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一級文物過半

在清代,文人畫佔主流,山水畫盛行水墨寫意,風格上提倡“士氣”,貶“匠氣”。清代的初期有“清四王”:王時敏、王翬、王鑑和王原祁。他們遵從晚明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傾心師古,精研筆墨,追求文人畫意趣,傳承中國山水畫筆墨技法,在清代至民國畫史影響甚巨。

9月10日,“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在故宮文華殿書畫館開幕。此次特展展出文物多達113件套,其中一級文物佔展出文物半數以上。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一級文物過半

故宮博物院策展團隊在此次展品的遴選上,不僅優選了藝術造詣高的繪畫精品,同時又選擇了能夠體現“四王”畫學思想的作品,如王鑑的《四家靈氣圖》、王原祁的《神完氣足圖》等,使觀眾易於理解“四王”的繪畫風格及理論,同時也為繪畫實踐者提供了優秀的臨摹範例。

“四王”的山水畫均以師古為宗,他們於元末名家流派中,精研傳統,重視筆墨並參以己意。“四王”認為五代的董源和北宋的巨然是文人山水畫的正宗。

王時敏(1592-1680年),家世顯赫,是宰相之孫、太史公之子。王時敏受祖蔭出仕,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入清後隱居不仕,以書畫自娛,獎掖後進,被尊為“畫苑領袖”。有《西廬畫跋》、《王奉常書畫題跋》等傳世。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一級文物過半

此次展覽展出王時敏《秋山白雲圖》軸、《仙山樓閣圖》等。《秋山白雲圖》軸是畫家五十八歲修建、隱居西田別墅時所繪,是王時敏多年研求黃氏眾多作品之後脫化而成,為其標準的代表作。畫中可以看到淺絳設色的方式,可以看到他書法上的變化。《仙山樓閣圖》是王時敏應友人陳靜孚之請,為陳母七十壽辰而作。畫面佈局層巒疊壑,叢樹濃郁,苔點細密,皴筆乾溼互現,體現了王氏蒼老而清潤的筆墨特色。

王鑑(1609-1677年),因官廉州(今廣西合浦縣)知府,世稱王廉州,江蘇太倉人,為明末大文學家王世貞曾孫。王鑑與王時敏同為董其昌弟子,均為明末清初“畫中九友”。王鑑精通畫理,摹古尤長,而於董源、巨然尤為深詣,被譽為“後學津樑”。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一級文物過半

此次展覽展出了王鑑的《仿倪瓚溪亭山色圖》軸、《四家靈氣圖》軸、《山水》卷、《仿古山水圖》冊等。其中《仿倪瓚溪亭山色圖》軸仿倪瓚典型的“一河兩岸”式構圖,湖山平遠開闊,皴染兼具倪瓚和巨然的技法,風格疏朗。《四家靈氣圖》軸是王鑑見到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四家真跡之後,融各家筆意所繪,畫中的丘壑形態仍以巨然的面貌為主,勾、皴、點、染參以“元四家”筆墨風格。《山水》卷雖青綠設色卻書卷氣盎然,為其代表作。

王翬(1632-1717),幼喜丹青,十六歲時拜同鄉張珂為師,後入王鑑、王時敏門下,從此悉心觀摹歷代名跡,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又注重外師造化,逐漸形成了華滋清逸的畫風,當時的名公巨卿、文人學士爭相交之。六十歲時以布衣徵召入京,主持繪製《康熙南巡圖》卷,被賜“山水清暉”四字,聲譽益著。從學者甚眾,畫史稱“虞山派”。有《清暉贈言》等傳世。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一級文物過半

王翬的《晚梧秋影圖》以墨筆繪池上高梧疏柳,坡頭二人對語。其右有惲壽平書七絕一首並長題,通過惲氏的長題可知,王翬與惲壽平當時在友人徐乾學家留宿。王翬通過觀察庭院中月光下的梧桐樹影,觸景生情地聯想到了董北苑(源)、巨然、房山(高克恭)、海嶽(米芾)的水墨點染技法,說明王翬既有著深厚的“以古人為師”之基礎,又具備敏銳的“以天地為師”之觀察力,是位善於從生活中體會古人畫理、畫論、畫技精妙之所在的畫家。

王原祁(1642—1715年),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康熙二十二年(1683)為任縣縣令,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入朝為工科給事中,年六十歲改授翰林,充任《佩文齋書畫譜》纂修官,主持《萬壽盛典》,累官至戶部左侍郎,人稱王司農。王原祁常常御前染翰,康熙皇帝賜其“畫圖留與人看”,卒於官,被賜全葬。有《大陸澤圖說》、《雨窗漫筆》、《麓臺題畫稿》、《王司農題畫錄》、《罨畫樓集》等,為婁東畫派領袖。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一級文物過半

《神完氣足圖》是王原祁為弟子金永熙(字明吉)所作。圖中不僅在丘壑佈局、筆墨神韻上力追董巨以來諸大家之精髓,更達到了神完氣足的藝術境界,是王氏著名的代表作。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0月30日。展覽不單獨售票,觀眾持故宮博物院門票入院後可免費參觀。

展覽名稱: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

展覽時間:2018.09.12至2018.10.30

展覽地點:北京故宮文華殿書畫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