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獨創的一個罪名,看似荒唐實則殘忍,哪個皇帝也沒他這麼狠

朱元璋出身貧賤,早年曾淪為乞丐,受盡飢寒歧視。這段痛苦經歷在他生命中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使得他的靈魂深處始終存在著一種濃重的自卑心態,終其一生不能擺脫。他對外界風吹草動極度敏感而反應激烈,總認為外人在蔑視他的權威,覬覦他的寶座,最終使得他成為一個有帝王之才、無帝王之器的怪胎。明朝初年的功臣大屠戮即是以此為肇端。

朱元璋獨創的一個罪名,看似荒唐實則殘忍,哪個皇帝也沒他這麼狠

其實在明朝初年,不僅功臣集群成為朱元璋暴虐性格的犧牲品,讀書士人集群同樣受害深重。有一種行為,在其他朝代都是合法行為,皇帝們都熟視無睹,到了朱元璋時代卻成了一項大罪,會遭到滿門抄斬之禍。眾所周知,古代讀書人不外乎兩種人生模式,一種是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成為朝廷官吏,踏上仕途。另一種則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看破名韁利鎖,流連山水吟詠性情,隱居不仕。

朱元璋獨創的一個罪名,看似荒唐實則殘忍,哪個皇帝也沒他這麼狠

歷代皇帝都對隱士們持一種寬容態度,隱居不仕也從未被認為是一種犯罪行為。雖然皇帝們都喜歡自我標榜“野無遺賢”,但也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哪一個皇帝搜山檢海硬把隱士們拖出來做官。真有人不肯出來做官也隨他去,少了你這顆大頭蒜照樣也做一鍋好湯。最早的隱士如周武王滅商朝時,伯夷、叔齊兄弟兩人“不食周粟”,甘願隱居首陽山啃草根,周武王也淡然處之。東漢初年著名隱士嚴子陵,多次拒絕皇帝劉秀的邀請,避世隱居富春山,劉秀不但不生氣,還“賜錢百萬、谷千斛”。然而到了朱元璋眼裡,隱居不仕卻成為讓他無法容忍的存在。

朱元璋獨創的一個罪名,看似荒唐實則殘忍,哪個皇帝也沒他這麼狠

古代每到改朝換代之際,都會成為隱士們的集中出現時期。一是為了躲避戰亂,二是甘願當前朝的遺老。元末明初同樣也是如此。加之明朝初年大批功臣宿將無辜被害,更使得讀書人視出仕為畏途,光宗耀祖的烏紗帽,在明朝初年魅力不再。正如《明史》記載,“古之為士者,以登仕為榮,以罷職為辱。今之為士者,以混跡無聞為福,以受玷不錄為幸”,最終導致“明初文人多不欲仕”的尷尬局面,大批讀書士人甘願隱居山林不肯為官。

但朱元璋卻無法認可隱居不仕這種行為。他覺得隱士們甘願住在深山老林,也不願為他效力,是對他的一種蔑視和不屑。在這種心態驅使下,朱元璋對隱士們也採取了他一貫的鐵腕手段。歷代皇帝敦請賢才出山,都會採取溫和而誠懇的態度,皇帝殷勤備至,賢才半推半就,最有代表性者如劉備三顧茅廬,留下千古美談。

朱元璋獨創的一個罪名,看似荒唐實則殘忍,哪個皇帝也沒他這麼狠

朱元璋登基之前也曾禮賢下士,但他當了皇帝卻畫風突變,為了讓隱士們出山,他最初採取了簡單粗暴的“兩步走”,一是威脅,二是強制。《皇明開國臣傳》記載了一件事:明朝才子陶凱,隱居不出躲了起來,朝廷的使者甚至無法找到他。朱元璋命使者對陶凱的親族說:“陶凱不至,可取一族人首級來”。找不到陶凱,拿你們的腦袋來也行。陶凱的親族差點瘋了,連夜全族總動員,“四出尋凱”,很快把陶凱找到送到京師。如果威脅也不奏效,朝廷立即出動差役拿人,把隱士們繩捆索綁,押解來京,強迫他們當官。正如《明史》記載,“有司敦迫上道,如捕重囚”,和押送犯了大罪的人犯一個樣,令人哭笑不得。

朱元璋獨創的一個罪名,看似荒唐實則殘忍,哪個皇帝也沒他這麼狠

朱元璋也覺得這樣做於法無據,於是獨創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罪名,其他哪個朝代都沒有,專門為隱士們量身定做。朱元璋欽定法典《大誥三編》中明文記載,這個罪名是“寰中士夫不為君用”罪,如果誰膽敢違反,“誅其身而沒其家”,滿門抄斬。有的文章說是“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與史實不符,原文中並沒有這個“大”字,朱元璋大概有意去掉這個“大”字,想藉此表明對隱士們的蔑視之心。

所謂“寰中士夫不為君用”罪,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明朝境內讀書士人不肯為皇帝效力之罪。再說的直白一點,也可稱為“不想當官罪”,或者“不識抬舉罪”。現代人看了這個罪名,不免會覺得有些荒唐,不招誰不惹誰,安安靜靜呆在山裡讀書養性,不想當官也是罪?但在朱元璋時代這卻是冰冷而殘忍的現實,因為這個罪名被抄家滅門的比比皆是。《大誥三編》記載,洪武十八年,廣信府儒生夏伯啟,素有才學之名,卻拒絕朝廷徵召,歸隱田園不願出來做官,朱元璋大怒,下令“宜梟令籍沒其家”,“以絕狂夫愚夫仿效之風”。蘇州士子姚叔閏、王愕隱居不出,拒絕出仕,朱元璋同樣毫不手軟照此辦理,兩家都被滿門抄斬。朱元璋連隱士也不放過,還專門給他們創立罪名,任意屠戮,可謂空前絕後,讓人惹不起也躲不起,開千古未見之奇。就這一點而言,哪個皇帝也沒他這麼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