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美學是一種和諧

蒋勋:美学是一种和谐

蒋勋:美学是一种和谐

在蒙古旅行的時候,我吃了很多很多的羊肉。

這一生吃過最懷念的羊肉,是在戈壁沙漠的一個山谷裡。蒙古朋友騎快馬去追羊群,然後抓取跑得最快的那一隻,我想大概真是血脈噴張的狀況裡他們活活地宰殺了這頭羊,放血後用炭烤。其實說炭烤不太準確,應該說用石頭燒肉。那兒有一種特殊的石頭,不論夏天高溫到四十幾度或冬天零下四十幾度都不會崩裂。朋友用火去燒石頭,到保溫的程度後丟進一個大的金屬桶裡面,羊肉剁成塊也丟進去,還隨便在山裡面抓了一些看起來像野草一樣的配料也丟進去,羊肉就在桶裡燙熟了。

蒋勋:美学是一种和谐

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羊肉,那種鮮嫩的滋味,到現在回想起來都非常動人。

可是再好吃的東西如果每天吃、每天吃,最後大概會變成蠻可怕的記憶。

蒙古的經驗讓我第一次體會到:再好吃的東西都應該要有調配性。

我想我們會發現美學是一種和諧。

在生活美學裡,美是你學會了互相調配。人也是一樣。我們看到生命的的經驗裡有這麼多不同的狀況,而這些不同的狀況,就像合唱團裡的高音、中音、低音三部合唱,相異的曲調最後形成所謂的和諧。和諧一定是很多不同的聲音共同達到的狀況,我想味覺也是。所以我雖然很感謝蒙古朋友們帶給我吃羊肉的美好經驗,可是因為十四天來幾乎每一餐都在吃羊肉,到最後變成對我來說一個蠻奇怪的經驗,於是我就開始懷念臺灣一碟很簡單的青菜了。

等到蒙古的朋友到臺灣來的時候,我就覺得應該要回報他們,帶他們到東部海邊去看臺灣最好的風景,去吃臺灣最好的食物。我想臺灣是一個海島,最好的食物其實是海鮮,所以點選九孔、小龍蝦、魚類各種好吃的菜,卻發現這些蒙古朋友從頭到尾非常禮貌地一直合十敬禮,可是就是不動筷子。到最後我覺得他們好像並沒有美食當前的反應而詢問時,他們才很誠實地指著螃蟹、蝦子說:“我們叫這些東西‘蟲’,你們怎麼會一桌子都是蟲?”

我第一次感受到不同的族群對食物的反應也是這麼的不一樣,可以當作生活美學中非常有趣的一個討論,因為我們發現,美常常是從自己主觀的角度去看事物,我們無法理解另外一個族群的美感。就像我可能沒辦法理解蒙古朋友每天吃羊肉的快樂,他們大概無法瞭解我每天吃海鮮的快樂。

有一天我在人類學書籍中讀到,最靠北極圈的紐因特人的一支會吃一種很奇特的食物:在冰天雪地裡肉類腐爛以後上面生長出來的的蛆,他們叫作“肉芽”,是拿來招待朋友最珍貴的食物。

這地方我還沒有去過,所以不知道如果去的時候,主人拿一盤蛆招待我時我該怎麼面對?可是我倒要提醒大家,生活美學裡每一種美都有自己的生態和背景,有時人們更換環境後,會對不瞭解的事情大驚小怪,可是真的見多識廣以後就會見怪不怪了,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族群自己發展出來的生活美學。

蘭嶼的達悟族男性慣穿丁字褲,可能有一段時間大家會覺得這服裝蠻奇特的,可是當我在蘭嶼住了一段時間以後,我感覺到在那樣的陽光、那樣的氣溫、那樣的海洋裡,他們每一天要在海洋裡勞動,你發現丁字褲是他們最好、最適宜的服裝。因為穿一條長褲根本不能工作,完全就被打溼了。所以對那些每天在海里工作捕魚的人,丁字褲就是最好最合適的服裝。

這件事提醒了我們,應該在生活美學裡開始培養一個寬闊的心胸!

美沒有任何絕對好或不好的問題,它是相對的,你必須瞭解到這個文化的背景之後,就會開始尊重這個族群的生活方式。所以我覺得生活美學很重要的態度,其實是一種尊重的態度。

蒋勋:美学是一种和谐

很多朋友到過阿拉伯地區,碰過熱情洋溢的阿拉伯朋友。在那兒招待最髙貴客人的方式是請你品嚐煮熟的羊眼睛。可是很多朋友面對好像正瞪著你瞧的羊眼睛時,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辦,下不了那個刀,可是我想其實這就是生活的一種學習。所以我很希望在我們談到食物的部分,提到很多不同族群之間食物的一些特徵時,大家如果有機會接觸到時不妨嘗試一下。

我們不要忘記“嘗試”的“嘗”,就是品嚐的“嘗”,所以人生的滋味、生命的滋味是可以去品嚐的,如果你沒有偏見,多一點好奇,對各種食物都有一種品嚐之心,那麼你口腔裡的滋味是非常非常豐富的,也會留下人生非常美好的記憶。

*作者:蔣勳,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本文由勳衣草美學社整理編輯,僅供交流學習所用,不作商用!版權歸蔣勳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謝謝!^_^

蒋勋:美学是一种和谐

蔣勳老師獨家授權蜻蜓FM平臺,為勳衣草朋友們特別推出“美學合輯”,包括《細說紅樓夢》《中國文學之美》《孤獨六講》《生活之美》《身體之美》《美的覺醒》《細說王羲之》《說梵谷》等經典作品。購買成功後,大家可永久收聽。

蔣勳老師用質感聲音,帶你一起發現文學之美,生活之美。願你在喧囂時代,與偉大的靈魂在書中相遇,找回最純粹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