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很优秀,否则不会再有投资人为你“只有一个想法”来买单了

很多创始人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靠想法”来做融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做路演的时候都会大谈自己的想法,项目未来的愿景,告诉投资人只要我拿到钱就可以怎样怎样……这实际上并不是好的融资方法,投资人很难仅仅因为你有好的想法而把钱投给你。

投资人的背后一般来说都有投资机构,而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大多数来自于各个公司、引导基金、母基金等渠道,也就是说他的钱也是来自于出资人,而他仅仅负责管理运营,投资机构必须要向出资人负责。所以基本上投资机构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如经常能看到对赌条款、回购条款等各式各样的条款限制与约定,其实也是为了维护投资机构本身的风险。

除非你很优秀,否则不会再有投资人为你“只有一个想法”来买单了

正由于此,投资人在投资时都会非常谨慎,仅仅靠一个想法来做融资,大多数时候都是不行的。因为无论是天使投资人,还是VC都希望看到创始人除了对事业的决心与未来的规划,同时还要有商业模式的雏形,使投资人能够更好地判断商业模式与企业未来的前景。

咱们还是依照国际惯例,来举例说明。

大学生罗勇林和团队一起开发了一款名为“聘爱”的校园恋爱交友应用,并参加了IDG举办的校园创业大赛。后来,IDG通知他们,“聘爱”进了全国50强,可以到北京参加决赛。那次比赛之后,罗勇林团队就开始决心专注做“聘爱”,并在年底拿到了10万元的种子投资。

恋爱社交APP“聘爱”为了帮助用户找对象,用了一种近乎简单粗暴的方法:招聘。用户可以在这个应用的“招聘会”上发帖招聘爱情,找男朋友称之为“聘夫”,找女朋友则是“聘妻”。如果看到有合适的“招聘”,也可以“投递简历”。简历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星座、城市、学校等。

“聘爱”正式上线后,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积累了4万名用户,而在罗勇林团队主要活动的黑龙江地区,通过各色校园推广活动就积累了3万名用户。高峰时期团队人数高达近30人。

随后罗勇林团队利用暑假来到北京开始寻找新一轮融资。然而,在会见30多个投资人都无疾而终后,罗勇林团队陷入了绝境。一次次投资人的打击让他明白了,“聘爱”这个产品似乎并不靠谱。

罗勇林原本以为只要靠想法就能获得融资,经过失败后他才清醒过来,明白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罗勇林说:“我承认我也疯狂过、浮躁过,甚至曾经每天想着如何超越扎克伯格、余佳文以及温成辉,但是是并没有。”

拿过种子投资,产品上线后做到了4万名用户量,安卓、IOS、Web都上线了,被各大媒体多次报道,产品都有了,数据也还可以。这个看似美满的结果曾经让罗勇林认为自己无限接近做一款“现象级”产品的梦想,从而实现“一夜暴富”。

但是很显然互联网创业不是做一个APP就可以成功的事,之后投资人的连番拒绝把他的梦想击得粉碎。是他自己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产品乃至团队都存在硬伤。

除非你很优秀,否则不会再有投资人为你“只有一个想法”来买单了

聘爱 罗勇林

一个产品最终还是要商业化才能最终获得成功。超级课程表、脸萌、足迹这些短时间内爆红的产品都是难以商业化的产品,即使用户体量庞大,也难以取得成功。“聘爱”正是一款无法商业化的产品,因此拥有独特的创业想法,但罗勇林遭受投资人的冷遇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一个项目要实现目标就像培育一株植物一样,光有“想法”的种子是开不了花的,它需要扎根的土壤,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悉心栽培。投资人每天都会接触不同的项目,其中最不缺少的就是想法,因此当你第一次面对投资人的时候,很难仅仅通过想法来说服他们。尤其是有了上述这些前车之鉴后,投资人会更加小心。

那么只凭借想法就无法获得融资吗?

答案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必须要有先决条件。首先是创始人的背景。如果创始人是振臂一呼的行业大佬,那么他只有一个人也没有问题,只要有一个点子,钱就会疯狂找他。

如果背景不是行业大佬,那就要看学历,海归高学历、BAT高管也会为你加分,你的想法说不准会有人买单,但不是肯定。再或者创始人深耕一个行业多年,有很强的行业背景,那么也可能会有投资人支持。

但如果你是创业者,又是行业小白,突然看到一个机会,只有一个点子,那么我还是建议你至少要先找团队把这个想法落实,然后再考虑融资的事情。千万不要在仅仅只是想法时去接触资本市场,因为很大可能,你是在浪费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