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临终前后,慈禧什么反应?一次伤感一次失态

历史上作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向来以女强人的角色而出名。虽然没在前线领过兵打过仗,可是她老人家的铁石心肠和手段着实厉害得很。然而在117年前,也就是1901年年底的时候,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实在是一段心情颇为不佳的日子。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最后的一段岁月,那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临终前后,慈禧什么反应?一次伤感一次失态

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建人和统帅,官至封疆大吏又是一等伯,李鸿章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可谓位极人臣了。在洋务运动中,许多中国近代史上冠以第一之名的企业也都离不开李鸿章的身影。

可以说,对于清朝,李鸿章是有大功劳的,可是另一方面,因为多次和列强签订条约,他又饱受争议。

生于1823年,1871年的时候,李鸿章48岁,那一年在直隶总督任上,李鸿章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当时这是一个平等互利的条约,也是李鸿章生平第一次干签字的事儿,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却开启了他后半生长达30年的签字专业户的生涯。

李鸿章临终前后,慈禧什么反应?一次伤感一次失态

那话说回来,李鸿章一生签订了多少个条约呢?大大小小据说多达30多个,当年李鸿章每一次条约的签订,就意味着列强又咄咄逼人了一步。对于国人,则又多了一份屈辱,所以李鸿章生平背负了不少骂名。

可让人奇怪的是,当时在被国人唾骂的同时,对于李鸿章,当时却有另外一些不同的声音。

历史上,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打过不少交道,名震一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曾见过李鸿章。在前者看来,李鸿章是清朝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在德国海军大臣看来,李鸿章堪称东方俾斯麦。

而在女强人慈禧太后眼里,李鸿章则是“再造玄黄之人”。

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到后来的与列强打交道,作为一名有识之士,李鸿章无疑是认识到清朝的腐朽落后的。在仕途上有所成绩后,他就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洋务运动中努力创办新式海军。

李鸿章临终前后,慈禧什么反应?一次伤感一次失态

从开始动工到1888年,北洋舰队已经是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海军了。总计有镇远、定远铁甲舰两艘,超勇、扬威等快船七艘,镇中、镇边等炮艇六艘,鱼雷艇六艘……合计大小舰船25艘,官兵近四千人。

表面上颇具规模,可是李鸿章看得很明白。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对自己的幕僚,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一说:“我做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里办理?”也就是说,虽然受慈禧器重,有报国的机会,可李鸿章处处被掣肘,终究免不了要看慈禧的脸色行事,并不能真正落实自己的想法。

虽是首辅,李鸿章却是一个孤臣;虽怀宝器,却无处可用。面对当时羸弱的现实,他只得代表慈禧背负下一个又一个骂名,可是每一次,他都据理力争。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在马关和伊藤博文第三次谈判结束后,坐轿子返回驿馆。途中突然窜出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开了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倒在血泊中。迷迷糊糊中不忘叮嘱随从人员,不要洗掉黄马褂上的血迹:“此血可以报国矣!”

李鸿章临终前后,慈禧什么反应?一次伤感一次失态

在李鸿章临终前夕,在得到其病危的奏报后,慈禧为之流涕,伤感地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

时为1901年,因为庚子事变,身在南方的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与列强谈判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没多久,李鸿章就到了大限之期。

第二天,在听到李鸿章病逝的消息后,慈禧神态失常,震悼失次。对于慈禧来说,这大概是生平第一次为臣子的死而举止失态,随从人员无不拥顾错愕,如梁倾栋折,骤失倚恃者。

而在生前弥留之际,李鸿章也写下了生平最后一首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