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人婚嫁「標配」改革40年變遷 從「三轉一響」到有房有車

戴上一串龍鳳手鐲,穿著潔白的婚紗坐上花車,90後新娘陸偉妍和新郎一起從季華路出發,沿著佛山人傳統的娶親路線,從蓮花路、福祿路來到快子路,希冀未來生活吉祥如意。

時光倒流40年,22歲的新郎梁正清騎著從單位借來的“永久牌”28寸自行車,載著新娘從沙塘巷尾出來,順著永安路、福祿路、蓮花路、快子路一路騎行,心裡默默唸著“平平安安、福祿相伴、快生貴子……”

40年蹁躚而過,佛山人的婚嫁隨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變化,鐫刻上時代的深深烙印。

上世紀70年代:“三轉一響”最流行

一個搪瓷臉盆、一對搪瓷水杯、兩斤喜糖——60多年前,這是住在塔坡社區的老佛山人昌叔為自己婚禮置辦的全部物件。“那時大家都窮,沒什麼彩禮,兩個人結婚買點糖發給親朋好友就很開心了。”

對於家境普通的昌叔而言,那是他從小到大吃過“最甜的糖”。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逐漸擺脫了建國初期窘迫的生活狀況,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社會上開始流行“三轉一響”。“三轉”即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一響”則是收音機,誰家要是擁有全套便足以成為街坊鄰里口中的“大戶人家”。

此時,男女結婚的彩禮也有了不一樣的要求。梁正清回憶,在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年代,結婚流行的“三大件”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一輛自行車將近200元,經濟條件達不到,普通人買個手錶已經很了不得。”

梁正清當時每個月工資不到50元,配齊這些東西,需要好幾百元。“但總不能太寒酸,咬咬牙買了一塊上海牌手錶給老婆當彩禮。”而這塊花了梁正清將近3個月工資的手錶,一直被他的妻子悉心愛護,平時幹活特意取下,用手絹包好,生怕磕壞碰壞。

結婚當天,岳父岳母為他們置辦了一臺縫紉機,梁正清從單位借了一輛28寸的“永久牌”自行車去接新娘。“騎‘永久’主要是圖個‘好意頭’,冀望兩人能長長久久,永不分開。如果騎‘飛鴿’自行車,就怕新娘子飛走了。”他笑著說。

上世紀80年代:“四大件”最受追捧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佛山,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曾經被當做“奢侈品”的“三轉一響”已經成為了不少家庭的日常用品,人們結婚開始追求新的“四大件”:洗衣機、錄音機、電冰箱和黑白電視機。

佛山人婚嫁“标配”改革40年变迁 从“三转一响”到有房有车

(上世紀80年代結婚的彩禮流行送黑白電視機。)

那時,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火遍大江南北,鄧麗君等歌手的歌聲通過錄音機傳遍神州大地。

羅建華在上世紀80年代結婚,給出的彩禮僅800多元,但妻子的嫁妝是一臺進口松下電視機,當時價值2000多元。“買回來看了幾天就發現有‘雪花’,以為電視機壞了,結果拍幾下又好了。”

70後的吳韜記得,當時最開心的事情便是每天晚上到有電視機的街坊家裡,和小夥伴們一起追看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滿屋子都是人,大家坐在一起特別熱鬧,走時約好第二天繼續來。”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機動車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

1962年出生的楷叔是土生土長的禪城人,靠著年輕時在塔坡街經營士多店攢下的收入,上世紀80年代末結婚的他花了6800元買了一輛摩托車。“那時騎著摩托車在街上轉一圈,所有人都會看著你,很威風。”

作為改革春風吹拂下先富起來的那批人,楷叔結婚時不僅買了摩托車,還在金城大酒店辦了10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歡聚,共花費約4200元。“當時能去這家酒店辦喜宴真的很時尚、很了不起。親友能搭乘一次酒店的手扶電梯,就歡喜得不得了!”提親、佈置新房、辦喜宴等,楷叔花費了15000多元。

佛山人婚嫁“标配”改革40年变迁 从“三转一响”到有房有车

(上世紀90年代,摩托車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

21世紀:有房有車人人嚮往

進入新千年,佛山經濟迅速發展,人們消費能力也日漸提升,房子、車子成為新的“標配”。

90後的陸偉妍認為,對於現代人結婚,房子、車子人人嚮往,“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小窩會很安心”。同樣是90後的倫慧表示對自己的另一半沒有彩禮要求,但也希望能有一套房子。“房子花銷太多的話,可以兩家人一起承擔,彩禮、婚禮這些都可以一切從簡,領個證就好。”公務員楊達賢打算年尾跟女朋友結婚,早在兩年前就已經買好婚房。最近他讓女朋友向家人打聽一下想要多少彩禮。“未來岳父說,彩禮3888元就可以,取個好意頭。他知道我購房,手頭上錢不多,還說願意出新房裝修的錢。”

改革開放40年,隨著經濟發展,佛山人的婚嫁大事也在不斷變化。從兩斤喜糖到彩金,從“三轉一響”到房子車子,時代的每一次潮流都深刻記錄著人們生活的可喜變遷,印證著大家越過越美好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