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科學之名的「電擊療法」

假借科學之名的“電擊療法”

臨沂網戒中心非法對未成年人使用電擊等極端方法戒斷“網癮”的事件幾年來浮浮沉沉,近日又被推到公眾的視野中。

近日,一條“臨沂網戒中心慘叫”的視頻,讓“電擊療法治療網癮”以及楊永信再次回到了公眾視野。臨沂衛計委25日發佈通報稱,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原“網戒中心”於2016年8月取消,不再收治網癮人員。

26日,調查結果顯示視頻中的哭喊聲並不是從十三號房間發出,而是由十二號病房8歲精神發育遲滯患者發出。視頻首發者也承認拍攝視頻後未經核實便在網上傳播,並在微博公開發布致歉聲明。

假借科學之名的“電擊療法”

但是有網友表示,自己於2018年被心理康復一病區收治入院,並被要求服用不明白色藥丸。他還稱,病區仍是楊永信主持工作。

假借科學之名的“電擊療法”

我們暫且先不說也不說網戒中心是否真的在2016年就已關閉,也不說楊永信是否還在主持工作。單純說說網癮和電擊療法。

網癮是什麼,是不是精神疾病?

衛健委是這麼定義網絡成癮的,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的損傷。診斷網絡成癮障礙,持續時間是一個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2013年出版的最新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正式收入“網絡遊戲障礙”,但也只是將“網絡遊戲障礙”列為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情況,而不屬於已確定的精神疾病。

假借科學之名的“電擊療法”

並且需要注意,“網絡遊戲障礙主要是指網絡遊戲成癮,其他網絡使用如網絡聊天,網絡黃色,網絡下載等,不是網絡遊戲障礙。也不以使用時間為標準。”

網絡遊戲障礙有以下9項臨床診斷標準:

  • 渴求症狀;
  • 戒斷症狀;
  • 耐受性;
  • 難以停止上網;
  • 因遊戲而減少了其他興趣;
  • 即使知道後果仍過度遊戲;
  • 向他人撒謊玩遊戲的時間和費用;
  • 用遊戲來回避現實或緩解負性情緒;
  • 玩遊戲危害到失去了友誼、工作、教育或就業機會。

而在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將遊戲成癮歸為精神疾病。

假借科學之名的“電擊療法”

所以說,網絡成癮是否屬於精神疾病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但是根據精神疾病的定義,如果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就會被稱為精神疾病。

電休克療法(應用於“網癮”少年的電擊)用途

說完網癮,我們再看一看當時楊永信用於治療網癮的電擊療法。

電擊療法的專業名稱為電休克療法(電痙攣療法-ECT),是一種通過電擊腦部來誘發痙攣,以治療精神疾患的方式。主要應用於以下幾種精神疾病和情況:

  • 嚴重抑鬱患者
  • 躁狂與抑鬱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嚴重躁狂發作
  • 緊張症
  • 痴呆症患者的躁動和攻擊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電休克療法應用於重度精神疾病的治療,用電休克療法治療網癮是完全不符合臨床指徵的。

而且電休克療法在使用前不但要了解患者的一系列疾病史,還要進行規範的術前準備,減輕患者的痛苦。單純地應用這種“厭惡療法”治療網癮,既不尊重科學,也不尊重孩子,甚至違法違規。

2009年,衛生部叫停了臨沂市精神病醫院使用電休克療法。

而在叫停之後,衛生部發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徵求意見稿)》,其中明令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預方法治療網癮,嚴禁體罰。

但是在國家禁止臨沂精神病院使用電休克治療規範“網癮”少年之後,楊永信並沒有就此尋求正規的網癮戒斷方法,而是據他所言開始用“低頻脈衝電流療法”來規範“網癮”少年。

低頻脈衝電流療法究竟是什麼呢?

低頻脈衝電流療法是常見的一種物理療法。通過低頻脈衝電流刺激表皮組織內的細胞,使神經細胞發生動作電位。從而達到興奮神經肌肉組織、鎮痛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等。

低頻脈衝電療法因其安全性高、無創傷,在術後傷口癒合、胃腸道疾病和頸椎病等的治療中效果顯著。

但是並沒有可靠證據證明,低頻脈衝電流療法可以治療網癮。

如今,有些孩子的確沉迷於網絡世界中無法自拔,對身心健康造成了影響。但是,我們痛恨一切假借治療之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參考文獻: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

低頻脈衝電流對人體治療作用分析. 樊宇、程全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