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让“绿色”成为主旋律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让“绿色”成为主旋律

耕整地。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让“绿色”成为主旋律

复合机具一体化作业。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让“绿色”成为主旋律

复合式机具作业演示。图/通讯员 东金德

(一)

四月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桃花盛开,梨花正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总堡乡高家村,全省农膜玉米全程机械化工艺改造试验示范现场,数辆隆隆作响的“大块头”,打破了田野的寂静。

田间,一台残膜回收机慢慢行进,农田残膜被快速收起,埋在土壤里的残膜也被捡拾出来,集中回收到集膜箱里。

“这款甘肃三牛生产的残膜回收机,是设计得比较成功的一款机子,设计的原理非常巧妙,我们叫做卷轴式,能将膜、杂质进行了分离,膜通过轴卷起来,秸杆等杂质掉到集草筐里,这样它会大幅度减轻后期人工分离的劳动强度……”

省农牧机械推广站“许振林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许振林,向农机大户和村民详细介绍着各种残膜回收配套机具和机械化技术。

我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地膜技术在我省广泛应用后,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带来极大收益。2008年以来,我省开始大力推广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民和县一跃成为全国产粮大县,年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每亩≈0.067公顷),成为全省最大的玉米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示范区。

然而,随着地膜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农田残膜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省农机推广站站长何彦武告诉记者,2018年,我省农牧机械推广站创新工作室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湟中、民和等地,做了20公分耕层的地膜残留量检测,经过检测,每平方米耕地的地膜残留量已经超过了10克,也就是说,每亩地里的残膜都在七八公斤以上,有些地块甚至达到了12公斤,数字惊人。资料显示,如果每亩地残膜留量达到18.8公斤,农作物产量至少要减30%以上,对环境的破坏更大。

“残膜回收的难点是在残膜碎片的清理上,虽然出了很多残膜回收机具,但许多机具对残膜碎片却无能为力。我们现在新的做法,一个是对机具进行改进,另外就是增加地膜的厚度。”许振林认为。

2017年10月,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发布,与1992年版的标准相比,提高了地膜厚度、力学性能、耐候性能和在产品合格证上明显位置标示“使用后请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字样。

特别是明确规定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毫米,并规定自2018年5月1日起新国标正式实施后,未达标的地膜不再允许生产和销售。新国标为用好地膜、解决地膜残留问题、减少“白色污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法律保障,有利于地膜机播作业和回收再利用。

“为此,我们创新工作室在2018年开展了增加地膜厚度的试验,分别为0.012毫米和0.015毫米。0.012毫米厚度地膜的残膜碎片,比0.010毫米厚度的地膜产生的残膜碎片,大概减少30%,0.015毫米的则接近减少70%。2019年又增加了0.018厚度的地膜试验。” 何彦武说。

“大家看,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说要增加地膜的厚度,地膜大约有20%是埋在土里的,如果地膜厚度高了之后,拉伸强度就比较高,可以把地膜整个拽下来。但如果地膜比较薄,地膜就会撕裂,撕裂就意味着地膜要留在地里了。也就是说,从现在的情况看,0.01厚度的地膜显然达不到不撕裂的条件。回收之后,膜和其它杂质在一起分离也比较麻烦。因为回收厂收的是净废膜,里面秸杆等杂质多了,人家也不收。” 民和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张富英讲解。

“新机型只有配合新地膜使用,才能确保农田残膜的高回收率。只有通过机械化的手段,把残膜回收的问题彻底解决掉,这个产业才能健康有序发展,生态保护的红利也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许振林表示。

(二)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良好的抗旱性、高效性,解决了我省旱作农业区降水利用率低且春旱严重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但这种生产工艺也有明显的缺点,秋季覆膜后农机无法进地作业,导致用工量偏大、管护困难、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针对这些问题,同时也为了更好发挥农机化效能,发挥农机节本增效优势,省农牧机械推广站许振林创新工作室联合民和县农机站,利用两年时间在转导乡后坪村进行生产工艺革新试验测试,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残膜越冬,春季覆膜机械化生产工艺。

经过改造后的机械化生产工艺,在玉米收获之后,残膜保留在地里过冬,春季时进行机械化残膜回收,然后用新型复式机具一次性完成整地、起垄、覆膜、播种作业,充分发挥了机械化的优势,残膜回收实现机械化,整个生产工艺变得简单高效。

“根据我们这两年的监测数据来看,残膜越冬有利于冬春雨雪沿根茬处入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破损处的水分蒸发,保水抗旱能力和秋覆膜的能力不相上下。同时,春季覆膜比秋季覆膜杂草数量减少,大约减少40-60%。而且春季覆膜避免了冬春季破膜风险,肥料利用率也高于秋季覆膜。” 张富英介绍。

古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魏善书,是种庄稼的老把式了,他告诉记者,春覆膜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秋天收庄稼的时候,不用那么紧张,可以等玉米完全成熟以后再收获,间隔时间长了,劳动力就不那么紧张了。同时,玉米完全成熟后摘穗,对玉米的晾晒、脱粒都有好处,也间接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收获后的鼠害损失。

复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张富德深有同感,“秋天到了要覆膜的时候,正是劳动力最紧张的时候,经常雇不上人;再一个就是秋天覆上膜了,到第二年春天容易破膜,并且膜里面的温度高,草全部长起来了,把膜也顶起来了,造成破损;还有就是肥效差一些,去年覆膜之前要把肥料全部下进去,到今年大概经过5个月的时间,肥效损失就大了。春季覆膜,把肥施上以后,马上覆膜,肥效利用率就高了。再一个杂草,也可以减少。”

春覆膜能充分发挥农机的作用,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张富英认为,改春覆膜以后,基本上机械化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经过测算,相对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秋覆膜,节约成本分别是304元、84元,同时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张富英说。

“春季覆膜生产工艺受到了民和地区农民的欢迎,接下来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广这项新技术,扩大实施面积,促进这项技术在全省全膜玉米种植区域内推广实施。”何彦武表示。

民和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自2008年推广以来,已逐步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用技术转变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民生技术,催生了“民和模式”。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含量,提高推广效益,近年来全县着力在“农机与农艺”结合上下功夫,促进了全膜双垄栽培从单一的抗旱技术向综合性技术转变。2018年,全县机械化整地起垄覆膜面积达到32万亩,占推广总面积的80%。

为确保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实现效益最大化,民和县农业部门根据推广技术要求,先后从甘肃、河南、陕西,以及本省平安、乐都等地引进了覆膜机、起垄机、旋耕机、点播机、脱粒机、秸杆青贮粉碎机、拣膜机、青贮联合收割机等进行试验,通过对比和地区适应性试验,确定适合当地农艺要求的机型。从2008年开始,利用机具补贴和项目整合形式,不断加大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机具购置和配套力度。目前,民和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及后续产业配套机具达33421台。

(三)

“这是甘肃洮河拖拉机厂新研制的玉米起垄播种机,也是一个联合作业机。它前面有旋耕设备、施肥设备、喷药、铺膜、压土、播种,具备了5种功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业速度比较高,已经在民和开始推广使用了。把前期播种的5种工序揉合在一台机具上,节约作业成本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张富英的话音落地,农机手麻利地启动机具进行作业演示。铁家伙所过之处,一道地膜像一条白绸带铺在垄面上,旋耕整地、起垄、覆膜、覆土等一次完成,赢来了大家齐声称赞。

在许振林看来,任何复杂的技术如果不通过适用先进的机具推广开来,这项技术都长久不了。

“这种复式机具也是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的,叫绿色高效生产机具,是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方向。一些厂家这几年和我们合作,不断推出适合本地的新的机具。”

“复合式机具也是我们洮河拖拉机厂以后发展的方向。这种复式作业机具的概念是在综合了众多农艺特点、农艺优点的基础上,把多项生产环节整合到一块。”洮河拖拉机厂负责人表示。

“这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最新研制出的覆膜机,有旋耕、施肥、喷药,还有播种的功能,也就是说春季只要这一台覆膜机,一次性就完成全部耕作,再不存在后面的点播,人工大量减少,这种全覆膜旋播机是我们县上今后农机补贴的主要机具,尤其是我们的专业合作社,受益很多。”张富英表示。

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局长刘存友介绍,为实现全膜玉米全程机械化,民和县自2017年开始将全膜玉米机械化工艺改造提上议事日程,逐步解决了整株玉米青饲料收获、残膜捡拾、全膜玉米覆膜施肥喷药播种综合机械作业等关键性技术问题,今年将对玉米收获和秸杆的综合利用进行试验和示范,并结合全县40万亩的全膜玉米推广任务,农机和农艺融合,在利用国家补贴资金增加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机具的基础上,采取示范引导的方式,重点加大对播种、收获和残膜回收机械的引进和推广。

“动员和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参与度,力争使全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依托这项技术,使民和努力成为全省农机和农艺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刘存友说。

(四)

“政府重视,再加上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老百姓收入增加,尤其现在金融服务组织的扶持,老百姓对机具的需求是越来越旺盛。从去年我们省购置的情况来看,手扶拖拉机购置量很少,大型机具购置了近千台套,明显看出来的一个变化就是,老百姓在农业生产中对机具需求的变化,正在淘汰小型的低端的机具,往技术含量高、作业效率高、污染小、绿色环保机具方向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管理处处长王建元表示。

我省从201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据了解,围绕示范省创建,我省农机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加紧制订实施意见,对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机具提出了新要求。

据悉,从保护性耕作开始,今年我省农机部门围绕绿色发展,重点开展牧草、马铃薯、油菜、玉米等几种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的示范试验和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一些“宜机化”工艺的改造和研究,包括秸杆利用。

“农业农村厅陆续出台了油菜、马铃薯、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指导意见,现正在研究出台青稞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指导意见,通过这些手段来配合绿色有机示范省的创建。”王建元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