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谋士的非正常死亡之路

初次了解崔浩其人是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感觉此人是非常的厉害,后来专门的搜集关于崔浩的一些资料,因此更加对这位南北朝杰出的谋士有了深刻的认识。

杰出谋士的非正常死亡之路

崔浩

崔浩生活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虽然南北朝时战争频发,但对于崔浩来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因为崔浩出生在一个叫清河崔氏的大家族里,由于魏晋南北朝时盛行门阀政治,统治者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崔浩在清河崔氏大家族的庇护下远离战争带来的恐惧,崔浩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读书天分,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 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

作为门阀大家族的成员同时读书天分又极高,在现在看来是一位典型的官二代,因此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仕途,弱冠为直郎。由于崔浩文笔很好北魏太祖很喜欢他所以常置左右,虽然崔浩这时进入仕途但他的角色类似于现代的政府秘书,还没有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的权利。崔浩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太宗时期,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筮吉凶, 参观天文,考定疑惑。浩综覈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诸所处决,多有应验。恆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太宗好阴阳五行学说,听说崔浩擅长这方面常常咨询他,崔浩借助五行阴阳说阐述自己对事情的分析来替太宗解答疑惑。这时崔浩仍然不能参与军国大事但可以通过自己的玄学来影响北魏的军国大事的决断了,相比太祖时期,很明显崔浩可以发表自己对时局的见解了,虽然不能那么光明正大要借助玄学的外衣。在这里作者不想过多介绍崔浩的玄学,只想带大家领略崔浩作为杰出谋士的风采。

泰常元年,东晋权臣刘裕听闻占据关中的后秦姚兴死亡亲提劲旅前去讨伐,由于水军需要通过北魏当时的占领区淮泗地区,所以刘裕提出借道北魏的想法,由此引起北魏朝廷的一场大辩论,辩论的焦点是刘裕真正的战略意图是什么,朝中大臣一致认为刘裕的目的是进行北伐征讨北魏,其观点是刘裕讨伐关中需要攻打天险函谷关,刘裕攻破此关甚难而率领大军攻打北魏则甚易。因此刘裕的真正的战略意图是攻打北魏,借道只不过是假到伐虢的幌子,并且北魏和后秦是姻亲之国于情于理都应该阻止刘裕,这种意见占据了上风。太宗不能决断进一步询问自己的内臣意见,崔浩首先判断了刘裕的战略意图是讨伐后秦,然后分析北魏应该怎么做。崔浩说:刘裕亲率大军征讨后秦,看形势非把后秦灭亡誓不罢休,如果北魏不借道刘裕,刘裕势必会加怒于北魏,使北魏承受不该承受的兵祸。同时北魏此时深受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侵扰,如果发兵,柔然会趁机侵略北魏腹地形成心腹之患,同时崔浩说刘裕的主力是水军而北魏擅长的是骑兵,即使刘裕真要北伐在北方大地上刘裕也占不到便宜。北魏最好的做法就是堵住刘裕的归路坐山观虎斗,刘裕战胜会感念北魏借道的恩德,后秦战胜会感念北魏阻路的功劳。从历史上来看崔浩的计策是正确的,但最后太宗仍然采取了朝中大臣的意见发兵阻止刘裕,结果被刘裕发明的却月阵法打败,从此不再全力阻止刘裕西进。

刘裕攻打后秦的第二年,太宗和崔浩有一番对话来预测刘裕此次西进的成败。太宗说:“刘裕能不能灭了后秦”?崔浩对说:“刘裕一定能灭了后秦,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后秦的君主姚兴刚死,新继位的太子为人比较懦弱,不能压制住他的兄弟造成后秦的朝政不稳,第二是刘裕率领的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太宗听后又问崔浩让他评价一下刘裕和慕容垂孰优孰劣。慕容垂是金庸先生写的《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祖辈,他是后燕的开国皇帝,在北魏还没兴胜前,慕容垂的后燕一直压着北魏,北魏没少吃慕容垂的苦头。因此太宗才会有此一问。崔浩说:刘裕更厉害,首先崔浩评价了一下慕容垂,他说慕容垂是前燕的皇族,因为才能出众在前燕受人嫉妒排挤才投靠前秦苻坚,很多人都同情慕容垂。在前燕的统治区内慕容垂威望极高,淝水之战后慕容垂逃离前秦的控制回到故土才能一呼百应。很容易建立功业。崔浩话锋一转说刘裕则不同,刘裕出身卑微,没有背景,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靠他的才智与努力。从创业的过程来看,显然刘裕更胜一筹。崔浩并没有限于只评价两人,同时他还预测了战争的结局,刘裕此次西进一定能灭了后秦但刘裕并不能守住广大的关中地区。崔浩讲了两点原因,第一刘裕建立这么大的功业回朝后一定会篡权夺位自己称帝,因此刘裕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经营新打下的关中地区。第二关中地区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杂居地区政情复杂,刘裕单纯依靠东晋在江南的治理办法是不能成功的。因此刘裕是不能真正把关中地区控制在手中的,关中早晚是北魏的。最终的结果也验证了崔浩的先见之明,刘裕成功灭亡后秦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刘裕就把辛苦打下的关中的丢掉,并且刘裕回朝后便把东晋灭亡自己做起了皇帝。

崔浩虽在太宗朝受重用但仅仅是作为谋士,崔浩不能真正的影响北魏的朝局,世祖即位后崔浩才迎来自己的春天,世祖朝北魏实力大增,北魏世祖有了彻底灭掉柔然的想法,并让朝臣议论成败。朝中大臣认为此次北伐柔然不能成功,他们的观点是第一天象示警,第二北方蛮夷之地北魏占领后没有太大的好处。而崔浩力主北伐柔然,他先反驳天象示警一说,对于精通阴阳五行学说的崔浩来说这一点易如反掌。第二他分析了北魏灭柔然的好处,其一开疆扩土使北魏能够获得大量水草丰美的土地和不尽的牛马。其二消除了北魏的后患可以使北魏专心对付南方的宋朝,减少了两线作战的危险。最终世祖采纳了崔浩的意见,成功灭掉威胁北魏两代人的柔然。因此崔浩的威望大增,世祖升崔浩为三公之一的司徒。并且再接再厉在崔浩的建议下征服关中和凉州之地使得北魏继前秦之后再一次统一北方。此时崔浩的功业也达到了顶峰。

杰出谋士的非正常死亡之路

崔浩

古人常说盛极必衰,就在崔浩的仕途达到顶峰时,一场灾难突然而至。崔浩因主编北魏的《国记》一书受到牵连以致被灭族。这就是北魏一朝有名的大案“国记案”,国记一案说来也简单,就是北魏世祖命崔浩和高允共同编撰北魏国史,由于崔浩官职大负责事多,实际上高允是主笔,编成后把它刻在石碑上任凭路人观看,结果北魏宗室以为崔浩故意暴露北魏的国丑,因此世祖震怒灭了崔浩以及和崔浩一家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一代杰出谋臣就此陨落,据史书记载,行刑当天押解崔浩的士兵竟然向崔浩的身上撒尿,崔浩呼声嗷嗷,连史官都说:“自宰司之被戮辱, 未有如浩者”,可见崔浩临刑受的痛苦和屈辱之大。刚才说了,《国记》实际主笔是高允,为什么最终被处死的反而是崔浩呢?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北魏皇帝对世家大族的打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把持着政权,鲜卑族作为少数民族要想统治广大的汉地,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困难的。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少数民族不得不拿出一部分权利和世家大族分享,这样造成的恶果就是世家大族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了联系以及通过相互举荐做官,皇帝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少。《资治通鉴》中记载,魏司徒崔浩,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宠任,专制朝权,尝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崔浩竟然推荐几十人当太守。试想一下朝中大都是汉人,作为鲜卑族的皇帝难道没有危机感吗?

第二、崔浩为人正直得罪人太多,崔浩太聪明了,他对事物的判断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读北魏历史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崔浩与众人的意见相左,当庭争辩,不给其他大臣一点情面,而事后往往证明崔浩判断的正确。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也有这么一个同事,你心里是啥感受。

第三、魏世祖解决后患,崔浩被诛是真君十一年,仅仅两年后魏世祖就去世了,有可能魏世祖是为自己的儿子解决后患。因为崔浩和太子两个人有矛盾,史料记载太子拓跋晃虔诚佛法,而崔浩在位期间兴起了北魏的灭佛运动。太子屡次劝谏都没有效果,这不能不引起太子的反感。一个大臣与未来的皇帝不对付,况且这个大臣料事如神,这不能不引起魏世祖的警惕,因此魏世祖为了自己的儿子忍痛除掉崔浩。

崔浩虽是杰出的谋士但结局悲惨甚至连史官都感叹:崔浩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一代杰出的谋士崔浩就这样走向亡身灭族的不归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