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專家,帶大家「接地氣」發展種植業

這個專家,帶大家“接地氣”發展種植業

“發展產業要‘接地氣’,要讓農民自己找得到路子才行。”看著食用菌基地裡正在翻料的農戶,老楊神采奕奕地對記者說道。

老楊全名叫楊建均,是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今年2月,他在貴安新區馬場鎮洋塘致富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邀請下,到洋塘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擔任技術員,短短四個月時間,他帶領食用菌基地自主研發了10餘種菌種,目前已盈利3萬餘元,滿產後預計每年生產50萬棒食用菌菌棒,產值將達300萬元,淨收益175萬元,發展態勢向好。

這個專家,帶大家“接地氣”發展種植業

成品展示

“正在翻料的這道工藝叫前發酵半熟料栽培技術,是我們自己研發的。”老楊介紹,這些看似簡單的翻料工作,背後卻有著大學問。這一套技術的應用,為基地節約了50-200萬的設備費用,並且經過培訓能讓農民在短時間內掌握操作方法,方便他們使用。

“食用菌配種的原材料都是一些簡單又‘接地氣’的東西。”老楊所說的“接地氣”,指的是菌包的原料一般都是以木屑、牛糞為主,沒有苛刻的品質要求,這大大降低了農民們在選材上的難度。

這個專家,帶大家“接地氣”發展種植業

老楊查看菌種培育情況

這個專家,帶大家“接地氣”發展種植業

配置菌種的簡易原材料

老楊說,在一次偶然中,他接觸到了食用菌種植業,此後他便開始悉心鑽研食用菌。他自費到中國農業大學學習。畢業後,他到重慶一家企業進行了長達8年的食用菌技術指導培訓。後來,他被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作為人才引進,工作至今。

在研究所工作的兩年時間,讓老楊有了新的挑戰目標——“打通從實驗室到田間地裡的橋樑,讓科研成果‘接地氣’。”為此,他離開研究所,來到了洋塘。

這個專家,帶大家“接地氣”發展種植業

農戶正在接種

“結合村裡的實際情況,我們的生產工藝強調綠色化、生態化、節能化、高效化、輕簡化,這樣才能打造出我們的市場優勢。”一到洋塘,老楊便確定了生產技術的研發方向,並朝著這一方向研發了前發酵半熟料栽培技術,自主配製了10餘種菌種,通過技術創新,讓洋塘村的食用菌聲名遠揚,成為了該地區新興的支柱產業。

老楊說:“接下來工作的重心在培訓,要讓農戶都掌握栽培技術,在基地能成,他們回家自己也能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