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考证”背后,是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日前,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仅剩2天。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全省有近8万人报考,报考人数远超去年,部分考区报考人数甚至是往年的一倍多。

程莉是这8万报考大军中的一员,已经工作两年的她挤出业余时间自学、备考,为的是心中放不下的教师梦。“我喜欢传授知识给别人的感觉,这让我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程莉笑着说,不是连马云都期待着能早日回归教师身份嘛!


“疯狂考证”背后,是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一本小小的教师资格证书,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报考缘何冲上峰值

“报考趋热,折射出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整个行业也越来越开放和规范。”在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舒志定看来,这一轮报考人数剧增,或与今年出台的两份文件有关。

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非师范生“调转枪头”,希望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拿到通往教师岗位的钥匙;二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规定,凡是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学科类培训教师,须于今年下半年考取相应资格,否则不得继续聘用。两方作用,使得今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情况出现“井喷”。

“下半年出现报考高峰,主要是因为有大量非师范生和社会人士想要进入教育行业。”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王雁琳说,师范专业的学生按规定可于大三下学期首次报考教师资格考试,所以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上半年报考。

由于平时也负责杭州师范大学的社会培训工作,王雁琳明显感觉到近年来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培训的社会人士和非师范生越来越多,甚至有部分孩子大了的全职妈妈也加入进来,想要重启“事业第二春”。

“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以后,学前段和小学低段教师普遍缺员,近几年可能会出现这些学段教师需求短时增长现象。”王雁琳说,“再加上教师资格证书终身有效,含金量极高,抱着‘先考到证再说’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

教育界的“鲶鱼来了”

候皓文是宁波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最近正在自学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他打算明年上半年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我父母都是老师,全家人都很支持我毕业后去当老师。”候皓文说,虽然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但有家庭熏陶和后天喜爱,再加上自己有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他觉得自己未必不适合走教师这条路。

其实教育是个开放的行业,素来鼓励通过多元化渠道拔擢各类人才,鼓励非师范专业人士跨界报考,更不乏非师范专业出身的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作出突出成绩的例子。在舒志定看来,越来越多非师范专业出身的人跻身教育界,有利于整个教育大环境形成更加开放、融合和良性竞争的格局,有利于教学阶段跨学科新课程的开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能够给教育界带来“鲶鱼效应”。

范雅俊从体校毕业后先在银行工作了四五年,再回到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她靠得更多是过去学习的记忆,以及效仿体育教练训练运动员的模式。虽然自称“野路子”,但是她的体育课却深受孩子们喜欢。

这样的故事在职业学校则更加普遍。毕业于工科类专业的教师或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上起专业课来往往更得心应手。他们不仅能更好地向学生们讲解技术要领、传递行业信息,也能带动其他教师多花时间精力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师范生不必太焦虑

过去“无证上岗”的培训机构教师要拿到从业资格证了,以往不想当教师的人也蜂拥着想要挤上教师这座“独木桥”,如果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稳定的话,意味着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人数要增加一倍。很多师范生开始焦虑了:未来想要从事教师工作,难度是不是更大了?!

对此,王雁琳建议师范专业的学生大可不必太焦虑。毕竟,师范生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校期间就有很多实习机会,能够在高质量的实习实践中积攒宝贵的教学经验,毕竟教师资格证只是行业的准入证,距离真正成为一名教师还有不少差距。“而且现在很多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招聘要求很高,例如今年上半年滨江区招聘教师,其中有一条与研究生学历、重点大学毕业生、省级优秀毕业生等并列的要求是综合成绩排名学校前10%。”王雁琳说,师范生练好自身的基本功、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诚然,大学4年的专业积淀,使师范专业学生在师德师风、教学技能、教育理念乃至师范文化养成等方面都具有非师范生不可比拟的优势。“报考人数多了以后,对于师范生的影响肯定会有一些,但一定不是负面的。”舒志定认为,这反而可以成为师范专业学生加强自身职业规划、促进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契机,因为未来教育的“开放、竞争”格局会越来越明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