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將星之張治中:未向共產黨開過槍的抗戰英雄!

江淮将星之张治中:未向共产党开过枪的抗战英雄!

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堯,字文白,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人,黃埔系骨幹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愛國主義人士。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時任第五軍軍長,在上海抵抗侵華日軍;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誤導致“11.13長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職。1945年,調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1949年,致電陶峙嶽將軍和新疆主席包爾漢,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張治中在國民黨任職期間受到蔣介石的認可和重用;但是他堅持國共兩黨和平共處。解放戰爭後,鑑於張治中對中國和平做出的貢獻,被稱為“和平將軍”。有張治中故居留作紀念。

在國民的高級將領中,有一位從未帶兵與共產黨打過仗。相信不少人已經猜出他是誰了,沒錯,他就是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被後人稱為“和平將軍”的張治中。

16歲棄文從武,軍校畢業進國民黨

江淮将星之张治中:未向共产党开过枪的抗战英雄!

張治中

張治中,字文白,安徽巢縣人。

父親開個篾匠店,收入勉強維持一家人生活,他是家裡的長子,父母省吃儉用供他讀了10年私塾之後,由於家道貧寒,16歲的張治中最終選擇棄文投武,滿懷夢想離開家鄉,懷揣著母親四處拼湊籌來的24塊銀元,獨自踏上了外出闖蕩的路。

1916年,他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成功畢業。之後他離開家鄉,獨自外出開始打拼。因為保定同學的關係,張治中在滇軍、桂軍等軍隊中都擔任過職務,長期奔走在粵、閩、川三省之間,有了一定的帶兵作戰的閱歷,但就是一直得不到賞識。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改組國民黨,張治中對孫中山先生的“三民”思想極為擁護,從他之後的境遇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在為“三民主義”而奮鬥。

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從保定軍校校友那裡得到了張治中的消息。此時張治中正擔任桂軍軍校校長,得知張治中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優等生,能力突出,於是蔣介石邀請張治中到黃埔軍校工作,出任第三期入伍生總隊代理總隊長,授銜上校。自此,張治中逐步進入國民黨高級軍官行列。

忠心和誠意獲得蔣介石信任

江淮将星之张治中:未向共产党开过枪的抗战英雄!

張治中與蔣介石

在軍校裡,張治中積極參與各種軍事訓練會議,總能為會議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蔣介石對他很是喜歡。在北伐軍第一次東征的時候,張治中擔任東征軍上校參謀。戰場上的他,沉著泠靜,針對敵方的行動,採取了有效地戰鬥方式。東征軍勝利之後,張治中立了大功,蔣介石由此對他更加信任,先後委任他為參謀長、航空局局長、軍事處處長等八項職務。張治中一人身兼八職,蔣介石對他可以說是有真正意義上的知遇之恩。

值得一提的是,在軍校期間,張治中與周恩來等中共黨員的關係都非常要好。當時的周恩來是黃埔一期的政治部主任,他們兩個經常談談人生,聊聊理想,一來二去,兩個人就熟了。據說,在大革命時期,張治中還一度想加入中共,但是礙於他國民黨高級身份的原因,一直都沒有成功。或許張治中自己都沒有想到,他與周恩來結下的友誼,竟持續了半輩子。

他跟周恩來同志做的一個承諾,一旦國共兩黨分裂,也不會向共產黨開一槍一彈的,鄧穎超那時候說張治中將軍是唯一沒有向共產黨開一槍一彈的國民黨高級將領。

沒有向共產黨開過槍的人

江淮将星之张治中:未向共产党开过枪的抗战英雄!

張治中與毛澤東

隨著北伐戰爭的推進,眼看著國共兩黨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張治中不只一次向蔣介石提出要把三民主義作為兩黨的指導方針,兩黨應該加緊團結,不應該鬥爭。一意孤行的蔣介石對他的建議不以為然,擱置不理。

兩黨合作最終破裂,張治中的精神負擔越來越重。長期受忠君報國思想影響的他,明知道蔣介石的所作所為不得人心,但因為蔣介石重用提拔了他,他不忍心背叛蔣介石。他曾說過:“我可以勸諫蔣介石,但我不能反他。我是堅決主張聯共,但是我不願意站在共產黨的立場上來反蔣介石。”

因為張治中在國民黨內不爭不搶,埋頭做事,沒有野心,讓蔣介石用起來分外安心。而且各種事情交給他辦,都能處理得當,安排合理,張治中頗得老蔣的歡心。“九一八”之後,蔣介石在自己的身邊特設了一個辦事機構,張治中就擔任了第一辦事處主任,主管軍事機要大事。同時為了信守不過共產黨開一槍一炮的承諾,張治中默默擔任著文職工作,不參與剿共的鬥爭。

張治中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總能站在蔣介石的角度,特別會說話,大事化小。在與蔣的共事中,他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處理方法。當他把蔣介石說高興了,蔣介石就會默不作聲,這時他只需要在文件上籤個閱字這事兒就完美解決。對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軍心等問題,他也敢於向蔣介石說出自己的看法並且提出自己的建議。可見,他對蔣介石並非“愚忠”,可以說張治中是蔣介石身邊有名的諫臣。

“一﹒二八事變“主動請纓戰鬥

江淮将星之张治中:未向共产党开过枪的抗战英雄!

“一﹒二八事變“

“1932年1月18日下午,5名鬼鬼祟祟的日本僧侶徘徊在三友實業社總廠門外,與廠內工人們爆發衝突。導致日僧三人受傷,一人重傷不治死亡,隨後日本指控攻擊事件是中國人的工廠糾察隊所為,這就是所謂“日僧事件”。

“一·二八事變”的爆發,給蔣介石復出創造了機會,卻讓上海市民遭受了苦難,閘北華界的商號被毀達數千家,房屋被毀達上萬戶,市民在飛機的轟鳴聲和炮火的隆隆聲中惶惶不可終日。

張治中當年正擔任陸軍中央軍校教育長,目睹南京國民黨政府坐視十九路軍孤軍抗日,按兵不救,他內心非常憂慮。

張治中找到蔣介石,當面懇求:“我們中央的部隊必須參加淞滬戰鬥才好,如果現在沒有別的人可以去,我願意去。”蔣介石猶豫再三,最後同意了張治中的請求,在“一·二八事變”爆發將近20天之後,2月15日深夜,即將奔赴戰場的張治中,寫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封遺書,遺書當中有一句話是:“正值國家民族危亡之秋,治中身為軍人,當以熱血頭顱喚起全民抗戰,前赴後繼堅持戰鬥,抗擊強敵,以衛國土。”

上海戰場作戰,被迫喊停

江淮将星之张治中:未向共产党开过枪的抗战英雄!

上海戰場

第十九路軍在張治中率領的第五軍配合下,利用長江三角洲水網地帶及架構好的工事進行頑強阻擊,對已經突入江灣、廟行結合部的來犯日軍。經過6晝夜爭奪戰,日軍遭受重創,由全線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再由重點進攻被迫中止進攻,並且三次迫使日軍更換前線主將。

1932年3月初,前線指揮官張治中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前線指揮部,重重的把手裡的電報摔到了桌上,讓他十分失望的是這封來自南京的電報,要求他們全面停戰。蔣介石不顧第五軍與第十九路軍將士們一個多月拼死打下的戰果,在英、美、法等國“調停”下,於5月5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不顧生死參與“淞滬會戰”,臨陣換下

江淮将星之张治中:未向共产党开过枪的抗战英雄!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時,從8月13日向日軍宣戰開始,張治中一直在炮火紛飛的前線督戰,雖然部隊傷亡慘重,但戰局對張治中而言是有利的。每每在進攻順利的時刻,常常會收到來自國民黨中央指揮部的“停止攻擊”的命令。一場夾雜著複雜國際背景和政治角力的戰爭,讓前線的國民黨軍人深感受挫,每一次中斷進攻,反過來都給了日軍補充增援的機會。

駐守上海的日軍在得到增援之後,迅速反撲,戰局變得十分危急。為了挽救危局,張治中冒著敵人猛烈炮火,日夜奔波,指揮作戰,幾天幾夜未曾閤眼,身體虛弱到走路都需人攙扶。

就在戰局剛剛得以穩定的時候,張治中突然發現自己所統轄的部隊被統帥部劃撥給了別人,在隨後與蔣介石質詢中,他又被訓斥為擅離職守,張治中受此屈辱,憤而提出辭呈。蔣介石沒有批。

後來,張治中因為在政治上的堅持,也因為與共產黨的關係,四次上書蔣介石,與蔣介石發生過激烈爭吵,這也讓他在蔣介石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皖南事變之後,張治中上書蔣介石,認為應該聯合抗日,一致對外,與共產黨也應該積極談判,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蔣介石看完之後,大罵:“簡直就是叛徒”。後來憤憤不平的蔣介石直接將將張治中的陳述扔進垃圾桶。

永遠的“和平將軍”

抗戰勝利之後,營造和平與發展的局面成為時代的主題。張治中立足於國共兩黨的利益,勸說蔣介石以大局為重,蔣介石聽了之後氣不打一處來,火冒三丈還反問張治中,自己是不是在跟共產黨人進行對話。

1948年5月,已經斷定蔣介石必敗的張治中為了自己的知遇之恩,第三次張治中向蔣介石上書,希望蔣介石早作考慮,與共產黨和平談判,避免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蔣介石當即表示了對這份書信的重視程度,但是基本上沒有了下文。

最後一次是1949年北平和平談判期間,張治中上書蔣介石,希望他接受和平協定,儘快結束戰爭。但蔣介石一條道走到黑,直接忽略了他的上書。第二天國共兩黨繼續開戰,張治中為蔣介石,為國民黨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終都化作了泡影。

和平協定被蔣介石拒絕之後,張治中心灰意冷,他本來想去西北地區,但是因為周恩來的挽留,他選擇了留在北平。當時周恩來動情的說:“西安事變,我們已經對不起一位張姓將領了,這一次,不能再對不起你。”

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在1949年看到了張治中發表的《對時局的聲明》,蔣介石時不時發出聲聲嘆息。他說:“別人背叛我猶有可說,文白竟然如此!”可見張治中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蔣介石對張治中的“背叛”一直耿耿於懷。而且後來,張治中還以共產黨的立場給在臺灣的蔣介石寫了封勸降信,蔣介石看完之後置之不理,口中一直把張治中稱為“革命叛徒”。

張治中在新中國擔任了重要職務,繼續在他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1969年,79歲的張治中抑鬱而終。作為他的舊友,周恩來總理向這位老人的遺體做了最後的告別。他牽著張治中的手,看著曾經的摯友就這樣離自己而去,一向冷靜睿智的周恩來總理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悲傷……

張治中的秘書曾這樣評價他:“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複雜人物。他的主要矛盾在於一方面和中共有長期密切的關係,另方面又與蔣介石血肉難分,在政治上既有自己的主觀願望與實踐,又無法擺脫國民黨的桎梏。”這個評價可謂是相當中肯,他的一生,始終擺脫不掉蔣介石的知遇之恩,同時他又不願意放棄自己在政治上的信仰“三民主義”,他註定要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點。他的一生也只能在無盡的矛盾與權衡當中渡過。

正義不存乎天壤之間

江淮将星之张治中:未向共产党开过枪的抗战英雄!

這還是就壞習俗一方面來講。另一方面,杜會上沒有正氣,沒有公道,沒有是非,這種情形也是關係到社會風氣的一個重要因素。地方上只知道分派別,爭權利,走邪路,社會正氣消沉,人心陷溺,大家均趨於僥倖投機,巧取豪奪,種種澆薄、墮落、野蠻、荒唐的習性。甚至每一個人都沒有正常高尚的人生觀念,所看到所聽到的盡是一些一塌糊塗、黑暗沉淪的現象。我請各位同志把自己的環境想一想:照這樣情形下去,社會正氣澌滅無餘,個人志氣消沉殆盡。社會無公道,無是非,個人無情操,無良知良能的觀念,無論社會和個人都是向著腐敗、墮落、頹廢、消沉的路上走,真使人有‘正義不存乎天壤之間'之感!(節選自華文出版社《張治中回憶錄》)

江淮将星之张治中:未向共产党开过枪的抗战英雄!江淮将星之张治中:未向共产党开过枪的抗战英雄!

張治中筆墨

人物評價

蔣經國在得知張治中決定留在北平時稱道:他太天真了,將來死無葬身之地。

毛澤東稱“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蔣介石稱其為“革命叛徒”,“文白無能喪權辱國”。

鄧穎超評價張治中:“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軍人”。

周恩來曾評價張治中說:"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因其一生均為中國和平奔波,故後人稱其為“和平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