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这几年,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周边的绿色植被也越来越丰富了,退休后一早一晚我都会来周边走一走。”说起生态环境变化,76岁的格道村村民胡吉星甚是满意。出门满眼绿,移步处处景,这些都成为了长顺县的真实写照。

然而多年前,这里土如珍珠,水贵如油,满山遍野都是大石头。是什么给这里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转变都源于绿色发展的理念和绿色工程的实施。

近年来,长顺县利用退耕还林工程打造刺梨产业,并通过实施天保、石漠化等工程,确保以1.5个百分点覆盖率递增,确保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61.5%,让人们享受青山绿水滋养的幸福生活。

长顺: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青山绿水间碧波荡漾

培育森林资源 打造宜居城市

走在长顺县的大街小巷,一幅水碧草绿入画屏的美景展现在眼前。举目远望,满眼青翠,让人陶醉;徜徉城乡,绿韵飞扬,令人神往……无论是常年在外的游子,还是久居长顺县的百姓,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变得更美了,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我觉得改善森林资源是件大好事,我们老百姓可是很支持的,常常全民参与其中。”县城居民张忠良告诉记者,长顺县现在正打造成宜居城市,周边环境变得如诗如画般美丽,还有不少公园可供百姓茶余饭后游玩,这生活让外地的亲戚们羡慕得不行。

“城市的嬗变与长顺县不断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生态建设理念,统筹推进宜居城市的建设,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长顺县政协副主席、林业局局长陈昌海说。

近年来,在长顺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全县上下持续不懈的努力,长顺县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58.46%,预计2020年将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的目标。

为此,长顺县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上下联动,抓住今冬绿化造林黄金季节精准发力,开展大战100天造林活动,确保完成年度10万亩造林任务。

为完成这一任务,长顺县在造林过程中,组织造林公司、造林专业队、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等形式多样的造林队伍,并在各乡镇相对集中的地带组建战斗分队,以及在各村组山头、小班、地块组建战斗突击队,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地点,打响全线出击、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造林攻坚战。

“作为林业工作者,这是我的工作内容,再难、再苦都要咬牙坚持;作为党员先锋,这是我的责任,为广大百姓树立榜样;作为市民,这是我的责任,生态环境是大家的,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党员先锋队负责人说。

除了开展大战100天造林活动,长顺县还开展营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多方面工作,对森林资源培育、还绿于民、推动生态建设发展和提升百姓们的生活居住环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长顺县完成2016年营造林工程扫尾及验收面积54165亩,其中人工造林16053亩,低产林改造1900亩,森林抚育8000亩,封山育林28212亩,并完成2015-2016年工程追肥、割灌除草等抚育工作。

春华秋实,一串串数字记录了长顺人建设美好家园的辉煌成就,记录了长顺县建设生态文明铿锵奋进的脚步。

长顺: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喜获丰收

长顺: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花开争艳

开展森林保护 全民携手护林

如今,长顺县鼓扬镇格道村的风景美如画卷,林木葱郁,花草繁盛,百米一景,市民出门即赏景,推窗即见绿,生活悠乐美,这一切都是在五年前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说起以前村里的状况,村主任班朝斌拉开了话匣子:“那会儿村里的村里小伙子成天无所事事,不时乱砍树木,违规用火,森林资源被大面积破坏,村里又脏又乱又差,偷拿抢随处可见。”

格道村当时面临的基层治理困境是当时长顺县广大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此,格道村结合本村实际,以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通过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召开村集体大会,制定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村规民约,从而改善村里的乱象。

“在我们村,若是违反村规民约,就要根据相关条例制度罚款。我们将这些钱用以维修公路、资助大学生和慰问孤寡老人等公益事业。”班朝斌告诉记者,罚款主要是起到警示作用,让村里人人都有保护家园的意识。

随后,记者来到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在村委会墙上,粘贴着该村森林防火村规民约,将森林防火令、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和违规野外用火处罚相关规定等逐一罗列其中。广顺镇林业站站长罗天明说:“这些条例都是村民们自己制定的,通过村规民约来约束违规行为,以此来激发全民护林,让大家一起携手共护森林资源。”

除此以外,长顺县还落实长顺县森林防火“村为主”工作部门包保责任,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村为主’工作,明确责任主体,细化措施,确保‘山有人守、坡有人看、火有人防’,形成全民积极参与森林防火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及人员伤亡事故。

同时,长顺县还开展“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工作,并成立长顺县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明确分管县长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具体人员有林业局、县公安局、县发改局和县交通局等相关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在县林业局,负责专项行动的总体组织、协调、督查工作和日常事务。

为认真贯彻落实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工作的要求,持续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全县各部门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职能作用。长顺县人民政府结合实际制定《长顺县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下发至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和县直各有关部门,实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一案六报”制度,有效推进执法专项行动“六个常态化”。

通过近三年来的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有效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促进林业经济有序发展,根据长顺县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显示,长顺县的森林覆盖率比全省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森林覆盖率指标55%超过3.4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为3216826.5立方米,比2005年1317973.34立方米增加了1898853.16立方米。

长顺: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成熟的刺梨

长顺: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长顺新农村

发展产业增收 生态惠利群众

长顺县不仅要将生态变美,还要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近年来,在全县26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当地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攻克一个又一个新堡垒,取得一个又一个新业绩,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方面,长顺将涉及贫困户补偿面积12.39万亩公益林给予补偿,补偿资金157.83万元,涉及贫困户数为4978户,受益人口为19159人。同时,还给予退耕还林补偿,涉及贫困户1082户,4093人,6408亩,资金320.4万元。

此外,长顺县根据省林业厅关于上报2017年生态护林员需求情况的通知,组织乡镇按照《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细则》要求上报生态护林员1051名。据了解,目前按上级要求完成全县生态护林员279名的续聘工作,每名护林员年收入可达1万元。

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护林员唐明贵说:“现在既能守护自家的家园,又能在家门口赚钱,当初要不是有生态护林员这份工作,我都准备带着一家老小出去务工了。”

另一方面,为充分发挥林业产业优势,在全县实施刺梨种植8.5万亩。据统计,2017年进入初产期面积1.5万亩,年总产量450万斤,外商收购价平均2元/斤,全年实现总产值900万元,其中涉及贫困户1052户3368人。

长顺县白云山镇猛秋村的精准扶贫户杨小云就是通过刺梨产业致富的例子,由于家庭条件较为艰苦,两个30多岁的儿子至今外出打工还未成家,加之丈夫陈绍能和自己身体常年患病,无法外出务工的夫妻俩只能靠种植玉米和就近打零工维持生计。

如今,通过林业部门的引导和培训,杨小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小云说:“今年我流转了2亩多地给他们种植刺梨,一年每亩地地租350元,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这里务工,我一天80元,丈夫背着割草机,一天100元,一年下来收入相对以前就要多了三千多元,还是要比种庄稼强多了。”

为了让更多贫困户像杨小云一样,能够通过刺梨产业脱贫致富,长顺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捆绑利益联结方式,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管理生产,与农户签定最低收购保护价,使双方建立起相同的利益诉求,既紧密了关系,又让贫困群众的农产品销售有保障,从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目前,长顺丹索亚刺梨庄园有限公司已与农户签定了不低于每斤1.5元刺梨鲜果保底价。

白云山镇金山村的村民杨万能说:“我种刺梨也有四年多了,每年都愁卖不出去,硬生生的看着坏掉,今年5亩刺梨地,产量4000多斤,袁老板按每斤2元全收购了,赚了8000元,还有机会在务工再挣一笔。”

同时,长顺县还把刺梨产业与旅游线路及精准扶贫相结合,全面打造县城至白云山古寺旅游公路沿线刺梨产业带,继续打造长寨石浪关1000亩刺梨示范基地,引进大户新增代化斗蓬村、广顺新寨及白云山1000亩刺梨示范基地,建立中坝板虫集体经济流转3000余亩土地发展刺梨产业。按照“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工作思路,发挥示范基地带动,可带动300余户贫困户,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陈昌海表示,下一步,长顺县将加强生态公益林补偿和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跟踪督促工作,按时足额兑现,真正发挥生态补偿资金的作用,从而增强贫困地区绿色崛起的内生动力,并采取多渠道方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加大林业产业后续管理资金的投入,积极引导、督促贫困群众加强产业的管理,让产业早日见效益,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实现脱贫。

长顺: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杜鹃湖的森林覆盖率近90%,生长着原生态的常绿杜鹃花

加快旅游融合 共谱和谐乐章

寒冬将至,记者来到长顺县广顺镇苗族村寨,看到天台千年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满地,像铺上一块金黄色的大地毯,十分漂亮,引数千游客慕名前来。游客们有的拍照留影、有的拾叶收藏、有的虔诚祈祷,甚是热闹。

来自贵阳市的游客李思羽说:“这可是今年的最后一抹秋色呀!因为离贵阳比较近,我特意带着相机和三脚架来这取景,身边不少朋友都在问这是哪,纷纷表示都想来这里拍照。”

据长顺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了解,千年银杏树周长16.8米,树高50余米,每年结果实3000多斤,单是掉在地上的银杏树叶就有千余斤,据林业专家初步鉴定,树龄有4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银杏王”。

近年来,长顺县加大对“中华银杏王”景区的打造,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带动了当地住宿、饮食业更好发展。周边饮食业老板说:“自打打造成景区后,我们这个曾经穷乡僻壤的地方,开始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游玩。看着这形势,我们一家人赶紧做点小生意,预计到过年收入将有好几万元。”

长顺县依托优美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山地特色农业,结合生态建设,围绕“一山一树一井一湖”做文章,着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实现城景一体化。大力打造威远潮井湿地公园、县城生态体育公园、广顺玉带河公园、凤凰坝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园、重建广顺老州府建设,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四季休闲度假品牌。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长顺旅游收入创新高,旅游收入达16.81亿元,同比增长37.66%,旅游总人数达201.32万人次,同比增长21.93%,完成脱贫任务753人,为长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

登高俯瞰,长顺县城高楼林立,树木郁郁葱葱,新旧城区连片,一座充满希望与朝气的现代城市正在实践中提升,在提升中飞跃。一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园林盆景城市”正在形成。

(本报记者 李卓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