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被曝明年赴美IPO 最高融2億美元

“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被曝明年赴美IPO 最高融2億美元

在線時尚公司如涵控股被曝計劃2019年赴美IPO,預計募資1億-2億美元。該公司曾在2016年掛牌新三板,今年初以“為配合公司未來發展及戰略規劃需要”為由摘牌。阿里巴巴曾向其投資3億元,微博“帶貨王”張大奕為旗下網紅。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閱讀更多請登陸www.awtmt.com或華爾街見聞APP。

11月1日,在線時尚公司如涵控股被曝計劃2019年赴美IPO,預計募資1億-2億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如涵控股成立於2001年,業務範圍涵蓋紅人經紀、營銷推廣和電商業務,迄今為止,已孵化近百位時尚意見領袖,觸及2億社交媒體粉絲。

資本故事:“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

早在2014年11月,如涵控股獲得賽富亞洲的A輪融資。據CEO馮敏回憶,“那時還沒有網紅經濟的概念,我們也剛嘗試,賽富亞洲比較認可我們通過社交平臺導入流量的做法。”

一年後,經營模式得到初步驗證的如涵控股獲得了君聯資本領投、賽富亞洲跟投的B輪融資。參與了本輪融資的君聯資本執行董事、文化體育投資團隊合夥人邵振興透露,當時如涵控股的估值已經超過5億元。

2016年可以說是如涵控股的“爆發年”:公司月度數據越來越好,簽約紅人數量越來越多,估值也水漲船高。彼時,如涵控股獲得了阿里巴巴集團投資的3億元人民幣,GMV(成交總額)也超過10億元,估值達31億元(約合4.45億美元)。

如涵控股的資本故事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的。2016年,如涵控股順利掛牌新三板,被稱為“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募資4.3億元。其中,阿里巴巴以96.43元/股的價格,耗資3億元認購311.11萬股,獲得如涵控股9.58%的股份。

但之後的發展就有些差強人意了。根據如涵控股發佈的2017年半年報,雖然營業收入同比暴增293.48%,達3.05億元,但仍處於虧損狀態。財報期內,該公司由於加大投入及季節性原因,虧損1531.91萬元。

今年初,如涵控股貼出一紙公告,表示已申請終止掛牌,並對摘牌的原因解釋為“為配合公司未來發展及戰略規劃的需要”。

商業模式:打造網紅 變現流量

如涵控股的商業模式較為清晰:做大做強網紅,依靠流量變現。

2014年,微博“帶貨王”張大奕與馮敏一拍即合開了淘寶網紅店,並用一年時間摘得銷量冠軍。2016年“雙十一”期間,張大奕的淘寶店鋪銷量逾億元,並創造了2小時成交額近2000萬元的淘寶直播間銷售記錄,成為“電商第一網紅”,“吸金”能力傲人。

嚐到甜頭的馮敏從此走上了網紅電商的道路,並將如涵控股的經營模式便確定為“網紅+孵化器+供應鏈”。

馮敏曾向《中國證券報》表示,“製造網紅”有著嚴格的流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尋找和發現苗子,這跟星探有點像;第二個階段是驗證能否成為網紅;第三個階段就是籌備團隊去開店。”

經過一系列選拔,最終能成功簽約如涵控股的網紅僅佔全部人選的20%。據馮敏介紹,截至2017年9月,“簽約的網紅接近100位,變現的模式仍以開店為主,其中,開店的網紅大約有四五十位。”

事實上,真正能賺錢的網紅並不多,“張大奕模式”難以復刻,這才出現如涵控股虧損的局面。為此,如涵控股也在積極探索新的變現模式,馮敏稱:“我們也在探索其他變現模式。比如,通過廣告、娛樂等方式變現,還有一些網紅正處於孵化。”

另外,如涵控股還在加大技術投入,想要藉助信息及供應鏈系統建設,打造屬於自己的網紅電商生態圈。馮敏也向《中國證券報》表示過這一願望:“希望未來能在淘寶和微博兩個巨頭覆蓋不到的地方,去做一些適用性比較廣的服務,比如供應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