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背古文講解:83.《蘇武傳》下


高中語文必背古文講解:83.《蘇武傳》下


昨天古詩詞曲古文名篇專欄學習的是高中語文必背名篇82.《蘇武傳》上原文翻譯及字詞註釋。今天為大家分享《蘇武傳》的課文講解。

溫馨提示:往期古詩文精彩講解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哦!

【高考語文資訊】主頁底部“菜單欄”可查看新課改全部古詩文背誦篇目。

高中語文必背古文講解:83.《蘇武傳》下

高中語文必背古文講解:83.《蘇武傳》下

高中語文必背古文講解:83.《蘇武傳》下

高中語文必背古文講解:83.《蘇武傳》下

高中語文必背古文講解:83.《蘇武傳》下

今日詩詞:《蘇武傳》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時,卻被扣留,並迫使他投降。《蘇武傳》集中敘寫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間的事蹟,熱烈頌揚了他在敵人面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飢寒壓不倒,私情無所動的浩然正氣,充分肯定了他堅毅忠貞,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蘇武傳》

高中語文必背古文講解:83.《蘇武傳》下

1

創作背景

蘇武到匈奴出使時,正值漢匈戰爭最激烈的第一階段剛剛結束。新即位的匈奴單于想用緩兵之計改善與漢朝的關係,爭取時間鞏固內部,所以,主動提出雙方互相釋放扣押在己處的外交使節(間諜)。當時,漢武帝很痛快地就答應了。

2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餘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徵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3

歌謠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19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覆,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四聽茄聲,入耳動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髮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少虧。能叫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4

課文講解

各段內容概括:

初使匈奴,單于受禮——緱王謀反,禍及漢使——捨生取義,以死明志——衛律勸降,威武不屈——飲雪吞氈,此志不渝——李陵勸降,忠貞不二——漢匈和親,請還蘇武——歷盡艱難,發白歸漢。

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 1 )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 )段:記述了蘇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蹟。

第三部分(9、10)段: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

三個部分具體內容: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儘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後之計,並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並“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後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重點記敘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蹟。

這部分也是文章著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抑制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鬥爭情形。

具體描寫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衛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鬥爭激烈,場面緊張。

第二次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鬥志,把他囚禁於地窖中,使他備受飢寒,接著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徵,在九死一生中維持著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鬥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鬥爭。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複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為所表達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鬥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複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後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看似平實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的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迴歸故國時已是“鬚髮盡白”,一生大好的時光都在前列中渡過,作者的嘆惋之情溢於言表,而能為信念堅持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於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5

探究

1.蘇武一共自殺了幾次?為什麼自殺?是否成功?從中可以看出蘇武怎樣的品質?

【答案】兩次。第一次是張勝告訴蘇武自己參與謀反的事實,蘇武敏感地認識到自己定會受到牽連,因為不想國家尊嚴受辱,所以自殺。第二次是面對衛律的訊問,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為自己而侮辱國家。

第一次是被張勝和常惠阻攔下來,第二次是被衛律請醫生救活。從救治的繁瑣的程序可以看出蘇武是真想自殺,但都沒成功。

蘇武的舉動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他忠於國家,視死如歸的精神品質。

2.說服蘇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衛律身上,因為他就是降將。衛律是怎樣來說服蘇武的?蘇武有何表現?

威逼:

①劍斬虞常:震懾蘇武

②嚇降張勝:有人帶頭 不動

③強加死罪:尋找理由

利誘:

以自己的地位與財富做例子

封官加爵:擁眾數萬 不應

榮華富貴:馬畜彌山 大罵衛律

蘇武越是堅決,單于越是喜歡。於是用盡辦法來折磨、摧殘蘇武,企圖動搖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斷絕飲食;放逐北海,不至廩食。

幽禁地窖,斷絕飲食——齧雪吞氈,數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廩食——掘鼠食草,杖節牧羊

蘇武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短暫的抗拒固然可貴,但時間是檢驗一切意志的試金石。

3.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將,他來到北海,試圖以自己曾與蘇武同僚的身份來說服蘇武。李陵是什麼樣策略?

【答案】家——母喪兄亡,妻離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前長君伏劍自刎;弟孺卿飲藥而死;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餘年,存亡不可知。

國——君主昏庸,法令無常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宮;蘇武兩兄弟畏罪自殺,側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統治嚴酷。

得出結論:“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

蘇武的回應:“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勿復再言。”——心甘情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