,使李承乾逃脫了應有的懲罰↑

而且李承乾還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他是個瘸子,他無法克服他的自卑感,或者說,他克服自己自卑感的方法是走向極端的放縱,他敢於派出殺手刺殺自己討厭的老師,敢於和太常寺的樂童稱心同居,這些行為惹得李世民大怒,但李世民偏偏無法懲罰太子,只好殺了稱心當替死鬼。

終於,當李世民把心思開始偏向李泰,甚至打算把太子之位傳給李泰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李承乾世界裡最後的支柱倒塌了,他做出了符合他性格的選擇:拼死搏一把。

只不過,李承乾失敗了,其實,李世民也失敗了,父子倆走向了決裂,此生有子不如無,這種痛徹心扉的感覺,是不是就是當年李淵聽到玄武門慘劇時候的絕望感?

李世民想自殺,可他的堅強意志支撐了他沒倒下去,四年後,李世民就去世了,年僅五十二歲,年輕時的玄武門手足相殘,晚年時李承乾造反事件父子反目,李世民的人生,不可謂不光彩照人,然而在多少個夢醒不眠之夜裡,或許,李世民會認為自己這一生並不成功。


我見青史多嫵媚


626年,李世民如願以償登上帝位,雖然如此,但玄武門之變帶給他極大的陰影,道德與良心無時不在折磨著他,從他後來的種種顧忌和所作所為可以看出這一點,直接體現便是早早立儲,長孫皇后生有三個兒子,李世民當上皇帝這一年,嫡長子李承乾年方八歲,李世民便宣告天下立他為太子。先正名份,以絕非份之想,並延名師教導不遺餘力,李承乾也聰慧可愛,學有所成,“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後來發生的事,卻與李世民的初衷相去甚遠。


有學識更要有歷練,李世民在這方面與現在許多衣食豐足的父母一樣想法,便是增加壓力,讓他親自接觸。(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在李承乾十二歲時,便宣佈“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除了大事,一般事都稟告太子,讓太子處理,自己在後面監督、指點、改正。嚴父良師實在不過如此!在太子行冠禮時,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可見李世民愛子和寄望之深。十四歲的李承乾生了一場大病,李世民下旨請天竺高僧波頗為兒子祈福。承乾病癒後,太宗賞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父慈子孝,君明臣賢,一切都像向良性發展。


636年,三十六歲的長孫皇后崩逝成為轉折點,之後一個階段,可能失去母后看管約束,或許太宗也漸漸懈怠,太子面臨的局勢也發生變化。隨著足疾的日益嚴重,李承乾發展到走路一拐一拐,性情大變,在這一敏感時期,李世民又寵愛三子李泰,准許他開文學館,賞賜優厚。李承乾年歲漸長,貪歡好玩人之常情,寵幸一名了“美姿容,善歌舞”的歌女,併為她命名“稱心”,此事被李世民聞知,認為不務正業,大怒之下將稱心殺死。群臣對太子的批評也嚴厲起來,頻率節奏也加快,李承乾由太子逐漸變成被放在火爐上烤的人。產生了過激反應,圖謀殺害李泰和參諫他的大臣,事情被揭發後,李世民依然包容不深究,隨著貞觀名臣侯君集的加入,形勢馬上嚴峻起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侯君集因滅亡高昌卻因擅權和貪汙沒有受到封賞,腹誹無已,萌發反心,而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在東宮任職,經此人穿針引線,兩個自負甚高都對太宗賞罰不公積有怨言的人走到一起,有前車可鑑,李承乾打算依樣畫葫蘆,一場謀反一觸即發。643年,太宗第五子齊王李佑謀反被平定,牽連到李承乾的親信紇幹承基,紇幹承基供出李承乾準備謀逆的事實,謀反案因此敗露。李承乾被廢太子並流放。

據載太子謀反事敗後,李世民痛不欲生,天天在大殿上當著大臣們痛哭流涕,一度情緒失控要撞牆自殺,參照李世民之前對李承乾的精心培育,可見他看重寄望之心,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也寫道“況乎冢嗣,寧不鍾心”!李承乾這個曾經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兒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失望至於絕望,一環失守全線崩潰,後續的事也更加棘手,李世民寧不痛哭失聲?幾欲自絕?


南方鵬


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李世民的皇位,本來就是踩著父兄的鮮血上去的,所以之後,無論他怎麼努力,怎麼將大唐打造成怎樣的一個繁華盛世,怎麼篡改史料將自己描述得多英明神武兄長父親多無能,他都改變不了自己弒兄逼父奪取皇位的事實。

也因為這樣,他當然不願自己的兒子們將來也像他一樣,骨肉相殘。

所以他早早的就把太子的名份給定了,想以此來斷絕其它王子的非份之想。

李世民當皇帝第二年,也就是李承乾八歲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

其實李承乾天姿是很聰明的,除了腳破這點毛病,還是一個很聰明孩子,學什麼都快,也謙虛禮讓,童年李承乾的身邊當時幾乎都是誇獎聲,可是太子當久了,卻什麼毛病都出了。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都在他那個老子身上。

太子,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苦逼的角色,沒有之一了。

當了太子,你就離至高無上的權力只有一步之遙了,你身後是無數兄弟們的羨慕忌妒恨,無數的暗箭等著你,前面每一步都是坑。

而前面,是老皇帝,在老皇帝面前,你即不能太能,也不能太不能,太能,你是不是天天眼巴巴盼著我死,太不能,這個錦繡江山如何放心交與你?

為與不為,這個火候太難把握。

而且越是偉大英明的皇帝,在接班人的問題上越容易犯錯誤,漢武唐宗康熙,都犯的是一個毛病。蓋因為他們控制慾望比其它皇帝更強,對太子的要求比其它皇帝更苛刻。

這種情況下,太子們的心理健康就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根據史料記載,這個李承乾後期基本上和一個神經病沒啥區別,喜歡成人cosplay(天天在宮裡扮胡人) 迫害妄想症患者(認為每個兄弟都要殺他)同性戀(在男風盛行的古代到不是個大毛病)暴力狂(連自己老師都要殺)。

但李承乾出格的事情幹了一件又一件,李世民一忍再忍,因為他知道,自己一廢太子,自己那幫兒子必然要為皇位爭個雞犬不寧,這才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事。

可是,最後當李承乾密謀聯合候君集李元昌要再來一個玄武門的時候,他無法再忍,十八年的期望,就是希望能爭脫命運的枷鎖,結果逃不脫的還是皇家無法逃避的命運——皇權面前,親情比紙還薄。

太子事敗後,老頭子痛不欲生,天天在大殿上當著大臣們慟哭流涕,一度情緒失控要撞壁自殺,千古一帝的風範蕩然無存。

這真不是作秀,是真傷心了。

後來老頭子算是明白了,當初他給兒子起名叫承乾,那是因為這孩子生承乾殿上,也沒多想,現在想想,李承乾李承乾,這小子原來是要承前啟後,幹當年老爹乾的那一票啊。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嘯西風,歷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百戰風雲》《一個帝國的生與死》《兩宋烽煙》等,曾任新浪文史論壇超級版主,現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


夜狼文史工作室


李世民心裡肯定會想:難道對親人痛下殺手,成了我們李家的“傳統”?

李世民他爹李淵,起兵造反推翻了表兄弟隋煬帝。李世民又來了個玄武門之變,幹掉了自己的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

所以李世民心裡害怕,怕自己的兒子們,也會出事兒。好的不來壞的來,這東西像魔咒一樣,你不得不服。

為了避免兒子們出事兒,李世民很早就打定主意:培養一個優秀的太子。

李世民一繼位,立馬讓8歲的李承乾當太子。

當然,李承乾小時候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虛心學習,尊敬長輩,深得李世民喜愛。為了培養李承乾的能力,也為了鞏固李承乾今後的地位。從李承乾14歲的時候,李世民一出門,就把李承乾留下來“監國”。這時候滿朝文武、天下百姓都明白,李承乾就是未來的繼承人。

公元636年,李承乾的生母長孫皇后去世,公元638年,李承乾的嫡長子出生。之後,李世民想盡辦法找到老臣、名臣、重臣,來輔佐和培養李承乾……一切似乎正在朝預想的方向發展,李世民很滿意。

李世民的寵溺和全力培養,還是出了問題李承乾“變”了。

李承乾身上寄託了太多的期望,而他承擔不起。大家都沒想到,李承乾表面上恭敬順從,私下裡已變成一個“小混混”。輔佐李承乾的大臣們,為了太子的“良好表現”,拼命的進諫。

而李承乾呢?表面上痛哭流涕,表示一定要悔改,大錯小錯以後都不會再犯。等你們一走,我該幹嘛還幹嘛。

除了腳上的病,寵幸男寵之外,李承乾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仗著自己是太子,迷戀突厥文化,殺人狂語……此時的李世民隱隱感覺不對勁了。

但是,李世民沒有主動找李承乾談談,沒有批評他,而是讓大臣們規勸太子。

這是一步昏招,李世民不表態,大臣們怎麼說都沒用的。李承乾還是繼續作死,而且,他隱隱的覺得自己有了威脅。

因為在他作死的同時,自己的弟弟李泰,正在越來越受寵。雖然李世民沒有換太子的想法,但是他喜歡李泰的態度,還是讓文武百官聞到了特殊的氣息,於是李泰的人氣開始爆表。

李承乾能不知道自己的爺爺,自己的親爹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這時候出了一個李泰,那麼自己會不會變成李建成?

所以,當李承乾寵幸的男寵被李世民殺了之後,他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於是組織了刺殺團,準備殺掉李泰。

但是,這事兒沒成功就暴露了……李世民感受到了深深的絕望,他肯定想到了當年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內心絕對是崩潰的,你能完全怪李承乾嗎?孩子是你培養出來的,他想用的招也是你當年用過的!

所以,李世民可能有那麼一瞬間,想死的心都有。

他最終還是沒有殺李承乾,而是流放了他。可能,李世民還是愛著自己的這個兒子,也知道兒子的錯,自己要承擔一半。


七追風


原因:

1.李世民教子無方,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鬥,兄弟相殘,甚至效仿玄武門事變,李世民羞愧的要死。

2.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不知道應該立誰為太子,猶豫不決,李世民為難的要死。

3.李世民想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但擔心群臣不答應,故以死相逼迫。

最重要一點,李世民並不是真的想要自殺,而是假裝自殺,目的就是逼迫群臣立李治為太子。

詳情如下:

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生有3個兒子,長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三子晉王李治。依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李承乾當了太子。

魏王李泰有才學,受到李世民的過分溺愛,由此產生了爭奪太子之位的想法。太子李承乾為人荒唐放浪,腿腳也有疾病,擔心自己被廢,所以與李泰水火不容,各樹黨羽,互相爭鬥。後來李承乾密謀發動宮廷政變,殺弟逼父,結果兵敗,被廢為平民,流放到黔州。

根據古代君主專制社會皇位繼承製度,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被廢,那麼就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原則,該立嫡次子魏王李泰為皇太子。大臣岑文本、劉洎請求按例立李泰為皇太子。李泰也向李世民表示說,如果他繼承皇位,將來會殺掉兒子,傳位給晉王李治。李世民聽了很感動,當即答應立李泰為皇太子。

大臣褚遂良勸諫說,如果李泰繼承皇位,怎麼會捨得殺掉兒子,傳位給兄弟呢?又暗示說,李泰若真能狠心到捨得殺兒子,那麼必定會殺掉兄弟,應該將李治保護起來。

廢太子李承乾在受審時,直言坦承:“臣之所以謀反,正是因為李泰圖謀太子之位。如果立他為皇太子,豈不是讓他的陰謀得逞了?”

於是李世民想明白了:如果立李泰,那就是告訴後人說,太子之位可以通過陰謀詭計取得,會將大唐帶入滅亡深淵。而且如果立李泰,李治和李承乾都會被害死;而立李治,李泰和李承乾都能得到保全。

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則副君可詭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無它。”——《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

國舅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弟弟,他反對立李泰為太子,堅決請求立李治為太子。李世民想答應長孫無忌立李治為太子,擔心群臣不支持,所以還沒下決心。一天,退朝後,李世民將長孫無忌、房玄齡、徐茂公留下,商議立太子之事。

李世民說:“我三子一弟,不知該立誰,我活著沒意思!”說完當即下床,取佩刀要自殺。長孫無忌等人大驚,爭相抱住李世民,奪下刀給李治保管,請李世民說出心願。

太子承乾廢,帝欲立晉王,未決,坐兩儀殿,群臣已罷,獨留無忌、玄齡、勣言東宮事,因曰:“我三子一弟,未知所立,吾心亡聊。”即投床,取佩刀自向,無忌等驚,爭抱持,奪刀授晉王,而請帝所欲立。——《新唐書·列傳第三十·長孫褚韓來李上官》

李世民說:“我想立晉王。”

長孫無忌說:“謹遵陛下詔令,有異議者斬!”

李世民轉頭對李治說:“你舅舅支持你,你應該拜謝。”於是李治拜謝。

李世民對眾人說:“愛卿們與我心意相合,但天下人會怎麼說?”

長孫無忌說:“晉王以仁孝聞名天下很久了,世人本來就不會反對。”

不久,李世民認為李治懦弱,而庶子吳王李恪英明果斷,於是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朕立晉王李治,但他仁弱,我很擔憂江山不保,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斷很像我,我立他為皇太子如何?”長孫無忌堅決為李治爭取,李世民只好作罷。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後來李世民一語成讖,李治繼位後昏庸懦弱,大權落入皇后武則天之手。武則天大肆迫害李唐宗室,掃清障礙後,赫然稱帝,該國號為周。李世民幾乎是拿命為李治換來的帝位,卻成全了武則天。

當初李世民做出揮刀自殺的舉動,不像是真自殺,像是逼大臣就範。如果是真自殺,就不會當著眾人的面,若有話要交代,寫封遺書即可。長孫無忌等人,就算知道李世民是假自殺,也得配合演戲,不然大家就都尷尬死了。李世民的帝王之術,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啊!

史書參考:《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新唐書·列傳第三十·長孫褚韓來李上官》《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敬請關注。


簷雨階苔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長子,根據皇位傳長子的原則,李承乾八歲時就被立為太子。

李承乾這個人自小聰明伶俐,深得李世民喜愛,在李世民眼裡,他就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可惜李承乾這個人是心機重重、陽奉陰違、陰險狠毒,長大後更甚至。他有個弟弟叫做李泰,也想爭奪皇位。李承乾這下就按耐不住了,於是派殺手暗殺李泰,可惜事情敗露。他一不做二不休,就與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密謀造反,事情再一次敗露,可見這個人不但沉不住氣,辦事還不牢靠。

可是李世民捨不得殺死自己的兒子。於是決定不立李承乾兒子為太子,而將李治立為太子,將李承乾流放到黔周,永不得回京。其餘殘黨全部處死。李承乾鬱鬱而終,李世民也因此鬱鬱寡歡。



煮酒笑醉生


李世民的玄武門政變開了個壞頭。當政治鬥爭不利的時候,他的子孫通過政變來奪取政權。從唐朝前期的帝位傳承中可以發現幾乎每一代都存在著血腥暴力殺戮。不得不說唐朝的帝位繼承處理的不好,這為以後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因為在鬥爭中從一開始都給人留下了沒有下限的印象。


心累1839560


養不教,父之過。李承乾的不成器,李世民做為父親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世民又是一個善良的人,想一想死去的兄弟和侄子,如果是尋常百姓家,親都親不過來,怎麼可能自相殘殺呢?逼老父親退位,和表叔楊廣反目成仇。

這一幕幕浮現在李世民的眼前,折磨著李世民的靈魂,使他生不如死。一時想不開,就想自殺。

李世民雖然貴為皇帝,但是,他畢竟也是一個人,在那種特殊情況下,想自殺是很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