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頑主、收藏大家王世襄不一樣的人生

王世襄先生出生於1914年5月25日,逝世於2009年11月28日,享年85歲,小時候是紈絝子弟,成為京城第一玩家,晚年成為收藏大家,著書傳世,以不一樣的收藏人生為中國收藏事業作出了自己傑出的貢獻。

從王世襄先生的家譜可以瞭解到王世襄是一個標準的世家子弟,其先祖明代時從江西遷到福建,是福州城內的望族之一。父親王繼曾曾一度擔任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秘書和留法學生監督,最後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工作之餘喜逛古玩店,買些殘缺的古瓷標本;母親金章能嫻雅高貴,持家之外寄情繪事。兒時,其家中有私塾老師教古漢語、經、史和詩詞等。大舅金北樓是民國北方畫壇領袖。

京城頑主、收藏大家王世襄不一樣的人生

王世襄兒時

出身顯貴的王世襄,在他小時候,家中就聘請私塾老師,教授經史和詩詞,為他打下良好的國學基礎。但他貪玩的習性也開始顯現。10歲時,王世襄就開始養鴿子,舉著大竿子趕鴿群。他還養蟈蟈,學八卦和太極,跟清宮的布庫(摔跤手)學摔跤,還學馴鷹和放狗捉獾。跟著一幫前清遺老遺少,王世襄成了北京城內有名的少年玩主。小學時,他就讀於北京乾麵衚衕的美國僑民學校,由於一連數週英語作文篇篇言鴿,老師怒而擲還,斥道:“汝今後如再不改換題目,無論寫得好壞,一律給P(poor,即不及格)!”不過,王世襄玩性依然不改,他本有機會被學校選派到哈佛大學留學,但校長堅決不同意,因為覺得王世襄是“未知數”,弄不好會有辱國風。

王世襄人生的轉折因為母親

京城頑主、收藏大家王世襄不一樣的人生

王世襄母親金章

京城頑主、收藏大家王世襄不一樣的人生

京城頑主、收藏大家王世襄不一樣的人生

人生的轉折,發生在1939年春,一直疼愛他的慈母金章突然去世,王世襄經受了出生以來第一個打擊。他深知母親對自己的期盼,只因寵愛,才不肯將他的自由困在詩書之間。“母親的去世,使我醒悟,覺得自己愧對父母的關愛和期望,於是,我開始認真唸書。”這年,他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從此摒棄一切玩好,專心學業。因受家庭影響,對中國美術史感興趣,以《中國畫論研究》(先秦至宋代)一文,王世襄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京城頑主、收藏大家王世襄不一樣的人生

年輕王世襄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燕園被日軍佔領,王世襄回到家中,在父親鼓勵下,完成了《中國畫論研究》元明清部分。論文撰寫極其艱難,前後歷時五載,直到1943年夏,才完成這部洋洋灑灑共70萬言的立志成才之作。

《中國畫論研究》完成後,父親說:“你已經到了自謀生活的年齡。北平淪陷,自然不能再呆下去。”深思熟慮後,王世襄決定去往西南,立志要開拓一片自己的天地。

王世襄輾轉跋涉,來到中研院所在地,四川李莊。在這裡,他遇到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梁、王兩家是世交,梁啟超是王世襄的伯祖王仁堪的門生。梁將王世襄推薦給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傅斯年上來就問:“你是哪裡畢業的?”王世襄回答:“燕京大學。”

傅斯年說:“燕京畢業的不配到我們這裡來。”據說傅斯年看不慣王世襄身上的“紈絝之氣”,知道他曾是少年玩主,斷定難成大事。梁思成想了想,對王世襄說:“你志願是美術史,若對古建築有興趣,可以到中國營造學社邊學習邊工作。”王世襄就此留下,在營造學社期間,一面進行野外調查工作,一面飽覽古建築典籍,為日後從事髹漆、明式傢俱研究打下基礎。

人生第二個轉折點-被故宮開除

1945年9月到1946年10月,王世襄為國家追回共6批文物,加上追回的107箱善本書,數以萬計。這是王世襄人生中最自豪的一件事,沒想到,這卻將他推向了深淵。

1952年,王世襄正在廣西參加土改,突然被急電召回,下火車不準回家。因追回大量國寶的“特殊經歷”,王世襄成為故宮“三反”中重點清查對象,理由是“國民黨接收大員沒有不貪汙的”。在東嶽廟被輪番“轟炸”四個月後,他又被公安局看守所拘留審查10個月。

審查結果並無貪汙盜竊問題,王世襄被釋放回家,誰曾想,剛一到家,他卻收到原單位公函,被故宮開除公職,養病一年後,王世襄到民族音樂研究所工作,又在“音研所”被劃為右派。王世襄幾度想要回到故宮,均無果,到了十年浩劫,終於夢碎。對此,王世襄從未有一句抱怨、詆譭,但可以想象,一個視文物為生命,對故宮和文物研究如此深情的人,一個將追討國寶視為平生最得意之事的人,被無端猜疑、審查,最後被攆出故宮,內心會是多麼的悲涼…

談到這段不公正待遇,王世襄說:“這是我人生第二個轉變,故宮把我開除了,我只好把終生為故宮服務的志願,改為終身研究中國文化。”

王世襄住了80年的東城區芳嘉園小院

王世襄談起他所熟悉的友人,談起他自己的往事,都忘不了提及芳嘉園衚衕那個他住了80年的小院。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京城文化圈,那個位於東城芳嘉園的小院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文人聚會的場所。

京城頑主、收藏大家王世襄不一樣的人生

王世襄

那座四合院是他父親在他出生那年置下的家產,為三進院。1957年以前,中院只有他一家居住。之後,當代著名國畫家黃苗子、鬱風夫婦搬到他的小院,住進了東廂房。在這裡,黃鬱夫婦一住就是20多年。在那之後,漫畫家張光宇一家也搬進這座小院,住西廂房。張光宇是他們早在三十年代就結識的老朋友。他的到來,使那座小院更加熱鬧、更加豐富多彩。

那個年代,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的文人不時地相聚於芳嘉園,帶給中院的他們三家予滿足與溫馨。經常來往於芳嘉園的有聶紺弩、啟功、葉淺予、沈從文、黃永玉等。他們互相借書,談文物、談古文詩詞、談繪畫。

芳嘉園小院真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王世襄在小院裡擺放著一件明代大案,當年常到芳嘉園並曾在大案上作畫的還有北京畫家溥雪齋、惠孝同、陳少梅等先生,南方畫家傅抱石、謝稚柳、唐雲等,不作畫只聊天的有常任俠、向達、王遜、黃永玉諸公。

小院裡除了王世襄自己收藏的數十件明式傢俱,還曾有兩棵海棠樹、一架藤蘿、一棵核桃讓來往的文人記憶深刻。東邊海棠後來因太老而枯死,王世襄便鋸掉留下桌子高的樹樁。後來,他像推大車輪子那樣運回來一塊約一米直徑的青石板,放在樹樁上,便成了夏夜朋友們來喝茶圍坐的圓桌面。

談話中,王世襄提及這個小院曾藏有西晉陸機《平復帖》達月餘。西晉陸機《平復帖》為流傳至今的中國除出土的先秦竹簡、木簡外最早的書法墨跡,可謂國寶中之國寶。1937年恭親王奕昕(言旁)之孫溥儒為母親治喪,需款甚急,將《平復帖》以四萬元的代價售給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先生。1947年,任職故宮博物院的王世襄,在書畫著錄方面需要仔細觀察和閱讀《平復帖》,去看的次數多了,張伯駒就讓王世襄帶回家去仔細研究。王世襄每次出門回來都要開箱看看它是否安然無恙,直到一個多月後捧還給張伯駒。一時才覺輕鬆愉快,如釋重負。

王世襄前幾年最終離開了他的小院,住進如今這套現代化的公寓。那個小院已經被拆掉,成為房地產開發的樓盤。說這話時,他多少有一些留戀,或者無奈。

著書成說的收藏大家王世襄

故宮開除了王世襄,卻逼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民俗文物、文博大家。離開故宮之後,他每天起早貪黑,鑽研自稱“偏門”的學問,開始收藏、研究明清傢俱、鴿哨、竹刻、葫蘆…

王世襄常常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大街小巷,與工匠、民俗藝人混在一起。他待人謙恭,跟底層人打交道非常多,民間工匠也願意跟他交流,傳技於他。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和艱辛勞動,刻蠟版、油印,整理成冊,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著述。甚至在特殊時期,他夜裡偷偷寫作,面對著政治風潮上的巨大壓力,王世襄卻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他覺得自己的研究,於民族有益。

70歲後,王世襄開始著書立說,出版了一批研究這些玩物的圖書,不僅涉及髹飾、明式傢俱、古代漆器、古代音樂、竹刻藝術等傳統學術領域,乃至將北京鴿哨、蟋蟀譜集成、說葫蘆等往往被視為市井民俗的小技也都一一著書成說。

與妻原是師生戀伉儷情深到白頭

京城頑主、收藏大家王世襄不一樣的人生

王世襄和夫人袁荃猷

王世襄這一輩子最懂他的人就是夫人袁荃猷了。王家家中掛了一幅大樹圖,是夫人為慶賀王先生80歲生日親手所刻。王世襄先生一生的愛好和追求,被夫人用紙刻作品傳神地表現了出來,掛在大樹上的果實不僅有傢俱、竹刻、漆器這樣的大學問,也有鴿哨、葫蘆,獾狗這些逐漸被人遺忘的民俗。

而王世襄也是夫人的知音。袁荃猷女士14歲師從汪孟舒學琴,後又經古琴國手管平湖先生親授,琴藝更精。袁荃猷彈琴時,王世襄常伴左右,如此近60年,自稱「琴奴」。不論王世襄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妻子袁荃猷始終是他的支持者,是他躲風避雨的幽靜港灣。直至2003年袁荃猷病故。

王世襄與夫人是師生戀。考取燕京大學研究院後,大概是1940年的一天,一位叫袁荃猷的燕京大學女生來找王世襄,要做“中國畫教材”方面的論文,請他做導師。於是王世襄便成了漂亮有才的小姑娘的導師,再後來,為使小姑娘通過論文關,他不但導,而且替。幾年後,老師變成老公,年輕的導師與才女學生結婚了。

1945年,兩人喜結良緣,據說結婚之後,王世襄發現他的妻子實在妙不可言,除了琴棋書畫外,其他全不會。但就是這樣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子,為王老的《明式傢俱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全書近30萬言,圖700餘幅。這700幅圖裡,有很大一部份線條圖是由學過國畫但“其他全不會”的夫人袁荃猷對明式傢俱的結合方式和榫卯做了精確測量,繪成的精美的圖紙!

王世襄把花費了幾十年收集的79件明式傢俱,只象徵性地收了一點錢就捐給了上海博物館。而且“從心裡非常得意、非常輕鬆、非常榮耀。”千金可以散去, 但只有一件東西是王世襄萬萬不捨的,那就是他與夫人買菜、辦事用了多年的提筐。“提筐雙彎梁,並行各挈一”,王老在悼念夫人時,曾預想將來自己遠行後,要請人把這個提筐放在兩個墓穴之間,“生死永相匹”。

饕餮的美食者-王世襄

王世襄不僅愛吃更愛做美食,自尋其樂的美食名家一脈相承。善吃、善做、善品評,是王世襄在美食方面的另一半“絕學”。王世襄在圈內被稱為“烹調聖手”,為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所推崇。

京城頑主、收藏大家王世襄不一樣的人生

王世襄買菜

王世襄的拿手菜不少,其中僅香糟菜就有糟熘魚片、糟煨茭白、糟煨冬筍、糟蛋海參等好幾味。此外還有海米燒大蔥、雪菜燒黃魚、火腿菜心、雞片燒豌豆、糖醋辣白菜、羊油麻豆腐、麵包蝦……好菜在口味,不在原料貴賤。

馬上到11月份了,王世襄離開我們九個年頭了,僅以此文懷念一下這位收藏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