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圈繁荣,币圈乱象,焦虑、骗局支撑起万亿空气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一次冒险。上千万人卷入其中,万亿级的资金在短短几个月内暴跌暴涨。冒险家、投机者、掮客、交易所,无数人的命运剧烈地起起伏伏。

千币齐跌那天,

北京东三环附近光照明亮、

人头攒动的咖啡馆里,

热情高涨的呼声消失了。

那里一直人来人往,既有收割上亿的大V,也有犹犹豫豫的观望者。那里常常出现一些梦想着一夜暴富的币圈的“流浪汉”,出身不同,性情各异。他们嗅觉灵敏,还有人不断地兜售自己的故事,脸上写满了对金钱的渴望。

热闹的场面就像是回到了2015年的中关村创业大街

链圈繁荣,币圈乱象,焦虑、骗局支撑起万亿空气

❂ “区块链造了一个美到难以置信的梦。”

在独角兽公司点融网的创始人郭宇航眼中,就像干柴遇到烈火:干柴是2008金融危机之后缺乏想象力的金融市场,烈火则是无处安放的资金。熊熊烈火之中,跳动着的是比特币入局者的焦虑火苗。

链圈繁荣,币圈乱象,焦虑、骗局支撑起万亿空气

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在跑步进场。巨大的利润诱惑着每一个入局者。业内人士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家互联网巨头又想尝腥,又想规避风险,于是想出了一出妙计——让整个团队假离职,来开发区块链项目,做成了就地分拆,做不成转回体内。

人人网、迅雷、柯达、四方精创、易见股份都把区块链视为市值管理的救命稻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主营业务虚弱,但是只要加个区块链概念,股价扶摇直上。

在币价暴跌中推波助澜的,是监管的有形之手——从中国央行禁止挖矿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到韩国酝酿关闭数字货币交易所,再到美国SEC就将对虚拟货币采取强制措施,对数字货币的围剿态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在中国的数字货币投机史上,“9月事件”是载入史册的大洗牌节点。2017年9月4日,一行三会、网信办、工信部、工商总局这七部门出手正式叫停ICO融资。此后,国内的ICO一度销声匿迹,几大交易所也纷纷转战海外。

那阵子,币圈之中发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事情:一个跑到香格里拉的ICO项目的负责人,由于惊恐而不敢用自己的身份证开房,吓得浑身发抖。而更多人以各种理由去了国外。

匪夷所思的是,此后的币圈变本加厉地疯狂起来。散户资金加速涌入,有的用银两做赌注,有的用自己做赌注,“不少VC、PE行业的朋友,连年终奖都不要了,纷纷纵身跳进币圈。”一位投资行业人士说。

当整个币圈市场从20万人快速扩张到1000万时,按人均投资额为10万算,其容量就迅速从200亿元暴增至1万亿元,币圈的硬通货,如比特币和ETH的单价水涨船高,区块链惊人的造富效应又吸引更多韭菜入场。狂欢舞会被推向了更高潮。

监管部门自己可能都没有料到,9月4日这次出手意外地改写了行业格局。

链圈繁荣,币圈乱象,焦虑、骗局支撑起万亿空气

原本是二线交易所的币安,抓住监管整治国内老牌三大比特币交易所的契机,迅速把公司从香港搬到日本,有团队成员甚至把家属都带过去了,仅用时数月,就一举蹿升为行业第一,注册用户数飙升至600万,甚至一度不得不暂停注册。

从9月4日开始,到11月,人民币入金被叫停后,老玩家就全都去币安了,币安主要是币币交易,由于入金和提现环节都不支持法币,基本未受到监管影响,而这些老牌一线交易所这时候忙着整改,会员流失了一大批。

“政策打压之前,币安是一家二流平台,我们一直对他们爱答不理的。”一家市值近百亿的数字货币发行团队的负责人说,“但现在,我们得去跪舔他们了,求他们上我们的币。”

叫人吃惊的是,一家草根交易所的人士更是直言不讳:“我是喜欢监管的,每一次监管都是机会,正规平台被管死了,我们这种野路子就发财了。要不是上一轮监管,我们交易所百分之百还在垫底,胆子大才有机会跻身前列。最近风声紧,我们就换了个办公室,再不行,就给团队放假,歇几个月再战。”

就像现金贷行业遭受监管的毁灭性打击之后,民间高利贷见势死灰复燃一样,每一轮监管也让相对听话的数字货币交易所陷入停滞,但需求没有减弱,乱相没有完全消失,反倒给草莽英雄以绝佳超车机会。

在上述草根玩家眼中,央行新近出台的通知只是隔靴搔痒,“其实限制的是法人户,现在哪里有交易所还在使用公司账户收人民币的了?要么币币交易,要么场外交易。”

一些新近崛起的交易所,找到了更隐秘的交易方式,他们从黑市上买了上千个人民币银行账户用来收钱,玩法非常刺激,“其实和监管禁止法币入金的精神相悖。”

这里面藏着大量的风险:交易所、发币机构换上新马甲,继续大发其财,代币滥发和诈骗混杂其中,大量的私募代投行为开始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上演,圈内稍有影响的带头大哥,受某个币种所在团队的请托,只需拉个微信群,就能“对韮当割”,赚到数千万差价,大公司则借区块链概念炒作,喜迎股价上涨。

“新上的币种很多,原本搞传销的、做微商的、煤老板,什么人都进场了。再不监管,我自己都怕,随便出来一个项目,动辄就募集几个亿,根本不知道背后是什么样的玩意儿。”一位交易所人士表达了他的忧虑。

币圈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媒体,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并非广告收入,而是通过发文来影响币价,或是推介新币,从中获利,有时一篇文章收取若干个比特币,一家币圈媒体因此月入约在千万元人民币量级。

还有一种背书人的角色:ICO项目发行时,会找背书人来站台,这些人要么在币圈混迹已久,有一定号召力,要么就是在学界、金融机构或互联网公司担任要职。只要为ICO项目背书,就有机会参与分成。

这后来演化成了私募代投的掮客游戏。项目方会向代投私募机构或相关自媒体提供一定的内部赠币或低价认购额度。价格通常为ICO销售价格基础上的3折到8折不等。

而交易所则是旱涝保收的收割者,它会对ico团队收取“上币费”,单此一项,有的高达数千万。一个代币团队人士说,前两个月新的币越来越多,韭菜都不够用了,一些新的币上来就破发,最后草草募集几千万,还不如不上,“这个圈子离钱太近,一切的游戏规则都是金钱开路。”

链圈繁荣,币圈乱象,焦虑、骗局支撑起万亿空气

交易所的丰厚利润,并不是秘密——“OKEX、火币这类头部平台一天的交易额就在一百亿人民币上下,这样的交易所,光手续费一天就可以收一个亿,一年下来利润可能是百亿量级,非常可怕。就连很多长尾的交易所,每个月也能赚到几千万手续费。”上述交易所人士称。

迅速暴富让交易所改变世界的士气越发高涨,火币的CTO在社交平台高调地说,“我们老板放话了,不要问火币什么时候能上纳斯达克,我们和纳斯达克是竞争关系。”

这条状态下方,有好事者留言:“我觉得目标可以再大点,譬如美联储。”另一个好事者则附和:“对,比如,干掉美元。”

在很多链圈人看来,币圈的人玩得有点过火。trustnote创始人周政军说,他的公司也有代币,但不是为了让员工拿去炒作,而是用于人才激励。技术研发质量越高,就越对数字货币本身价值提升有直接作用。

周政军还点出了一个代币在链圈流行的秘密。有些技术人员愿意接受数字货币其实是出于避税的考虑,“目前关于数字货币的纳税政策不明朗,基本上可以不用纳税。你想,如果哪天说你获得数字货币要纳税,不就变相承认数字货币的合法性了吗?”

但眼前,数字货币的价值被严重扭曲了。布局了区块链全产业链的天使投资人孙江涛表达了他对目前行业现状的失望,他们做过统计,目前市面上至少80%的ICO项目都是在数字货币生态包装下的“陷阱”,要么缺乏项目支撑,沦为传销手段,要么存在极大“水分”,“用区块链养猫养狗的游戏都算是不错的落地应用了。”

“这个圈,三个月出现一个大佬,然后一个大佬消失。”他说,“新陈代谢异常剧烈。”但仍然有很多风险偏好更高的人想要进来。人类在过去创造的各种各样的金融想象力,都在这个领域集中爆发了。

在移动互联网世界里,一条赛道一般只有两三个独角兽,区块链领域则非常特别,通过ICO和发行货币,达到10亿美金市值门槛的公司,多达数十家。在孙江涛眼中,现在前十大区块链项目,大多都没有应用场景,大部分是泡沫和空气,最终肯定会破灭。

老虎证券创始人巫天华说,人类社会现在所采用的这套交易体系和信任机制,的确很浪费社会资源,但这种额外成本是为了确保交易安全。现阶段,在技术成熟前就绕开这套系统,用户体验是很爽,但风险很大。最后很可能会出现骗子比好人多,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这是现阶段区块链骗局丛生的一个原因。

周政军算是链圈老干部了。他对币圈这帮年轻人搞的花样充满忧虑:“这些骗子项目,都在消耗这个领域的资源,骗子掳走的多了,留给好好做事的就少了。”他担心整个行业都遭到灭顶之灾,链圈将要陪绑。

孙江涛说,区块链行业有三个不同圈层,在过去很长时间,他们互相鄙视和隔阂——专注于数字资产的人瞧不起闷头苦干做公链的,专注底层技术开发公链的人,不待见整天倒腾数字资产的币圈“土鳖”,而互联网巨头们,又很难放下身段向先行者寻求合作,他们依据传统经验另起炉灶,却往往事倍功半。

尽管存在种种乱象,孙江涛仍然保持乐观。他认为,区块链领域目前浪费掉的资金还没有移动互联网那么多,而骗局和泡沫,其实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投机心态先圈住了大家的关注度,才有机会慢慢统一认知,才有诞生伟大企业的机会。

经历了这么多轮大起大落后,有人发现自己的财富观已经变了。“我现在觉得钱不是钱,只是玩游戏的筹码。能参与一次人类历史上的集体试错,也不算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