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下中国贵族的演变:勋贵、世家、门阀、绅士

贵族,这个词汇很难解释,一般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以及现代君主制国家统治阶级的上层,享有政治特权。

选官制度下中国贵族的演变:勋贵、世家、门阀、绅士

在中国史学界,对于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是否存在有很大的质疑,五种社会形态说似乎不适合中国的历史。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也认为,中国在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剧变,其中一个标志性的现象,中国社会从唐代的“贵族社会”转变为宋代的“平民社会”,中国社会统治精英集团的性质和构成完全转变。

选官制度下中国贵族的演变:勋贵、世家、门阀、绅士

很多历史学家都承认,从唐到宋,是中国历史的一次极为重要的转折,其重要程度,可以与从战国到秦朝相比。

而其转折的根源就是科举制,科举制由隋文帝所创立,隋炀帝设进士科确立科举制选官制度,唐朝科举制瓦解了世家门阀,宋朝时期科举制发展成熟,其后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年间,差不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不过,史学界主流思想是春秋之后无贵族,只有皇族,夏商周三朝的贵族政治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已经瓦解,形成了君主专制。

选官制度下中国贵族的演变:勋贵、世家、门阀、绅士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大概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中只有世卿世禄制是以血缘为纽带选拔官员的,从而诞生了贵族统治集团。

察举制是从西汉开始的,汉武帝时期确立,主要内容就是:举、孝、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选举制,是从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选拔有知识又孝顺而且廉洁的人为官,而进行选举的人都是地方上的官员,这些官员却相互推选对方的子弟为官,由此形成了世家大族统治集团。

九品中正制,创立于曹魏时期,由曹操的大谋士之一的陈群提出,魏文帝曹丕正式推行,主要内容由中央派出官员到各地选官,这事实上是察访制,由举变访,看似有所改变,其实比察举制还不如,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那些地方上的世家大族逐渐掌握地方政权,从而形成了门阀统治集团。


选官制度下中国贵族的演变:勋贵、世家、门阀、绅士

科举制的诞生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而相权掌握在门阀手里,隋唐时期,皇帝只能任免三品以上大臣,四品以下官员的任免都掌握在宰相手里,而宰相都是门阀士族,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将官员的任免权抓到皇帝手里,这便是科举制的初衷。

随着科举制的推行,许多寒门士族进入朝堂为官,门阀大族失去了政权的庇护,一次次遭到清洗,隋炀帝清洗了一次,因为科举制推行时间短,门阀势力大,隋朝反而被推翻了,后来,武则天又清洗了一次,门阀势力遭受沉重的打击,到了唐朝败亡,门阀彻底失去了支撑,被黄巢起义彻底清洗。

门阀被清洗之后,到了宋朝,科举制再也没有门阀势力干涉,开始采取糊名制,新选拔的官员没有门阀势力投靠,成为了天子门生。

选官制度下中国贵族的演变:勋贵、世家、门阀、绅士

然而,即便宋朝大开科举选官之门,仍然有很多人无法通过考试为官,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相当激烈。

没有当官的读书人怎么办?依然享有很大的政治特权,如:见官不拜、免税,地方上,若是有人考上了秀才,则意味着其拥有不用交税的特权,于是很多地主商人纷纷登门结亲,投靠到秀才门下,由此形成了乡土绅士阶层。

当不成官的读书人,也有很多其他的职业选择,比如说当师爷,大部分没有办法做官的读书人最后都自己所在的县乡沉淀下来,做了吏,也就是县乡里的那一班管理者,皇权不下县,地方上就是由这些绅士阶层充当吏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基层干部。

科举失败的读书人以及致仕回家养老的读书人便构成了乡里间的绅士阶层,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土豪劣绅”,乡里之间的义庄义塾、学田、社仓等,营卫方面的保甲、团练等,还有一些乡规民约,都是这些人制定的。

选官制度下中国贵族的演变:勋贵、世家、门阀、绅士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其实都是由这些绅士阶层培养的,一旦有人做了官,那么就成为了这些绅士阶层在朝廷中的代言人。

贵族,世家,门阀,绅士,都是古代中国社会统治的精英阶层,也是特权阶层,享有免税等政治特权,如果说世家门阀是贵族,那么绅士其实也是贵族,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