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致成功的人!

農家子弟出身,最終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進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整個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並在晚清惡劣、劇變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時獲得清廷國葬的最高優待,還讓子子孫孫都能獲福。

這個人是誰?毛澤東曾這麼評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宋朝宰相趙普也曾如此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人就是曾國藩,他的半部家書,也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九個字裡: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就縱橫在曾國藩一生經歷之中,體現在曾國藩的做人做事之道之中。

一勤天下無難事——事不拖。

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致成功的人!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大多數人一輩子平庸,只因懶惰。梅蘭芳,開始時也資質平庸,但他不甘於平庸,勤學苦練,成宗師。庸人敗於懶惰,天才輸於狂傲。李自成勇猛有才略,起義稱王,卻因勝利滋生驕傲,終慘敗。

曾國藩在軍中時,要求自己每天都早起,不論是什麼樣的天氣,什麼樣的環境,他都是“聞雞起舞”,練兵督訓,辦理各項事務。

曾國藩對軍中將士說: “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於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

言傳不如身教,曾國藩就是這樣影響手下的幕僚、將領的。不管是個人修行還是管理團隊,這一點至關重要,要給周圍的人和下屬做一個好榜樣。

曾國藩還有每一天寫日記的習慣,通過寫日記進行修身,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還規定自己每一天必須堅持看不少於十頁的歷史,飯後寫字不下半小時。就有“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的說法。

曾國藩還有個好習慣就是寫家書:據說曾國藩僅在1861年就寫了不下253封家書,通過寫家書不斷訓導教育弟弟和子女,所以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之下,曾家後人人才輩出。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一勤天下無難事。

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話不多。

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致成功的人!

嘴茬子厲害未必是好事,留起一些話,是一種境界。

說話需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不要把自己置於進不可攻,退不可收的境地,一個劍拔弩張、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淺薄俗氣、缺乏涵養而不受歡迎的人。

曾國藩說: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務實。

在生活中,精闢的、有價值的見解才能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招人生厭。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春風得意,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在日記裡反思自己有三大錯。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裡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沒參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他不僅對自己有這個“戒多言”的要求,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尤其是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幾個弟弟反覆灌輸、強調這一點。

有智者,方圓有度——人不作

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致成功的人!

不作,就是把握好度。

曾國藩家訓中有一言,傲為凶德,惰為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轎。此舉可謂福不可受盡也。

在為人處世中,事事斷然不可冒進直擊,應當拿捏有度。

縱觀歷史,不乏才華橫溢者因“作”而遭貶謫,丟命。如牛二面對楊志,喊你來砍我啊!結果是一刀斃命!

或許,有時一味的直與進看似一種忠貞、一種激昂,但如能審時度勢,掂量片刻,就會發現,某些場合下,與其相對的軟與退也不失為另一番智慧。

東方朔的機智幽默, 韓信的胯下之辱,魏徵的剛毅納諫……無論是以退為進的方式,還是迂迴婉轉、激進慷慨的方式,用對時,則為良方;用錯時,都是足以致命的武器。而其中平衡的度,則著實需要用者親自掂量才可拿捏得當。

花開半時偏妍。花開半朵,是恰到好處的趣味,道破了人生交際處世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