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罐」之爭到「紅牛之爭」——中國企業家的商業邏輯

從“紅罐”之爭到“紅牛之爭”——中國企業家的商業邏輯

最近快消品行業鬧得沸沸揚揚的“紅牛”之爭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使得人們又不禁想起去年才剛剛落幕的“紅罐”之爭。簡直就是翻版啊,有木有!這兩起案例都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也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企業家“重道義、輕契約”的商業邏輯。

為什麼說“重道義、輕契約”呢?很簡單,時至今日的爭議,無非是當初談合作、籤協議時或未慎重考慮、或有遺漏的結果。可以想象當初“推杯換盞”、“稱兄道弟”間大筆一揮,為企業發展的道路上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逝者如斯,禍起蕭牆。剖析其中關鍵所在,方能警醒世人,點醒後人。反觀“兩爭”問題所在,套用目前高頻詞彙便是“四個意識”薄弱。

1、知識產權意識薄弱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知識產權是企業發展的命脈。創業初期可能看不出端倪,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產品聲譽的逐漸累積,知識產權的作用日益凸顯。這一點上,“紅牛”的華彬集團比“紅罐”的鴻道集團做得好一些。鴻道集團一直都是替廣藥打工,租別人的商標,為他人做嫁衣;華彬聰明一些,用商標作為資產注入“中國紅牛”公司,商標之爭成為了實際控制權之爭。其實便於操作且爭議最小的方式是創業者個人共同持有,通過協議約定使用和處分的方式,然後共同許可給合資公司使用。協議內容只要清晰、約定明確、沒有遺漏,可以說基本不會產生大的爭議。

2、核心競爭力意識薄弱

對於快消品行業,品牌和渠道是兩條腿走路,品牌是軟實力,渠道是硬功夫。只有這兩條腿是把控住了,才能說掌握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華彬集團和鴻道集團都是渠道運營的高手,但都對品牌掌控的意識不足。所以最後往往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辛辛苦苦幾十年,耗費大量精力、人力和財力把渠道建設好,結果準備收穫的時候卻被他人 “摘了桃子”。突然想起一個新聞,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結果發現孩子不是自己的,你們說冤不冤。

3、危機意識薄弱

危機意識和危機公關不一樣,危機公關做得是補救,危機意識做得是預防。企業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品牌的影響力同樣需要時間去打造。在這個過程當中,尤其是在合作蜜月期的時候,如果能夠警醒,意識到後續可能出現的風險,那麼利用 “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予以解決要比現在鬧得沸沸揚揚要好得多。

4、契約意識薄弱。

契約精神是歐美立國之本,翻看美國憲法,實際都是國民共同簽訂的一份協議。大家遵守之,則國泰民安;大家違反之,則分崩離析。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家企業,都是同樣的道理。“醜話說在前頭”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總比“家醜外揚”,他人指指點點要好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