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財報背後的「沉浮」:光伏祛火

一张财报背后的“沉浮”:光伏祛火

北島/文 1994年,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告誡投資者說:“只有在退潮之後,才能知道誰在裸泳”。這一年,墨西哥爆發了金融危機,美國股市崩盤,很多投資者在火爆的資本市場熱潮退卻之後不堪一擊,裸泳者一目瞭然。

如今,巴菲特的這句名言用在中國的光伏行業再合適不過。中國光伏行業在經歷了2012年的震盪後迎來長達六年之久的大繁榮,大批公司殺入這個火熱的市場,多數公司依靠著來自於政府的補貼撐起了一季又一季的靚麗財報。但在今年6月1日監管機構突然頒佈的“531新政”後,這股熱潮開始退卻。

10月30日,光伏公司紛紛發佈第三季度財報。這是“531新政”之後,光伏公司發佈的第二份財報,也是真正受新政影響的第一份財報。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大部分光伏公司在營收、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毛利率、現金流等財務指標上均出現了大幅下滑;而資產負債率、權益乘數等指標則出現不同程度上升。

一位光伏公司創始人戲謔的說:“現在除了變賣資產,儲備過冬的彈藥外,剩下的就只能熬了。然後偷偷的去看別人是不是要死了,僥倖地認為自己會是最後那個活下來。”

不過,對以單晶龍頭隆基股份為代表的少數光伏公司而言,它們常年堅持高研發投入,且秉持審慎財務策略,在退潮之後,反而更具競爭優勢。

對這些公司而言,光伏祛火是挑戰,可能也是機遇。

新政之後

“531新政”指的是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6月1日聯合發佈《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因該《通知》落款日期為5月31日,業內由此稱之為“531新政”。

《通知》規定,除5月31日前併網的電站,暫停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指標,原不需要指標的工商業屋頂分佈式項目及居民戶用項目改為10GW的規模指標,同時將新投運項目上網電價統一降低0.05元/千瓦時。

這項被稱為“史上最嚴”光伏政策出臺後,猶如在整個光伏行業內丟下一顆重磅炸彈,讓處於火熱狀態的分佈式光伏這個剛剛發展起來的細分產業立刻陷入了休克狀態。

該政策出臺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副主任王斯成立刻致函光伏專委會稱,光伏“531”光伏上網電價調整新政將對如此優秀的光伏製造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在他看來,新政是“對合規分佈式光伏項目肆意踐踏”,將使光伏製造業崩潰,損失超萬億元 ,250萬人就業受影響。

首當其衝的是光伏上市公司的股價。新政出來後的一週內,光伏上市公司市值損失超過3000億元。以A股上市公司通威股份為例,該公司在6月1日新政頒佈前股價為11.27元。新政頒佈之後,股價一路下跌,最低時為4.96,股價跌幅達到56%。

“很多小公司都倒閉了,而像停產、減產、限產、裁員更是屢見不鮮。最可怕的是,明年可能會比今年更加難做,絕對不會是一個新的開始。”上述光伏公司創始人稱。

另一個直接受到衝擊的是光伏產品價格大跌。

今年上半年,光伏組件價格為2.5元/瓦,在光伏新政頒佈五個月後,如今光伏組件價格跌至1.8元/瓦。“明年年初大家預計的價格要跌倒1.5元/瓦,前後跌去了40%,並且看不到價格回頭的跡象。”上述創始人說。

數據顯示,截止10月22日,單晶產業鏈一年降價十次,單晶硅片價格從5.4元/降到 3.05元/片,降幅43.5%;而多晶產業鏈從4.7元/片下滑至2.17元/片,降價2.53元,降幅53.8%。

產品價格的大跌,直接受影響到光伏公司的經營業績,多家光伏企業利潤和營收都受到明顯影響。例如, 10月27日,東方日升(300118)發佈三季度報顯示,前三季度營收為68.4億元,同比下降8.4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1億元,同比下降51.04%。

儘管整個光伏行業因“531新政”風聲鶴唳,但隆基股份、通威股份(600438.SH)等公司受到的波及相對較小。通威股份三季度報顯示,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3.87億元,同比增長9.0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6.6億元,同比增長8.59%;

10月30日,隆基股份公佈的三季度財報則顯示,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6.71億元,同比增長35.26%,前三季度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達到16.91億元。

狂歡後遺症

在發給光伏專委會的函中,王斯成表示,“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連續5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

業內人士稱,中國光伏產業產能早已嚴重過剩。“此次新政出臺,就是為了限制發展速度,踩踩剎車。”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說。

新政出臺的另一個原因是,對新能源的補貼難以承受光伏產業的發展速度,補貼拖欠不斷增加。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對新能源的補貼達到1500億元,其中光伏補貼的缺口占比超過50%。

“這些補貼將持續20年,補貼金額每年疊加,缺口將會越來越大,包袱也會越來越重。”上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說。

中國光伏電站市場始於2009年。為了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監管層推出“金太陽工程”——採用財政補貼的方式支持不低於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範項目。

這些示範項目能夠獲得50%的補貼,偏遠無電的地區補貼甚至高達70%。高額的補貼讓光伏從業者趨之若鶩。2011年,納入金太陽示範目錄的項目規模為677兆瓦。

一年之後,規模飆升至4.54吉瓦,翻了近7倍,但真正按期竣工併網發電的比重還不到一半。這種“投資補貼”的刺激方式備受爭議,也讓光伏發電市場陷入各種亂象之中。

在光伏行業的第一輪“圈地運動”中,在資本的驅逐下,中國西部省份的戈壁和荒漠中,一座座太陽能光伏地面電站紛紛拔地而起,成為當地獨特的風景線。

但投資者很快發現,由於當地無法消納如此多的電量,這些大型地面電站所發的電很難輸送到電網系統中,西部電站棄電現象越來越嚴重。2016年,我國西部地區平均棄光率達到20%。

光伏應用的另一個戰場在戶用市場,它始於2016年。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光伏產業以分佈式為主相比,我國的分佈式光伏發電發展相對滯後。

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光伏電站累計裝機容量67吉瓦,分佈式累計裝機容量10.32吉瓦。

從2016年初開始,監管層開始不斷出臺各種扶持政策。根據規劃,2020年,我國分佈式光伏將達到60吉瓦。2015年,這一數字僅為6吉瓦。

在政策扶持和補貼的刺激下,分佈式光伏的發展猶如脫韁的野馬,開始失速,引起監管層的擔憂。僅2017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達到53GW,全國光伏發電裝機量累計達到130GW。其中,分佈式新增裝機超過19GW,同比增加3.7倍。

身處其中的大大小小光伏公司為了能夠多拿到一分補貼,開始“軍備競賽”,產能不斷擴張。但狂歡過後, “後遺症”開始凸顯。

最明顯的“後遺症”體現在經營數據上。相比較2015年和2016年,光伏公司去年的各項經營數據開始明顯下滑。“這是搶佔市場,價格競爭的結果,整個行業產能過剩。”上述光伏公司創始人稱。

通過對七家海內外上市光伏公司經營數據的統計可以發現,從2015-2017年,六家上市公司在淨資產收益率、銷售淨利率、毛利率、現金流上出現大幅下滑;而總資產週轉率、資產負債率則出現較大幅度上升。

以出貨量位居第一的晶科能源為例,該公司2015-2017年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7.47%、33.88%、2.16%;毛利率為20.34%、18.08%、11.30%;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13.39億元、-18.03億元、-1.77億元.

由於在頒佈前沒有廣泛徵求行業內意見,大多數光伏公司處於未知狀態,“531新政”因此備受爭議,但這也反應出監管層對目前光伏行業所處境遇的擔憂。

挑戰和機遇

為了應對來自於“531新政”的後遺症,光伏公司開始兜售手中的電站資源,以安穩度過今年的“寒冬”。

在新政出臺後不到14天,興業太陽能(00750.HK)宣佈擬出售位於甘肅省民勤縣的25兆瓦光伏電站,代價為2.04億元人民幣。該表示,此舉是為改善現金流、增加營運資金。

從今年6月至今,類似的出售行為並不少見。上述光伏公司創始人稱,“531新政出臺後,都會對未來進行預判,一旦現金流惡化,銀行抽貸隨時可能發生,只能被迫出售一些優質的電站資產來補空。”該人士說。

儘管從6月至今一些小型光伏公司開始陸續倒閉,但對光伏巨頭而言,“寒冬”未必是一件壞事。在中國的光伏公司中,隆基股份的“御冬之術”或許值得借鑑。

“隆基在研發上舍得高投入,並且它給外界的印象是一直比較穩,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一位行業分析師稱,“它的成功值得所有光伏公司借鑑”。

不久前,隆基股份創始人李振國兼總裁在參加一次能源峰會時透露了的兩大秘訣:研發的高投入和健康的財務狀況。該公司每年堅持拿出營業收入中的5%-7%投入到研發中;與此同時,該公司的負債率則一直保持在50%左右。

在研發投入上,隆基股份一直處於行業第一。今年上半年,隆基股份的研發支出為7.19億元,同比增長61.80%,研發支出佔營業收入比例高達7.18%。而在光伏行業內,大多數公司的研發投入佔比僅為1%左右。

對研發投入的重視,也讓該公司的產品成本得以大幅降低。通過對2015-2017年的財務數據分析發現,隆基股份的各項經營數據都好於同行。

2015-2017年,隆基股份的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1.81%、21.77%、30.14%;毛利率分別為20.37%、27.48%、32.27%,兩項數據均為行業內最高水平。

自2012年上市以來,隆基股份每年均以50%以上的速度成長。2012年,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僅為17億元,今年上半年則超過100億元。

不過,過快的發展速度曾讓隆基股份陷入爭議。但鍾寶申去年接受採訪時稱,“下游發展快和審慎的財務策略並不相矛盾,如果採取冒進的策略,公司可以發展更快”。

隆基股份的另一個“秘訣”就是謹慎的擴張策略。

從財務數據上可以看出,2015-2017年,隆基股份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則從3.6億升至12.4億元;而代表著公司財務槓桿大小的數據指標——權益乘數,隆基股份僅從1.81,升至2.31。相比之下,晶科能源的這一數據在2017年為4.28,阿特斯為5.56.

權益乘數指的是資產總額是股東權益總額的多少倍,它反映了企業財務槓桿的大小,權益乘數越大,說明股東投入的資本在資產中所佔的比重越小,財務槓桿越大。

“新政出臺後,大家才發現,誰在裸泳一目瞭然,那些手中有糧的公司才能真正做到心中不慌。但它也從另一個層面倒逼著光伏行業向注重技術創新的方向發展,這或許才是光伏的未來。”上述光伏公司創始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