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到2020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

华龙网讯(记者 张勇)未来,重庆社会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近日,重庆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联合出台《关于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化社会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作用,保障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到2020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

重庆到2020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


对大病人员进行临时救助。重庆民政供图 华龙网发

》》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在完善农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方面,重庆将根据全市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幅度,动态调整农村低保标准,确保全市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扶贫标准。同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到2020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

在完善农村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方面,重庆将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结合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政策,细化核算范围和计算方法,对于家庭成员因残疾、因就学、患重病等增加的刚性支出、必要的就业成本等,在核算家庭收入时可适当扣减。

在完善农村低保动态管理机制方面,重庆将加强动态管理,对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定期复核,不再符合条件的按程序退出,重新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脱贫攻坚期内,对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家庭收入发生变化,家庭月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但低于2倍低保标准的,给予6个月的渐退期。

在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认定方法方面,脱贫攻坚期内,重庆将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不含整户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经个人申请,可与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分户计算,符合低保保障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重庆到2020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


对农村困难群众进行救助。重庆民政供图 华龙网发

》》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

针对特困人员,重庆将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及时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在确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方面,重庆将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适时调整确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照料护理标准依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档制定。各区县(自治县)可适当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在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方面,重庆将加强贫困地区区域性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切实提高特困人员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率。同时,将政府设立的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运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根据服务对象人数和照料护理需求,按照不低于1∶10的比例配备护理员。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逐步为农村低保、低收入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集中托养服务。

》》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在细化临时救助对象范围和类别方面,重庆将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及时给予临时救助,根据家庭收入状况和自救能力,细化救助对象范围和类别。

在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方面,重庆将全面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规定;推进网上申请审批,优化简化临时救助流程,提高救助审核审批效率,实现申请简便、审核及时、审批透明,有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

在制定救助标准方面,重庆充分考虑各种赔偿补偿、保险支付、社会救助和社会帮扶因素,合理确定临时救助标准,切实解决救助对象基本生活困难,帮助摆脱临时生活困境,保障基本生活权益。对于重大生活困难,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根据具体情形分类分档设定救助标准,适当提高救助额度。

此外,根据《意见》,重庆还将有效推进基本生活救助与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的衔接协同,综合解决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同时,结合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引导专业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积极为农村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多元化帮扶和服务。并扩大社会捐赠,用好慈善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