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些「餘額寶」們可能會遭遇清盤

今年理財不容易。

股票和基金跌多漲少、債券違約、P2P踩雷、匯率下降,黃金不過最近才漲回來......

也就是在這個節骨眼,很多人意識到“餘額寶”們3%左右的收益穩穩的才是最安心的。

但即便追求穩健,買貨幣基金的朋友仍需注意的是:今年來已有8只貨幣基金清盤,還有不少貨基規模處於清盤紅線以下!

Part.1

統計顯示,年內已經有8只貨幣基金宣告進入清盤程序。

事實上,基金清盤並不代表大家的錢會沒了。

首先,要明白清盤的概念——

清盤是一種法律程序,公司停止運營,所有資產(包括辦公室及物業)在短期內出售,變回現金,按先後次序償還(分派給)未付的債項,之後按法律程序,宣佈公司解散的一連串過程。


其次,要問一下為什麼基金會清盤?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基金公司在這些基金上賺不到錢:

一般被清盤的基金規模都比較小/買的人太少,那麼管理費收入就低。而維護基金的人力物力成本高,結果投入多、收入少,不得已只好忍痛割愛。

具體什麼樣的規模會被清盤?

發起式基金成立3年後,基金資產淨值低於2億的;開放式基金成立後,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不滿200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也有可能基金不再適合市場需求了,基金公司主動提議清盤;或監管勒令清盤,如之前的保本型基金。


基金清盤意味著這隻基金以後就不會存在了,但大家可以放心的是,錢還在:

清盤前基金公司會公告提示清盤風險、確定清算期。清算期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資產變現和費用結算,在基金清盤時,會根據投資者持有的份額,按最後一天的淨值把錢退給投資者,相當於強制贖回,該得的一分錢都不會少你的。

所以,當你收到清盤通知,不用猶豫,直接申請贖回即可。

要是錯過了贖回時間,只得等清盤程序結束(6個月以內)資金才會自動強制贖回到投資人的賬戶裡,這期間就享有銀行活期利息。

所以,為了不讓資金白白站崗,在挑選基金的時候,要儘量遠離那些有清盤風險的,選擇規模適中的產品(規模過大不利於基金經理操作),最基礎的不要低於5000萬。

PS.基金清盤其實就相當於投資者被強制贖回,貨幣基金由於波動性比較小,影響很微,但如果買的是波動性大的混合基金、股票基金就麻煩了,清盤時處於虧損狀態,你就只能被迫割肉了。

Part.2


基金清盤並不是一件罕見的事,貨幣基金也不例外,但今年來這麼密集的清盤就不多見了。

要知道2015年是貨幣基金的第一波清盤高潮,有14只,此後2016年有3只,2017年4只,今年來10個月有8只,超過了前兩年的總和。

為什麼會這樣?多方面的原因(之前有講過):

1、貨幣基金收益下降,市場吸引力也下降

今年來央行實施四次降準,市場資金面相對寬鬆,金融機構就不再缺錢了,也沒必要利用高息產品吸引大家投資了,存款、票據等產品利率則下降,而貨幣基金的投向就是這些產品,緊跟著收益率也降下來了。

一直以來大家都喜歡把貨幣基金當零錢包,特別是前兩個月P2P行業動盪,普通人只能把錢放在穩健型產品上,但現在貨基的收益下降,吸引力變小了,基金公司只好把注意力放在了中短債上,風險稍高一點,而收益比貨幣基金高,吸引力可以更大。

2、監管層要求淡化貨幣基金規模

去年市場資金面非常緊張,貨基的收益增長勢頭很猛,此外各基金公司競爭勢頭也很猛,各種手段宣傳自家貨基的優勢:“比銀行理財好”、“跟銀行理財一樣安全”等存在誤導性的概念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

為了規範行業的競爭,監管層頻頻出手給貨基降溫,如下發流動性新規、要求淡化貨幣基金規模,基金管理機構也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宣傳擴大貨幣基金規模等,監管不讓推廣貨基,基金公司那隻好推廣風險同樣偏低的中短債產品。

3、業務成本上升

監管要求,

貨幣基金“T+0贖回提現業務”提現金額不高於1萬元;

“T+0贖回提現”墊支服務,只能由獲取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來做,

沒有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基金公司、基金銷售機構、支付機構都不能做;墊資來源也不能是基金銷售資金。

這就一來,基金公司就要通過銀行渠道進行墊支,本來可以自己完成的事,現在要請別人來幫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業務成本。

成本高了,那麼投資者的利潤就少了,繼而吸引力下降。

不過這也是監管需要,通過銀行渠道進行墊支,可以避免市場出現流動性風險,如果在短時間內貨幣基金遭遇大額贖回,而過去的墊支機構流動資金不足、存在非系統性風險,那麼遭殃的只會是投資者。

說到底就是監管和市場兩方面的作用結果,使得貨幣基金的優勢減弱、整體規模增速放緩,如此一來,沒有渠道流量助力的貨基和剛成立的新貨基壓力會更大,規模不達標只得無奈清盤。

Part.3

從規模上看,今年來多隻貨幣基金清盤時規模不足3000萬元,比如10月12日發佈清算報告的民生加銀現金添利,成立兩年來,清盤時規模只得0.02億,也就是200萬。

其實投資永遠不是一勞永逸的事,不管是股票、基金、P2P,還是貨幣基金,買入後不定時要覆盤檢查。比如剛剛說的民生加銀現金添利,當初的規模在50億以上,2017年年底來了個三級跳,跌到0.03億,基金規模縮水在99%以上,幾個月後就宣佈清盤,這一切都是有預兆的。

注意!這些“餘額寶”們可能會遭遇清盤


而這隻貨基規模變化如此詭異,主要的問題就集中在持有人結構上,2017年以前,99.98%的份額集中在基金機構手裡,個人投資者十分被動,機構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個人佔有的份額根本沒辦法扭轉局面。

注意!這些“餘額寶”們可能會遭遇清盤


從上面兩張圖我們可以看出,機構為了降低規模在設局,比如大額贖回,贖回的那一刻收益會上升,往往投資者看到收益上升就會加倉,但這樣的收益是維持不久的,隨後便是大跌。如果不是貨幣基金(至少是正收益),換作其他以淨值計算的債基、股基,這就踩大坑了!


注意!這些“餘額寶”們可能會遭遇清盤



所以在基金課上,我多次提醒大家,千萬要注意不要買持有人結構過於懸殊的基金,很容易中了大額贖回的局,規模波動也大。

綜上,為了避免遭遇貨基清盤的情況,建議大家選擇規模最低不能少於5000萬的、持有人結構不能集中在機構手上的貨基。

去自查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