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15部武俠小說評: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先生15部武俠小說評: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已去,江湖仍在。向金老先生致敬。

------------------------------------------

附:金庸作品創作時間表

1.《書劍恩仇錄》——1955年

2.《碧血劍》——1956年

3.《射鵰英雄傳》——1957年

4.《神鵰俠侶》——1959年

5.《雪山飛狐》——1959年

6.《飛狐外傳》——1960年

7.《倚天屠龍記》——1961年

8.《鴛鴦刀》——1961年

9.《白馬嘯西風》——1961年

10.《連城訣》——1963年

11.《天龍八部》——1963年

12.《俠客行》——1965年

13.《笑傲江湖》——1967年

14.《鹿鼎記》——1969年

15《越女劍》——1970年

------------------------------------------

《書劍恩仇錄》講了一個傳統的武俠故事:有俠者,有美女,有恩怨,有情仇。作為金老武俠開山之作,故事內容不錯,很精彩,但總體在諸多細節上還是尚顯稚嫩。

比如,對武打的描述,多用諸如:這一人使出一招”"平沙落雁”,那一人則使出“n”化解對方招式,而後緊接著一招“靈猿偷桃”攻出,哈,完全是用招式相互PK嘛,跟電腦回合式RGP遊戲一般。但這在後續小說中則有較大轉變,改為對人物軀體動作進行栩栩如生的描述。

另在武功創造上面,膾炙人口的武功基本沒有,裡面最厲害的拳術應該算是陳家洛學的百花錯拳。可是,縱觀十五小說,百花錯拳的名頭實是太小,基本排不上名次。另最後陳家洛在回疆秘洞裡學會的一套無名掌法,神奇萬份,但對此功夫的刻畫卻顯得平庸之極,以至沒了名頭。但從小說中的隻言片語的描述,此無名掌應該就是天龍八部中遺落下的北冥神功。

書劍恩仇錄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了一個女神級的人物——額絲麗,也就是香香公主。她是金老此後十四部小說中所有的女主角都無法超越存在。加上悲劇性的結局,使人讀完不覺嘆息不止。

總體而言,書劍恩仇錄,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和時間內,由一群英雄人物相互演繹的故事。注意,只是故事,而且是時間線性的故事。且並沒有人物的成長,如陳家洛出場時很厲害,結束時依然很厲害。這也決定了本小說僅是講了一個好聽的故事罷了。

《碧血劍》相對書劍恩仇錄而言,則加入了主角成長的設定,從袁承志少年落難,到學藝成名、懲奸除惡、救國危難。這對書劍恩仇錄而言,是創造上的一個進步。但袁承志的成長太過順利、簡直是線性升級,跟網遊練級一般,沒有任何曲折懸念,所以小說整體而言仍缺乏了張力。

大凡一部好的小說,一定是有著強烈的矛盾的衝突,金老的確是善用此道。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最終要做是為天下蒼生還是為自己的取捨。碧血劍中,則是袁承志殺不殺他的殺父仇人崇禎皇帝的取捨。而這種選擇,基本是無解,無論如何選擇要承擔巨大的痛苦,所以這也正是金老小說震撼人心的地方之所在。

碧血劍中的阿九公主,也就是鹿鼎記中的獨臂神尼。把各小說人物在先後不同的小說中穿插起來,最終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武俠體系,這也正是金老的武俠小說成功要素之一。

《射鵰英雄傳》可謂金老立足江湖的扛鼎之作。其時間跨度之長、人物設定之寵大、姓名設定之考究、武功設定之精倫皆可謂大家風範,金老能在第三部小說中達到如此高度確是難得可貴。

本小說開始強化對人物姓名的設定,重要人物姓名取自典故,有出處,而不再胡編亂造。比如郭靖、楊康的姓名取自不忘靖康恥,這比起碧血劍中袁承志這種可以望文生義的杜撰立即高大上了好幾個層次。這一手法在其之後的小說中得到延續,比如笑傲江湖中的嶽不群,取自論語中的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等等。

在主角成長上,郭靖的成長之路比起袁承志的開掛升級則坎坷多了,因此,也就有了更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郭靖從一個楞頭青變為一代大俠的成長曆程,可以說是一個武俠版的醜小鴨。武俠就是成人童話麼,哈!看來正是如此。

在人物設定上,郭靖和楊康,擁有相同的起點,然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進而有了迥異的命運。似乎也在著暗示一個人,其每一步選擇,都在不斷地成就著逆造著自我,有著相當禪意的味道。另外,郭靖為善,楊康為惡,但其後代中,郭芙惡(非嚴格意義),楊過善。這卻似乎在表達某種善與惡的辯證,另還有種歷史的大的輪迴的韻味。梅超風殺柯辟邪,弄瞎柯鎮惡,而後丈夫陳玄風被柯鎮惡徒弟郭靖誤殺,自己眼睛被柯鎮惡弄瞎。楊康殺歐陽鋒之子歐陽克,自己最後中了歐陽鋒蛇毒而亡。一還一報,輪迴報應不爽,正是金老哲學觀在小說中的折射罷。

小說中武功設定非常成功,本小說中首次出現的九陰真經,可是最廣為人知的絕世武功,當然這與86版的電視劇密不可分。但就降龍十八掌而言,其招式如飛龍在天潛龍在淵亢龍有悔皆取自於易經,有其深邃的文學內涵,可見其在武功創造設定上花了相當大的心思。其彈指神通、落英神劍、左右互搏,蛤蟆功、一陽指亦都知名度非常高。

《神俠俠侶》在更高層次上闡述了一個“易”字。和郭靖的成長不同,楊過的成長,更多是心路的成長。郭靖從小到大,從草根到名俠,的變化是外在的,其內心的本性是從一而終至始未變的。這當然不符合活生生的人性。而楊過在從一個流浪小娃娃變成一代大俠的成長同時,其心路性格亦在不斷變化著。剛出道時桀驁、自卑、自怨自艾,而在華山經歷洪七公與歐陽鋒之鬥後始得開悟、漸漸看淡俗事,而性格亦開始脫去當年的幼稚。

歐陽鋒在射鵰英雄傳中被黃蓉用計逼瘋後,在神俠俠侶中性格大變,不再是當年那個十惡不作的西毒。同一個人能由惡而善或由善而惡,也是金老在人生哲學的高度對“易”字的註解,這在之前的武俠小說中很沒有先例的,好人就是好人,一好到底,壞人就是壞人,一壞到底。瘋後的歐陽鋒一直在苦苦追尋自己是誰,最終在華山與洪七公比武時,破解了洪七公必殺招天下無狗後,終於找回自我。這是對人生終極問題“我是誰”的一種藝術化解答。西毒與北丐的宿命有很高的藝術高度。洪七公與歐陽鋒一生為敵,鬥了一輩子,最後在華山兩人較藝,惺惺相惜,兩個相擁大笑而亡,兩人畢生所有恩怨儼然冰釋。一嘆!

《雪山飛狐》在敘事方式上進行了新的嘗試,不再是線性地講故事,而是通過有各種關聯的人物,通過他們各自的視角交錯地講故事,而最終如拼圖一般拼出一個完整的故事,解開開始時伏下的各種懸疑。這種敘事方式在射鵰英雄傳其實已經進行了小部分嘗試,而最終在雪山飛狐裡,將這手法用得爐火純青,由此,金老的小說在構架和敘事手法上更加精進了。

《飛狐外傳》沒有太多突破性的地方。一來是對雪山飛狐故事的補充,二是趙半山、陳家洛等人在小說中登場,與書劍恩仇錄遙相呼應。飛狐外傳的核心,是嘗試對俠者的詮釋,何為俠者?從胡斐的視角來看,不為面子所動,是金老對俠之大者的初步定義。

《倚天屠龍記》開始嘗試對人性之殘缺進行闡述。謝遜全家被殺後性格之怨憤偏激、胡青牛夫婦之虐心戀,何太沖之忘恩負義無不是對人性之殘缺進行了戲劇化的解析。甚至於主角張無忌性格亦諸多瑕疵,遠不如射鵰三部曲中郭靖、楊過等絕對完美大俠。如此說來,張無忌卻顯得更加真實了,更接觸於現實中的你我他了。人,本就是生而不完美的。

《鴛鴦刀》一群二流角色在江湖這個舞臺上演的一場鬧劇罷了。江湖,並非總是俠之大者,更多的,可能還是書中一群俠客般的裝之大者。

《白馬嘯西風》傳統武俠劇本,主角是位女俠,可能是本書唯一有別於其他作品的特點。

《連城訣》人性之惡,在本書中達到極致。縱觀全書出場人物,除主角外基本無甚好人。全局氛圍相當黑暗壓抑。從《書劍恩仇錄》到 《連城訣》,可依稀看到作者對人性的解析是走了從至善到至惡的足跡。

《天龍八部》世間本就是部浮世繪,有善、有惡,有喜怒、有哀樂。生於浮世,便有了形形色色之人物。人無至善、亦無至惡,有的便是各色慾念,各種貪嗔痴疑,進而也就有了在諸多執念、我相、情障交織之下的命運悲歌。本作中揉合了儒、釋、道、易,是金老博學之集大成。另本書敘事框架宏大、人物刻畫有血有肉,特別是血性的喬峰更是完美的男性化身。故是難得的佳作,其藝術地位置於十五部小說之首,確不為過。

《俠客行》一首李太白的詞,暗蘊絕世武學,不同人皆有各自見解感悟,正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暗喻。然而世人終其一身嘔心瀝血考究複雜詞意而終不解其真意,石破天不識字卻機緣巧合之下窺破其武學妙諦,卻是世間諸事之表象多紛繁複雜而本象大道至簡的另一層引喻了。

《笑傲江湖》連獨孤九劍都難以戰勝的至尊武學葵花寶典究竟是什麼?其實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欲練神功必先自宮也是在暗喻一個人欲登上至高無上的權力巔峰,必須要割捨掉身上很寶貴的東西比如人性。所以笑傲江湖全書寫的就是世人對權力無比貪婪的追求以及權力對人性的扭曲:餘滄海為葵花寶典滅對青城派不薄的林家滿門、左冷禪為統一五嶽劍派對衡山、恆山派反對者無情絞殺,嶽不群為光復華山最後也捨棄了其君子的翩翩與儒雅,林平之為練葵花寶典復仇更是人格扭曲到喪心病狂殺妻的地步。任我行在重返黑木崖坐上教主寶座之時,甚至也暗贊楊蓮亭搞的那套文成武德、千秋萬載的教規甚好。當然也有例外,少林方證、武當沖虛等世外高人就不說了,世俗之中也有兩人跳出了權力的牢籠,一是東方不敗、一是令狐沖。東方不敗是一覽眾山小後的返樸歸真,於是將日月神教、一統江湖甚麼勞什子統統甩給了楊蓮亭。令狐沖則是天性使然,性格不羈,自然不願被權力所羈絆,這可以說是一種很灑脫的人生態度。然而,以這種人生態度在江湖場上再有絕藝才能也是玩不轉的,書中明說了,令狐沖率領二千江湖左士攻少林救盈盈時,明顯顯得無領導之能。畢竟還是那句話,權力場的葵花寶典,不自宮可是練不成的。

《鹿鼎記》是在講述什麼是真正的江湖。江湖不是刀光劍影下的血雨腥風亦或愛恨情仇,江湖是莫測人心編織出的波詭雲譎,所謂江湖險惡實指人心險惡。韋小寶從一市井小無賴一路晉升到一等鹿鼎公,黑白兩道通吃,自己只會三腳貓的功夫,卻能在江湖中順風順水平步青雲,憑的是什麼?憑的是對人心的深刻洞察和對人性的透徹領悟。所以書中對白橋段多是這樣的:韋小寶哈哈大笑,說道:“xxxx”,心中卻想:“xxxx”。這一說一想,可是相互衝突矛盾的,而這正是韋小寶的御江湖之道。值得一提的是,小寶這身賴之以闖江湖的本事卻是打小在市井之中磨練出的。因為市井,殘酷的社會的最底層,恰是最能洞析人性之所在。

《越女劍》取自射鵰英雄傳中江南七怪韓小瑩的越女劍法,藉著范蠡與西施的故事獨成一篇。讀罷驚歎,原來西子捧心是這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