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有后来的成就,是跟出身农民世家有关联的

曾国藩为什么能成就后来那样的事业,是因儒学信仰离不开的,所以我们一直认为一个人只要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是一位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候多聪颖聪慧,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出了名之后大家都会说你小时候天资聪颖,但是现实中哪有那么多天才。一般来说孩子们差距都不大。但是为什么,一个资质普通的曾国藩,会后来成就非一般的人生呢,能够坚定自己的人生的信念呢?

曾国藩有后来的成就,是跟出身农民世家有关联的

科举制考试

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我们听过最有名的典故就是范进中举,他一直到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名字取的很有学问,书中麒麟的意思。但是这个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他不要说是参加最低一级的乡试了,就是取的乡试的考试资格,就是考秀才这一级,因为必须先考了秀才才能考乡试,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终于考上了秀才。这时候他已经43岁了,实在是考不动了,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不考了,他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儿子曾国藩身上。

曾国藩比他爹强,因为曾国藩23岁就考中了这个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然后考乡试,第一次就考上了举人,所以曾国藩信心大增,随后背起行囊去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随后到了北京,因为要势在必得,所以曾国藩提前了半年多,就到北京了,还带足了盘缠,虽然说是他家是农耕世家,但是他爹可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所以给他备足了盘缠。

曾国藩有后来的成就,是跟出身农民世家有关联的

两次会考落榜

在北京,曾国藩毕竟是农民家出生的孩子,也不敢住上星级的酒店,只能找一个特便宜的地方,就是由当地的商会组建的会馆,所以曾国藩就住在由长沙人组建的会馆,也叫做长沙会馆。因为当时的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重故乡情,所以来京的老乡们可以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住宿,就这样等了半年后,他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却给他当头一棒,没考上。

可就是曾国藩运气好,因为平常还要再等好多年,但是碰巧皇太后60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考试一次,在第二年在增加一次会试,所以曾国藩又多了一次机会,他就没有回家,继续留在北京节衣缩食的,又熬了一年,开始参加第二次会试考试。一年后曾国藩这次又势在必得,结果这次又跟上次一样落榜了。

说起来曾国藩也算是复读生了,两次高考落榜,身上一文不剩,钱全花光了,这要是换在别人身上痛苦的要命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但曾国藩这个小伙子跟别人不一样,他也很痛苦,他却痛并快乐着。回到会馆收拾收拾自己的行李,按道理该回家,因为还有好几年才会试,他却决定不回家,去云游天下。

说好听点读万卷书破万里路,说难听点就是出去散散心。他打算从山东到天津,顺着运河再到江浙再顺这长江绕一圈回湖南。但曾国藩毕竟身上没钱,虽然钱这个东西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是万万不能的。所以走了一半,他一分钱也没了。

曾国藩有后来的成就,是跟出身农民世家有关联的

他也知道再这样走,就只能跟着丐帮大部队走了。所以走到半路过了徐州,实在是没办法。曾国藩就跑到江苏的睢宁县,去借钱。这个睢宁的知县叫易作梅,可能跟曾国藩他爹有过交情,这个易作梅看曾国藩谈吐不凡,志向高远就借了100两白银给他。要说当时这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他一个知县当时的年薪收入才40两银子,所以100两真不是小数目。好歹也是他两年半的收入。

曾国藩本来想借几两银子回家去,没想到借了这么多,一下子觉得自己腰包鼓了,气也足了,所以要打算,好好的游山玩水来增长自己的阅历。就这样揣着100两银子就到南京了,可他到南京没多久,一下子把100两白银花完了。当时的100两银子不是什么小数目,怎么花的这么快?曾国藩他可是勤俭持家的人,农民子弟出身,他也不是个败家子。

后来我们知道曾国藩一生以勤俭自首,不论什么事都非常节约甚至后来儿子结婚,女儿出嫁都非常节约。但是他唯独在一件事情上舍得花钱,就是买书。后来曾国藩笑称自己是书痴,一辈子就喜欢看书,特别喜欢读书,读到什么程度呢?就到晚年都把自己的左眼读瞎了。据说在带着湘军打仗的时候,无论多么凶险,今天写好遗书明天准备死了,别的东西都可以扔了,但是书一定要留着自己身边,死了也要带着书。

所以他为什么在南京把100两银子花掉呢,就是因为他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整套金刻板的23史。那个时候还么清史稿。他非常喜欢,问题是这一套23史刚好100两白银子,你说这么贵!曾国藩家庭也不是多么富裕还是向别人借了100两银子,是要还的,一般人绝对不会这么冲动,可是曾国藩就非一般人,一冲动花了100两银子把这套书买了回去。

曾国藩有后来的成就,是跟出身农民世家有关联的

曾麟书的家庭教育之道

曾国藩不仅考试失败,还欠了一大笔债务,还顷刻间花光。后来曾国藩到了家门口后悔了,犹豫了,两次会试没考上花光所有的钱,这就本来就没有脸见人,然后又接了别人一百两银子又把这100两银子又花完了。本来家里就不富裕他爹是私塾先生,本身赚不了多少钱。此刻曾国藩犹豫不知道回家怎么交代,但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家,然后给他爹一五一十的说考试怎么失败了,然后怎么去借钱,买了一大堆的书,说完站在那里等着他爹臭骂。

可结果曾国藩他爹还真不是一般的爹,虽然科举考试不怎么样,但是教育孩子还真不一般,等曾国藩把话说完后,他只平淡淡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提起偿还债务,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借来的钱就不算是白费。”就这样的一句话,至少在现在家庭教育上有三点值得称道,

第一、他的儿子是去参加科举考试,两次没考上,这也算是曾国藩人生重大的挫折失败。其实曾国藩当时心里最痛的也是这一点,但是他爹竟然只字没提,只说了买书的事情。这叫四两拨千斤,一下就把儿子心里最重的负担化解掉了。

第二、虽然只提买书的事,按道理曾国藩想,他爹怎么样都要埋怨他几句,因为他借的不是什么小数目,父亲是私塾先生,赚点钱很不容易,要偿还100两银子的债,就算不骂他恐怕也得说;你借的这也忒多了吧。可结果他爹说;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替你偿还这债务。一句埋怨都没有,这是给曾国藩出乎意料的事情,越是出乎意料,越给一个人的心灵巨大的震撼与振动。此后曾国藩后来经常回忆这段事,使他这辈子喜欢读史书,喜欢读书的开始的起点。

第三、曾麟书不仅没埋怨孩子,而且在这孩子心灵很忐忑的情况下,说出了一句最关键,教育孩子最关键的话就是“你别忘了,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书,而且要细心研读持之以恒。”这句话很重要,事实上这句话说中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人的毛病,很多人都喜欢买书,一下子弄好多书回来,其实也读几本。所以曾麟书就这么悄悄的一句话,却树立了曾国藩一生的读书习惯。

曾国藩有后来的成就,是跟出身农民世家有关联的

无一日不读书

当他爹说完这句话转身走了,曾国藩站在哪里,突然跪下来,仰天发誓,我要不把这套23史认认真真读完,我作为一个儒生,我就是大不孝的畜生。他发了个毒誓。

所以说有时候当爹的别凶神恶煞的对这孩子大叫,有时候平平淡淡的一句就对孩子的影响重要的多,这也是我们读曾国藩的家训的意义何在。

此后两年曾国藩每天读几十页的书,没有一天间断,而且做笔记,认认真真把23史全部读完,但是毕竟他爹为他偿还债务,所以曾家这两年是过的非常苦。随后会考试时间开始了,曾国藩就赴京赶考,就凭着坚强的信念,一个出生农村小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两年苦读终于成为曾家历史上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后来也成为了清朝后期第一大臣,也是开启洋务运动的第一人。

曾国藩有后来的成就,是跟出身农民世家有关联的

耕读传家

当然我们会奇怪,增麟书这个私塾先生,怎么会培养曾国藩一生的读书习惯呢?

其实这也是得益于曾麟书的爹,叫曾玉屏,后来对曾国藩影响很大。他年轻的时候是个纨绔子弟,后来在一个集市上,被一个长者耻笑了两句,说他无知,所以这个人生就差一个契机,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人生是辉煌的,因为就差一个契机。这个长者两个字无知,让曾玉屏从此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努力的发家致富,最终成为当地的一个小富户。

但是问题是曾玉屏他没读过书啊,虽然家里有点钱了,但是没读书家里在怎么旺业旺不到哪里去。所以曾玉屏发下宏愿“此后从我这一代起,我们曾家要耕读传家。”所以他倾尽所有培养自己儿子曾麟书考科举,结果儿子培养不出来,就培养孙子,把孙子培养出来。后来曾国藩教育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孙子的时候,始终是以曾玉屏的耕读传家为家训之首。

所以曾国藩经常说“我不希望我们曾家代代都有钱,有钱未必是好事,我只要求每一代必须有秀才。”这说明秀才是一种读书的标志,读书的种子。所以曾国藩家训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