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阿哥的級別都是什麼?


清代主要有兩種爵位制,一種是宗室的爵位制,也就是愛新覺羅氏的,還有一種就是非室室的爵位制,用於封非愛新覺羅氏的。

宗室的爵位制共十二級,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如果是女子的話,分為八級,分別是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六品格格。駙馬爺也叫額駙,跟公主相對應。

其中固倫的意思是天下的,國家的,和碩的意思是一方,所以固倫公主的封號是要高於和碩公主的,一般用於皇后所生的公主。多羅的意思是禮、道、理,固山的意思是一角。入八分,指享受八種待遇,不入八分,即不享受這種八種待遇。

爵位的世襲有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鐵帽子王指的就是這種,另外一種就是降等世襲,也就是每繼承一次,就降一次,比如親王的世子變成為郡王,但是降到一定程度,比如親王降到鎮國公,就不在降了,後代就一直世襲鎮國公。

公爵以上的是超品,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將,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將,奉恩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將軍,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將。

非宗到的爵位制是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其中伯爵以上是超品,子爵是一品,男爵是二品,後面依次類推。

大清的皇子,也就是阿哥,跟明代不一樣,明代,只要是皇子,都會被封為王,而清代完全不一樣,能被封為親王的還是比較少數的,一般來說第一次受封主要是根據他們的母后的地位,還有他們的次序、年紀,再考慮一下他們的能力表現,會被封為郡王、貝勒、貝子不等,當然也有一些會低於貝子,而被封為鎮國公之類的。

我們拿康熙的皇子來說,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冊封成年的皇子,其中大阿哥和三阿哥被封為郡王,四阿哥(雍正)、五阿哥、七阿哥、八阿哥被封為貝勒。


第二次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被封為親王,七阿哥、十阿哥被封為郡王,九阿哥、十二阿哥、十四阿哥被封為貝子。

至於新的皇帝繼位之後,原來的阿哥是往上封呢,還是往下降呢,這個就不好說了。


歷史簡單說


清代的阿哥是皇帝沒有受封的皇子。這其實不是什麼尊稱,因為被稱為阿哥說明你還是沒有什麼地位的皇子,相當於在家裡面一直被當成小孩子,未成年人。

如果你已經有了爵位,那人稱呼你就必須帶上你的稱號,最典型的莫過於皇帝的詔書,咸豐皇帝當時還沒有受封,所以道光立他為太子時寫的是: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而乾隆當時已經被封為親王,所以雍正給他的詔書為:寶親王皇四子弘曆。

在滿族的社會關係中,阿哥並不是皇家的專用名稱,普通人也可以用,指的是比自己年長的男子,也就是哥哥的意思。在清朝的官方啟蒙教材《清文指要》中,有很多對普通人生活場景的描寫,裡面也經常出現阿哥這個稱呼。

只不過近些年電視上充滿了清朝的宮廷戲,裡面的皇子都被稱為阿哥,以致於讓人產生這樣的誤解,似乎阿哥是個爵位的稱號,只有皇家的子嗣可以用。

事實上,除了滿族,我國南方對男子也成為阿哥,不過大多數是妹子對男的稱呼。很好聽的,心跳漏半拍,耳朵會懷孕的那種。


桂西散人


清代阿哥一出生就是皇子,等到長大開衙建府的時候,能被冊封什麼爵位,有很多因素。首先說他父親在世的時候。這時候他以皇子的身份進行初封,要看他母親的位份,母親的位份高,他的爵位就高,反之亦然;除了看母親的位份之外,還要看他本人是否被他父親喜歡;還要看年齡,年齡大點總比年齡小的佔便宜,比如康熙時期,老四和老十四是親兄弟,至康熙晚年時,老四是親王,老十四隻是貝子。但在皇子時就能開衙建府,最次也得是個貝子。

再說第二種情況,年幼時就沒爹了,長大初封是以皇弟身份的。這時候,主要看兩點,第一,看兄弟多不多,兄弟不多的話,基本上都能封王;第二,看與他的皇帝哥哥的關係怎樣,關係好的封爵也高,關係不好,可能只是國公或將軍了。


寂寞的蝸牛



我想說一句,阿哥(age)是滿人習俗裡對兒子的一種稱呼,就和唐宋時期叫三郎、六郎裡的“郎”是一個意思。


一個稱謂怎麼可能有級別呢?


清朝雍正年間出了一本書,叫做《清文啟蒙》,其實就是滿語教科書,該書為了便於學習者活學活用滿文,設計了很多生活化的場景對話,比如兩男子見面如何用滿語互相打招呼,長輩與晚輩見面該如何打招呼等等。


其中關於男子見面場景裡兩人互相稱阿哥(age)的對話多次出現,足以證明清代阿哥只是滿族男子彼此間的稱謂,和什麼級別完全沒關係。而電視劇裡經常出現的“皇阿哥”其實就是皇子的意思。


說到這裡順便多說兩句,格格(gege)本身也是滿族對青年女性的一種稱呼,也不是一個級別稱謂。


皇太極定製以後,皇帝的女兒正式封號也不是格格,而是公主,分為固倫公主(滿文音譯:Gurun i gongju )和和碩公主(Hoxoi gungju)兩種。


而皇女以下的宗室女根據父親爵位的不同,親王的女王稱郡主、郡王的女兒稱縣主、多羅貝勒的女兒稱縣君、固山貝子的女兒稱郡君、鎮國公、輔國公的女兒稱鄉君。


雖然滿文是以Hoxoi gege(郡主)、Doroi gege(縣主)來對應漢文封號,但是gege本身不是一個封號。



在清代嘉慶年間蒙古正黃旗旗人富俊所編纂的滿漢雙語教材《清文指要》裡同樣出現了大量生活化場景對話,在這些對話裡無論是阿哥還是格格,都只是對滿族青年男女的稱呼,絕對不是指皇子與皇女。


這並不是偶然現象,因為滿語本身是比較原始的語言,畢竟按照史料記載是努爾哈赤於1599年在蒙古文基礎上發明創造出來的,遠沒有漢語那麼博大精深;但也因此,滿語不像漢語那樣,有許多皇室專用名詞,民間不得使用。


因此,阿哥和格格在滿語裡既可以用來稱呼沒有封號的皇子與宗女,也可以用來稱呼普通滿族青年男女,在滿語裡並沒有什麼避諱。


別說阿哥和格格,滿語裡連漢語裡的“朕”的同義詞都沒有,滿語裡皇帝是直接自稱“我”(bi)的,所以同樣詔書,漢文詔書裡雍正皇帝一口一個“朕如何如何”,在滿文詔書裡如果直譯就變成“我如何如何了”。



另外,在滿語裡如果皇子本身沒有封號,其實也是直接稱“阿哥(age)”的。如果大家去看道光皇帝傳位給奕詝的傳位詔書的滿文版,就可以看到因為當時奕詝沒有封號,所以滿文就直接寫的是“四阿哥”。( duici age )


綜上所述,阿哥本身只是滿語裡對青年男子的一種尊稱;皇子的級別完全是看他本人受封的爵位,阿哥(age)本身不是爵位,也就更談不上什麼級別了。


克羅採和春天


清阿哥就是皇帝的兒子,成人後由宗人府題請封爵,皇帝欽定。主要爵位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鎮國公、輔國公、奉國公、奉恩公)等14個級別。

1.攝政王多爾袞。網絡配圖

爵位不是實職,享受俸銀和祿米。清初,攝政王多爾袞是實職,有俸很3萬兩;其次,實職輔政王有俸銀1.5萬兩。

其他非實職爵位:

2.清光緒年間慶慶親王奕劻。網絡配圖

和碩親王,年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多羅郡王,年俸銀5000兩,祿米5000斛;

多羅貝勒,年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固山貝子,年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鎮國公,年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輔國公,年俸銀500兩,祿米500斛;

奉國公,年俸銀235兩,祿米235斛;

奉恩公,年俸銀135兩,祿米135斛。

俸銀和祿米分春(正月二十前)秋(七月二十前)兩季發放。


漢水白石言


向敬之

明朝的皇子天生就是王,而清朝的阿哥封王,得看自己的能耐、機遇與父皇的喜好。

題中的阿哥,指皇帝的兒子,即皇子。雖然都是皇帝生子,然而因生母身份、爵位高低等,而出現了兄弟之間的不對等。

按清朝的定製,皇子待賜名後才開始按齒序稱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等(康熙在確定皇長子時,前面有四子幼殤,老五胤褆命長就成為老大),我們在電視劇中也有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等另一種稱法。

皇子虛齡十五歲時,管理皇家日常事務的宗人府會題請皇帝賜爵位,執行宗室爵位分封。崇德元年,皇太極確定九等制,而其除皇長子豪格因軍功卓著而受封和碩肅親王外,其他十子作為皇子都不得封。順治六年,將宗室爵位釐定為十二等,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而順治生子八人,其在位時僅追封未命名的皇四子為榮親王外,其他其子都是普通皇子身份,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康熙皇帝的皇三子玄燁。

康熙諸皇子劇照

《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記載:“原夫錫爵之本意,酬庸為上,展親次之,故有皇子而僅封貝勒、貝子、公者。揆諸前禩,至謹極嚴。”酬庸者,即論功行賞。展親者,謂重視親族的情分,即皇帝諸子有嫡庶之分。

就康熙諸子而言,其皇次子胤礽,因為是存活的嫡長子,不到兩歲就受封為皇太子,則是諸阿哥中的最高等。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復立胤礽為儲,封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為和碩親王,次於太子,但為宗室爵位中的第一等,每歲給俸銀萬兩、祿米萬斛。

另有郡王,如皇長子胤褆於康熙三十七年受封為直郡王,胤祉也做過誠郡王,歲俸銀五千兩、祿米五千斛。而雍正帝胤禛成為親王前,則是貝勒,歲俸銀二千五百兩、祿米二千五百斛。而像著名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禎,於康熙五十七年受任撫遠大將軍統兵西征時,僅為貝子,歲俸銀一千三百兩、祿米一千三百斛,經常被康熙救濟,從內務府撥銀成千上萬。

阿哥們的等級不同,所按規定設置的護衛、典衛和藍甲、白甲也不同。而像雍正朝的二號首長、和碩怡親王胤祥,在康熙臨終時已三十七歲,但還只是“十三阿哥”。像他這樣在康熙朝只是普通皇子的阿哥,甚至不如的、毫無話語權的,還佔了大多數。


以禮觀書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王毅

“阿哥”一詞,在清代宗室中,是指“未受封的皇子”。廣義上來說,是指對男子的尊稱。在清代,真正體現出阿哥身份的是在女眷之外,皇家子弟及宗親王室所謂的“十四等爵制”(見表一),據《大清會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級》所記載,“十四等爵制”定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目的是保證皇親國戚的優厚待遇,顯示他們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另外在俸祿制定上也有不同(見表二),避免引起僭越紛爭。

表一:清朝宗室等級

表二:清代宗室俸祿標準

(注:文中數據引自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第八卷)第357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康熙年間,九位阿哥爭奪皇位,最後皇四子胤禛勝出,是為雍正帝)

(康熙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

從兩表可知,清代宗室中從親王到貝子,薪俸歲銀均在1000兩以上;鎮國公以下都在千兩以內,最少的奉恩將軍只有110兩。因此,清代宗室中,血統純正的“阿哥”享有得天獨厚的富貴特權,對於未成年的皇子,清廷依然優渥待之,乾隆時期,對於未成年的皇子,按其應得的俸祿米石,減半賞給,甚至全俸賞給。此外,皇子們還領有莊田及各種賞賜。

參考文獻:

1. 趙德馨. 中國經濟通史(第八卷)[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 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級》

3. 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六《宗人府·優恤·養贍銀米》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題主問的“阿哥”的稱呼範圍很廣,不過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指皇帝的兒子,也即皇子,所以我這裡也按皇子來說。

清朝宗室的爵位有十二級(一說十四級),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但對皇子而言,爵位通常只有四級,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簡單統計了一下從順治皇帝開始直至咸豐皇帝(咸豐之後皇帝均未有子嗣)所有皇子的爵位(指最終爵位,包括追封)情況

順治皇帝八子,其中成年的僅皇次子、皇三子、皇五子和皇七子,皇三子即康熙,另外三子均為親王;另外皇四子雖未成年而早夭,但因其生母為順治偏愛的董鄂妃,所以也追封為親王,也是順治朝唯一一位皇子封親王。計一帝、四親王

康熙皇帝三十五子,其中十一子早夭未序齒,故實際二十四子,又皇六子、十一子、十八子、十九子均早殤,未有封號,故成年的只有二十子,又雍正即位、十六子出繼,僅餘十八子,

共有十一親王、三郡王、三貝勒、二貝子、一輔國公

雍正皇帝十子,四子早殤未序齒,其中有福惠追封懷親王,其餘六子,皇長子、次子早夭,長子追封親王,皇三子曾被削除宗籍,無封,皇四子即乾隆皇帝,皇六子出繼,這樣就只剩皇五子,為親王。故雍正實際成年的只有三子,一子除宗籍,一子繼位,一子為親王,另有兩子未成年但是追封為親王。計一帝、三親王

乾隆皇帝十七子,其中皇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十六子均早夭未封,皇四子、皇六子出繼;皇長子、皇七子追封親王、皇次子追封為皇太子、皇三子追封郡王、皇十二子追封貝勒,皇五子、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七子為親王。計有一帝、一太子、六親王、一郡王、一貝勒。

嘉慶皇帝五子,皇長子早夭,追封郡王;皇次子即道光皇帝;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均為親王。

計一帝、三親王、一郡王

道光皇帝九子,皇長子、次子、三子追封郡王,皇五子出繼,皇六子、七子為親王,皇八子、九子為郡王。計一帝、二親王、五郡王

咸豐皇帝二子,長子繼皇位,次子追封郡王。計一帝、一郡王

綜上,加上追封,清朝八十八位皇子,親王三十人、郡王十一人、貝勒四人、貝子二人、輔國公一人,可見清朝皇子爵位主要是親王和郡王。貝子以下爵位主要是康熙皇子封,這也與康熙朝皇位的爭奪有很大關係,所封輔國公者為康熙皇十子,其最初封敦郡王,是八爺黨的擁護者,所以雍正即位被幽禁、奪爵,直至乾隆才被封為輔國公,以貝子品級祭葬。兩位貝子為康熙皇長子、皇九子,二人也是皇位鬥爭的犧牲品。除此之外,還有乾隆時期皇十二子,終身未封爵,直至去世後才被追封貝勒。


楚邾


阿哥"是滿語音譯,其意為"哥哥\

門道文化


在滿語裡,阿哥是對兄長子輩的稱呼。在皇室內部,阿哥指的是未成年的皇子。所以阿哥是沒有級別的,等到受封時,才各有爵位。

清代在皇子爵位問題上,吸取了明代宗室濫施封爵的教訓,制定了相對嚴格的制度。按有清“賜爵之本意,酬庸為上,展親次之,固有皇子反封貝勒、貝子、公者”,比之前明皇子例必封王要嚴謹得多。

清代宗室有12個等級: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一般來說, 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個別混得比較差的皇子會“淪落”到鎮國公甚至鎮國將軍。

清代皇子爵位制度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特點是,爵位是可以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功勞的上升慢慢“升級”的。比如雍正在康熙三十七年時只是貝勒,康熙四十八年才被封為親王。而反過來說,清代的皇子爵位也是可以“降級”的,你如果得罪了皇帝或是犯了程度不同的錯誤,也會被降級。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能上能下”。

為了避免皇室宗親積年以後支派繁衍所帶來的無窮麻煩,清廷規定除著名的12家“鐵帽子王”,其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外,其餘都每一代降一等,直到降至規定最低封爵或閒散宗室。

比如睿親王多爾袞是鐵帽子王,他的子孫久永遠可以襲親王的王爵;而如奕劻,爺爺是做過親王的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到了他這一代便只襲得了“輔國將軍”這個爵位。但後來因為慈禧器重他,慢慢升成了親王,也就是著名的“慶親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