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西貝「不務正業」?其實這才是它們的高明之處

海底撈、西貝“不務正業”?其實這才是它們的高明之處

編者按:每一個品牌都會有它的“信徒”。

去宜家商場閒逛,累了不止可以躺在床上休息,宜家還做了餐廳讓你可以更舒服地小憩。琳琅滿目的零食、餐食、飲料,甚至有異國口味,一點也不像是個家居城。

西貝在正常營業之外,經常性組織親子活動,講莜麵歷史、莜麵苗條派對、搓莜麵 DIY 遊戲……相比於一家餐廳,這好像更像是幼教機構會做的事。

海底撈相比跑得“更偏”。它擁有號稱史上最不務正業的火鍋公號,推文“開飯啦”系列儼然變身美食博主,天天教用戶怎麼做好吃的,和火鍋不沾邊的那種。

海底撈、西貝“不務正業”?其實這才是它們的高明之處

▲如果不是左上角的標題,第一次看誰能猜到這是家火鍋店的微信文?

這一系列做法好像都顯得有些“不務正業”。 畢竟似乎一切的活動都應該奔著更多單量和更高利潤而去,這些品牌卻做了些看起來不僅不會直接帶來業績提升,反而有些浪費錢的“閒事”。但其實,這種“不務正業”的運營,是一種更高明的玩法。

真正的品牌不止限於你買我賣

宜家佔據商場空間開餐廳賣美食,西貝佔用門店經營時間做親子活動,看起來似乎都是些和自己品牌毫無關係的事。 反而佔據了經營的時間空間和精力,看起來除了和用戶多了些互動,但對促進業績好像沒有什麼直接效果。

海底撈、西貝“不務正業”?其實這才是它們的高明之處

▲反而佔用了宜家本業——賣家居的空間,佔得還不少

但其實,正是這一系列與本業無關的活動,在一次次地加強和用戶的聯繫,一遍遍鞏固品牌在用戶心目中的印象,一點點積累在消費者心智中企業的價值體現。沒事翻翻海底撈的微信號、去西貝店裡搓搓莜麵,消費者從這些過程中感受到的,是直接的你買我賣所帶不來的東西。

這是更高明的品牌營銷:不止是一兩次背靠節日的促銷活動,也不是持續性的會員問候短信,而是蘊藏於各個層面的、多種形式吸引用戶的方法。

試想,在如今的消費市場中,不論是哪一個品類,消費者都已經有了太多太多的選擇。產品質量都差不多,那麼讓消費者能衝動購買的,一定是那些觸動他們情感、更加認同的東西,不論是態度、性格、觀念還是審美。性冷淡的 MUJI、工業科技感十足的戴森、友好共享的 Airbnb,吸引的往往都是認同這些風格的人。

海底撈、西貝“不務正業”?其實這才是它們的高明之處

▲與自己風格更接近的風格更容易被接受,進而促成購買

宜家、西貝這些“不務正業”的行為也是如此,不那麼明確地帶著賺錢的功利色彩,而是通過感情層次的互動來加深和顧客的聯繫,達成更高層面的認同。

多元的活動,多維度的瞭解顧客

從這個方向去運營並不是大牌專屬的方法,但很多小商家可能會更加註重眼前利益而不去考慮。實際上,一些純外賣品牌正是因為和用戶的聯繫渠道太單一,難以準確地認清自己的不足。而那些沒有會員系統的線下門店也是如此,缺少和客群多維度的聯繫,他們的用戶運營更像是“撞大運”,很難自己掌握主動權。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顧客的喜好是多維度的。不止從購買行為,而是各個角度各種活動來和用戶建立聯繫,也是對他們興趣和偏好進一步瞭解,而且是更多維度更全面的。

在注重數據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能具象成數據庫中的一個形象,我們的各種愛好的行為數據是我們身上貼的標籤。這些標籤來自不同的數據來源,比如旅遊目的地、支付方式、電商偏好、遊戲類型。今天的年輕人生活方式是分散的,喜歡旅遊的年輕人和喜歡宅的年輕人,在餐飲的選擇上就有很大差別。而從單一的去餐廳吃飯這一件事,你很難清楚而全面地瞭解他們。

在遊戲領域有一套著名的鄙視鏈,比如 Dota 玩家、英雄聯盟玩家和王者榮耀玩家就有不同的“優越感”,在看不慣彼此中會快速找到與自己相似的人,自覺站隊。這就會形成不同,遊戲偏好會反映他的興趣類型,從而影響他的交友範圍,可能在喜歡吃什麼方面也會有獨特的喜好。

海底撈、西貝“不務正業”?其實這才是它們的高明之處

▲忠實的魔獸世界玩家,就絕不會買代表對立陣營的漢堡!

而這些多元的信息,一定是通過各種形式從各種來源綜合獲取到的,各種形式的活動正是獲取這些分散信息的好方法。畢竟單一的餐廳經營,難以和顧客形成多維度的聯繫。商家也很難僅僅從哪個菜賣得更好這樣的數據中,真正瞭解自己的顧客。

不僅如此,“不務正業”的用戶運營,也能體現出品牌的風格。它背後的產品、活動文案、色彩、代言人、氣氛,都會用各種活動的形式展示給顧客:我是這樣的,請來我這裡消費吧,因為我們是一類人。

當品牌成為一種“信仰”

你有沒有意識到,在說到一個品類的時候,你的腦海裡會迅速冒出幾個品牌的名字?在購買的時候,相比沒有聽說過的品牌,你會更傾向於這些你熟悉的名字,因為你對它們更信任。

比如我,逛街累了想喝點什麼,馬上會想到星巴克,因為我知道那裡的環境肯定不錯,可以愜意地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去超市買東西,如果有沃爾瑪我肯定不去其他超市,因為我知道沃爾瑪的東西質量更好價格也不錯,我想要的東西基本都會有。甚至買寵物用品,我都已經習慣了就去那一家,因為我知道它家肯定不會摻假,品質有保證。

海底撈、西貝“不務正業”?其實這才是它們的高明之處

▲去星巴克坐坐對一些人來說甚至成了一種習慣

所有消費者都缺一樣東西,那就是安全感。好的品牌不一定會勝於品質,但一定更得消費者信任。在精神層面有更多的聯繫,無形之中就在給消費者影響,“灌輸”親近、瞭解直到信任。直到顧客甚至放下自我保護,不會去懷疑是否會有問題。

就好像我有個朋友說他一次去西貝吃飯,看到有老人直接把功夫魚伴米飯給小孩吃,根本不擔心會不會有魚刺卡到的樣子。這就是信任的體現,相信它能保持一貫的菜品品質。對於小孩來說,也許她已經來這裡玩了好幾次搓莜麵,這裡對她來說是可以安心的“遊樂園”。

蘋果也是如此。從 2007 年“重新定義手機”到今年“用軟件定義世界”,蘋果像宗教一樣在全球籠絡了無數粉絲。他們會徹夜排隊只為搶購新品,把 logo 紋在身上,在聽到負面新聞的時候甚至會在內心為品牌開脫……這就是完全的信任,不用擔心任何購買風險。

海底撈、西貝“不務正業”?其實這才是它們的高明之處

▲當品牌最終變成了“宗教”,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不論是什麼行業,未來企業最終的價值在於門店和品牌,而不是供應鏈、產品或者其他東西。供應鏈可能會有專門的公司負責,產品也可以交由第三方團隊去研發,在消費者心目中最終沉澱下來的是品牌的名字,和它背後蘊藏的感覺。就像宗教一樣,變成一種認同感、信任感,甚至是信仰。

宜家在家居城裡開餐館,既是補充逛街體驗中的飢餓時間,其實更是完善它給顧客的服務感受:舒適的床、美味的食物、放鬆的環境,更容易讓人感到親切、輕鬆、舒適,有種“回家”的感覺。

西貝組織各類親子活動,是通過家庭層面更加切入顧客群體。在做品牌營銷的同時,也和客人“做朋友”,建立更深的聯繫。更瞭解就會變成更信任,一個像朋友一樣信任的品牌,它出了新品,顧客自然也更容易接受。

好比星巴克放棄塑料吸管,推行同樣環保風格的杯蓋“氣質冷萃”、“綿雲”系列。環保風格的推行,與自己小資格調的結合,進一步讓人體味到“ OL 風”的不同。在星巴克的消費,好像已經成了某群人的習慣,越發有種輕簡、現代生活方式的意味。

再比如雲味館組織雲跑團、學瑜伽活動,這些與吃無關的活動,卻也在傳遞積極向上的自然追求。有同樣愛好的顧客自然也會被之吸引,來到相同風格裝修的餐廳,是不是也會有親近感?

這些“不務正業”、沒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活動正是品牌的滲透。其中有品牌風格的體現,也有對用戶多方面的瞭解和互動,更是在建立品牌的信任感和習慣。當消費者對品牌養成了固定的購物習慣,或者認同品牌所展示的風格,這個品牌必定會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它已經擁有了自己的“ 信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