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企業在AI下的業務思考

中美企業在AI下的業務思考

從全球範圍來看,目前人工智能領先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中國及其他發達國家。截止到今年,美國的佔比仍然是世界第一,中國其次,其餘大多數分佈在瑞典、新加坡、日本、英國等國家。人工智能作為這幾年最火的領域,包括互聯網巨頭谷歌、亞馬遜以及國內的BAT等企業,都把未來發展戰略向人工智能傾斜,甚至視為核心戰略。

人類對技術的感知越來越弱,本質原因正是由於機器對於人的感知越來越強,越來越智能。在未來,但凡聯網的東西,都會對用戶實現各種感知,目前可以想到最典型的就是語音助理場景,用戶一旦開口就能夠得到回應。例如蘋果在系統中加入了siri語音助手、亞馬遜在其智能音箱中加入了echo、微軟在win10中推出了小娜、谷歌在手機中加入了Assistant、百度也推出了DuerOS人工智能操作系統,併成立了度秘事業部。

根據《烏鎮智庫》發佈的報告,在人工智能專利數上,中國自2011年起就超越美國,至今仍保持著這一態勢。但從總量上看,中國的專利申請數仍然低於美國,但增長率遙遙領先。

在人工智能細分領域的專利數量,中國與美國有4項相同。前五項佔總體的80%以上。如在機器人無人機、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與圖像這三個領域,中國的專利數量均超過了美國,其中在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中美兩國的專利數量差距還在擴大的態勢中。以計算機視覺為例,近五年,中國申請的專利數比美國多出的數量,從2012年到2016年分別為690、876、1210、2240、3179項。

中美企業在AI下的業務思考

在這場人工智能產業的興起之路上,顯然中美站在了世界前列。但近年來人工智能產業業務發展水平如何,AI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面對什麼挑戰?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目前,國內在圍繞AI創新企業、相關論文等數量,以及圍繞AI領域投資規模等,和美國不分上下。尤其國內在用戶規模、數據和應用場景等比美國更具優勢。由於AI產業核心技術掌握在巨頭企業手裡,巨頭企業在產業中的資源和佈局都是創業公司無法比擬的,因此引領AI產業發展的技術是巨頭之間的主要任務。在國內AI領域的競爭中,以BAT、華為、曠世科技Face++、商湯科技、螞蟻金服、極鏈科技Video++等AI企業為代表,無一例外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搶佔人工智能市場,甚至有部分企業整體轉型為人工智能驅動公司。

以國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為例,阿里目前可以說佔據了國內互聯網的半壁江山,近年來成立了相關人工智能實驗室,主要面向消費級的AI產品研發。如今的阿里巴巴早已不是電商企業,在面向未來技術創新方面投入千億資金,併成立了探索人類未來科技研究院“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研究領域涵蓋人工智能、物聯網和金融科技等多個前沿科技領域。受益於近年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方面的技術投入,阿里已嚐到技術創新甜頭,為此大肆投入資金,支持技術創新,尤其在萬億級的智聯網時代,阿里持續不斷的加深在基礎的投入,2018年4月阿里融資了極鏈科技Video++,進一步加強了AI+文娛產業的商業化佈局。事實上,在13年之前,「人工智能」作為一個學術名詞還停留在很多學術機構和大公司的實驗室中,工業界還遠未像今天這般重視這個技術領域,阿里就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電商部門有了一些智能化的雛形。而Video++推出了ASMP(AI Scene Marketing Platform)是一款基於AI的視頻營銷系統。Video++利用AI能力把已累計的海量視頻內容結構化,進而把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場景,物體等跟廣告產品進行關聯。同時進一步結合廣告客戶的需求,在特定的視頻場景激發用戶的情感共鳴,最大化的做到轉換率的有效提升,擴大廣告主的收益。場景關聯度越高廣告效果會越好,官網數據顯示CTR(點擊通過率)提升可接近5成。

放眼技術社會的變遷,人工智能正在緩緩揭開時代變遷的新篇章。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使中國正在快速形成商業應用開發能力,行業創投領域也正在緊追美國,並在應用層的一些領域顯現出競爭實力,部分指標達到了與美國相近的水平。與互聯網相似,中國將會成為AI應用的最大市場,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擁有全球最多的用戶和活躍的數據生產主體。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基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以便讓中國AI有機會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