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开始,小米创始人雷军就经常把“飞猪理论”挂在嘴边,成为风靡全国的成功方法论。与科技风口相对应的是,汽车行业的”SUV风口”所衍生的“销量红利”,同样为自主品牌带来了腾飞。
很多时候,在巨大的成功面前,人很容易患上“你成为了你成功的受害者”这种病。在风口逐渐收窄的趋势下,是主动求变,还是被动等待,这对于后风口时期的自主品牌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抉择。
长安汽车,是为数不多从“商转乘”大潮中成功上岸的车企之一。在此之后,“主动求变”成为了长安汽车发展的标签之一。无论是自主品牌的第一个100万辆,还是SUV与轿车平衡发展,背后都离不开改变的影子。在市场转冷的的环境之下,产品升级势在必行,CS35 PLUS即在这个背景下出现。
自主品牌小型SUV市场的发展
彭博社的数据表明,自2016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的SUV产品投放数量的占比,就已经高于SUV市场的整体份额。这意味着过多的SUV车型供应速度,快于消费者所能承受的购买需求,这其中的部分产品并没有被完全消化。消费者需求与车型产品力的匹配问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严重。
这一匹配问题,在2018年彻底点燃。2018年,SUV市场占比在达到巅峰后持续下滑,并且每月整体下滑的速度高于轿车市场。在这其中,小型SUV市场,在2018年4月获得高增长后,转入明显的负增长,且反弹的迹象并不明显。整体SUV市场的消费趋势,开始转向高端化、高品质的细分市场。在整体车市结构性调整发展之外,SUV市场正经历着内部的分化发展。
受小型SUV市场下滑冲击影响最大的,是自主品牌阵营。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在小型SUV占据了60%-70%的市场,且从2018年3月起,市场份额就开始逐月下跌,在细分市场整体增长的4月,也并没有明显的回暖迹象。
小型SUV市场爆发的背后,是低准入门槛下,自主品牌众多的产品投放所带来的“规模效应”。而当市场转入负增长的寒冬时,部分品质、口碑不佳的产品销量开始锐减。自主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整体的领先优势被慢慢蚕食,销量的根基也有动摇的风险。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长安CS35的销量亦未能幸免。2018年9月的销量统计中,长安CS35已经从去年同期的14,705辆,下滑到8,784辆,自2012年推出以来,年度改款所带来的小幅度更新,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销量在4,500辆以上的9款车型中,CS35已经处于产品力最为老化的行列,靠单一产品在细分市场突围,变得愈加艰难。
除此以外,传祺GS3、远景X3因为推出时间较晚,凭借着品牌、品质等产品力的加持,获得正增长。与此同时,宝骏510的“性价比策略”也未能奏效,销量同比锐减13,000辆,但在巨大的消费基数下,仍然遥遥领先于其它竞品。这一细分市场的分化发展现象,较为明显。
在剧烈的市场变动中,新旧势力的更迭往往预示着新的细分市场被划分,旧有市场份额也存在被重新洗牌的可能。分化发展所带来的“双重取向”,也为新产品规划提供了后续的发展思路,那就是提升车型的品质、产品力,在高性价比、固有消费基盘的基础上,推出匹配消费者需求的车型。
长安CS35 PLUS的改变
2018年成都车展,长安CS35 PLUS正式亮相,并于10月31日正式上市,全系将只投放一款1.6L发动机,将由此衍生出八款车型,官方指导价格区间为6.99-10.49万元。同时新车还提供耀动红、闪光冰晶白、琉璃棕、钛光银灰、海晶蓝、云母绿共六种车身颜色。年轻、时尚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在外观方面,CS35 PLUS 采用了家族“型潮”的设计语言,单辐条前中网格栅与前大灯组相连。侧面线条、以及凸起的后轮拱,都显硬派十足。这种设计风格,与现款CS35做了明显区分,融合家族高端车型CS55、CS75的家族元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CS35 PLUS的档次感,能够看出长安希望在这款产品上有更高定位的取向。
除了设计风格上的进化,CS35 PLUS在车身尺寸上,也呼应了“PLUS”一词,整车车身尺寸,除了车高有所降低以外,长、宽、轴距方面都做出了尺寸升级。相比其它竞品而言,CS35 PLUS在车身尺寸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升级后的整车尺寸,已经表明其高于现款CS35的定位;同时,也让CS35 PLUS迈入了小型SUV与紧凑型SUV之间的衔接区间。
与此同时,腾讯AI in car的加持,使得CS35 PLUS在智能网联方面做出了深度拓展。这套系统支持导航、语言、娱乐等多项功能,依托腾讯在社交平台多年的积累,降低了用户在使用习惯、数据迁移方面的准入门槛;强大的版权背景,又为用户创造了较好的内容体验。
社交功能方面的亮点,让CS35 PLUS相比其它竞品车机系统有着一定的优势,也成为了其产品定位的个性化标签。但是,如何打通汽车与手机的连接障碍,同时保持良好的交互体验,将决定这套系统未来的认可度。
CS35 PLUS,是长安汽车在小型SUV市场再次布局的重要棋子。其升级后CS35的产品定位,不光摆脱了现款CS35略显落后的产品力,而且很好地填补了CS35、CS55之间的产品空白,细分市场“双车”战略初步形成。同时,也表明了长安汽车在这一市场,注重年轻化、科技化、品质化的产品规划思路。
在细分市场整体下滑的趋势下,配置升级、高端下放、细化市场或将成为车型布局的主流。
长安CS35 PLUS市场前瞻
相比现款CS35偏向实用的用户取向,CS35 PLUS在用户定位上更为精致,其将目标消费群体,瞄准了泛90后的中高收入的年轻人。他们热爱社交、科技;青睐高颜值、智能化的SUV产品、注重性价比,同时在选择人生第一台车的时候,他们对于选择品牌有很大的宽容度。
但是,自主品牌主导的小型SUV市场内,各家的产品线相继完成更新,在产品力相对均衡的情况下,价格也将成为影响未来销售体量的关键因素。
CS35 PLUS的最终官方指导价格区间,相比预售价格区间,分布降低了0.51万、1.01万元。这样的定价策略,并没有依据产品定位的提升,而做出较大范围的调整,价格衔接CS35、CS55的属性被弱化,其很大可能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 按照长安的规划,未来CS35 PLUS、CS35 两款将“同堂销售”。目前CS35终端普遍存在7-8千元的让利,降低CS35 PLUS的价格区间,可以更好地衔接CS35的价格区间,覆盖6-10万的市场空间。同时,两者的差异化定位,可以保留CS35作为CS35 PLUS的补充,并能为新车型在上市初期,形成良好过渡;更可以帮助长安争取在细分市场流失的市场份额。
- 小型SUV市场,目前仍然是价格高敏感度的细分市场。没有价格优势,突围形势将更加严峻。CS35 PLUS主动降低价格区间,传递出更加诚意的市场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会吸引到目前CS35的潜在消费者平稳转移;但全系仅一款发动机的配置,也让CS35 PLUS 缺少了部分的溢价空间,使其在定价策略上不得不保守为先。
同一细分市场的双车甚至多车策略,本是合资车企平衡合资公司的策略,现已成为切割细分市场的利器之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这一策略不光需要对产品的定位划分、区隔,在销量上更需要品牌力的策动与支持。
长安选择将CS35 PLUS与CS35“同堂销售”,是对这一策略的中和利用,固然是其产品细化的开端,但不可否认也有在巨大市场压力下,以销量平稳过渡为先的保守策略。从价格和定位来看,CS35 PLUS完全承接了CS35的市场,垂直替代的倾向非常明显。因此,现阶段的同堂销售更多是出于对市场份额的考虑。
自主品牌6-10万元小型SUV市场里,终端可以让价的空间并不大,而且所面向用户群的消费能力也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非常敏感。消费者预算普遍收紧后,自主品牌在这个价位里如何通过产品力的优化和更加具备感染力的营销方式打动用户,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
从这个角度而言,长安CS35 PLUS,希望用“PLUS”向消费者传递的改变,事实上就是对“性价比”的进一步强调。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这个市场早已过了那个可以通过一款产品的改变,就能让消费者回心转意的阶段。只有消费者能够感知到,花更加合理的价格,能够带来“不可替代”的价值,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打开钱包。
閱讀更多 童濟仁的汽車評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