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學家朱熹一生安守清貧,官至四品卻「蔥湯麥飯兩相宜」

朱熹出身於儒學世家,他的父親朱松對朱熹的教育十分認真。《宋史》本傳說:“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問曰:‘天上何物’?”這個傳說,說明朱熹自幼就是一個具有強烈求知慾望的人。

南宋理學家朱熹一生安守清貧,官至四品卻“蔥湯麥飯兩相宜”

朱熹年輕時,從建陽到泉州同安縣赴任,路經莆田時,於夾漈草堂見到了鄭樵。年過五旬的鄭樵對他以禮相待。席間,桌上只有一碟姜、一碟鹽巴,朱熹的書僮看到心中暗暗不樂。朱熹取出一部手稿,請鄭樵過目指正。鄭樵恭敬地接過,放在桌上。接著,他燃起一炷香,室內頓時異香撲鼻。這時,恰好窗外吹來一陣山風,把手稿一頁一頁地掀開。鄭樵一動不動地站立著,像被清風吹醉一般。等到風過去後,他才慢慢地轉過身子,把手稿還給了朱熹。兩人促膝而談,一連談了三天三夜、朱熹十分高興,特地寫了一幅對聯表示感謝。聯句是:雲礽會梧竹,山斗盛文章。

南宋理學家朱熹一生安守清貧,官至四品卻“蔥湯麥飯兩相宜”

朱熹離開草堂後,步行到前次下馬的地方上馬。他的書僮不滿地說:“這個老頭子算什麼賢人?他對相公太無禮了。無酒無餚,只有一碟姜一碟鹽,虧他做得出來。”朱熹說:“那鹽不是海里才有的嗎?那姜不是山裡才有的嗎?盡山盡海,是行大禮啊!”

書僮:“相公的手稿,他連看都不看……”朱熹:“你沒看到嗎?我送他手稿時,他特地燃起一炷香,這是很尊重我啊;風吹開稿頁那陣子,他把稿子看完了。他跟我談了不少好意見,還能把手稿裡的原句背出來,令人欽佩。”書僮:“相公老遠跑來見他。可今天離開時,他送都不送一程。”

朱熹說:“他送到草堂門口,就已盡禮了。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做學問的人,每分鐘時間都很寶貴啊。”

正說著,前面草叢裡突然嘩啦一聲,一隻五色雉鳥從頭頂飛過。兩人不由得回過頭來,卻見鄭樵還站在遠處的草堂門口前,保持原先送客的姿態,手裡還拿著一本書。朱熹笑著說:“你看,他還在門口站著,送客不忘讀書,真是個賢人啊。”

南宋理學家朱熹一生安守清貧,官至四品卻“蔥湯麥飯兩相宜”

朱熹有足疾,曾有一個江湖郎中來為他治療。針灸以後,老夫子感到腿腳輕便了不少。朱十分高興,重金酬謝的同時,還送給這個道人一首詩:“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撐動,想不到針灸還真有神奇之功。扔開柺杖出門兒童看了發笑,這難道就是從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書的詩章,就離去了。沒幾天,朱熹足疾重新發作,且比沒針灸前更厲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尋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裡去了。朱嘆息道:“我不是想懲罰他,只是想追回贈的那首詩,唯恐他拿去招搖撞騙,誤了別人的治療。”

南宋理學家朱熹一生安守清貧,官至四品卻“蔥湯麥飯兩相宜”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不取不義之財,也沒有為家人謀取任何私利。

一天,朱熹去看望他的女兒女婿,當時女婿不在家。女兒因家中貧困,拿不出什麼好東西,吃午飯時,十分窘迫地端出幾碗大麥飯和一碗蔥湯。女兒認為怠慢了父親,心裡總覺得過意不去,而朱熹卻開開心心吃了。他還對女兒說,“孩兒無需感到不好意思,這已經很不錯了!要記住‘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持家的好家風是永遠不錯的。希望你們以後也能堅持儉樸度日。我這裡贈一首詩予你們。”隨即書詩一首——

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飢。

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

此詩的大意是勸他女兒說:有蔥湯麥飯補身充飢,這已經很不錯了,要知道,在前村還有揭不開鍋的人家呢。女婿回家,見岳父如此崇尚儉樸,便把這首詩貼在壁間,當作座右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