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父辈精神 勇闯创新之路——访市劳动模范、水矿集团机制分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坤

继承父辈精神 勇闯创新之路——访市劳动模范、水矿集团机制分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坤

杨坤(左)正在指导技术人员具体施工方案。


1971年,杨坤的父亲放弃了省直机关工作,主动要求到六十四工程处,参与“三线建设”。1974年出生的杨坤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三线建设的“后备军”。

从土城矿到化处矿,杨坤一家随着父亲工作场所的变迁四处迁徙。

“住的是‘干打垒’,吃的是包谷饭,有时候一连一个星期吃洋芋,冬天吃菜更是困难,饭里经常‘油水’都难见到……”生活极其艰苦,是幼小的杨坤对矿区最深刻的印象。“哪一顿能吃上‘油拌饭’或者‘酱油拌饭’,我都能高兴好长时间。”杨坤说。

直到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矿区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4年,杨坤一家住进了筒子楼。“住上了楼房,吃饭按照供应配给,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杨坤说。

同一时间,矿区掀起了建设高潮。那罗寨煤矿、大湾煤矿、二塘电厂,父亲四处“转战”,杨坤也在慢慢长大。

1992年,杨坤考取了贵州工业大学,让他的父亲备感欣慰。

杨坤的父亲是1965年“文革”前考取的最后一批大学生,从重庆大学出来的他对于孩子的教育颇为重视。“父亲说,多亏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我才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1996年9月,杨坤学成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水城矿务局机电总厂担任技术员。“那时候,煤矿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皮带运输都还没有得到普及,运输基本上还是靠矿车,效率很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杨坤回忆说。

从工作到现在,杨坤先后主持设计了被誉为“贵州第一架”的ZY3400/12/28C综采支架和8类适应六盘水及贵州本地煤矿生产所需综采、综放液压支架。他还主持设计了水矿乃至贵州地区运量最大、角度最大、功率最大、长度最长等不同类型带式输送机。其中,部分项目攻关被列为六盘水市2012年市重点项目工程和贵州省工业重大攻关项目。

多年来,水矿集团机械制造分公司(原水城矿务局机电总厂)共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共12项,发明专利2项,其中杨坤参与的就有10项。而他带领的创新团队在2015年获贵州省总工会、六盘水市总工会授牌的“贵州省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他本人也在2015年被授予六盘水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唯有走创新发展之路。”如今已经是水矿集团机械制造分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的杨坤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