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貨!收稅怎麼會降低房價?

蠢貨才會認為房產稅會降房價

呼籲房產稅出臺還不如呼籲智商稅出臺。因為全世界不會有第二個國家的老百姓會吆喝著讓政府多徵收自己稅。認為房產稅的徵收會降低房價的人,理由就是有錢人擁有眾多房產,對其加以重稅,會導致拋售,拋售多了,沒人接盤,房價也就下降了。下降以後呢,這幫呼籲收稅的蠢貨去買房子……這就是蠢貨的基本邏輯。那麼我們看看正常邏輯是什麼樣子的,政府收走的稅究竟誰在承擔?

在交易過程中增加的稅收,是由買賣雙方共同承擔的。至於誰承擔的多,要看誰的需求更加迫切。

不管政府規定稅賦是向哪一方徵收的,都不影響買賣雙方分擔稅負的比例。這是拉姆齊法則(Ramsey Rule)。拉姆齊說:在食鹽的交易中,由於需求者必須吃鹽,需求較缺乏彈性,所以即使政府向供應者徵稅,稅負也必定會轉嫁給需求者;而在青菜的交易中,由於供應者好歹都得把當天的青菜賣掉,供給較缺乏彈性,所以即使政府向需求者徵稅,稅負也必定會轉嫁給供應者。

蠢貨!收稅怎麼會降低房價?

比如政府過去不收水果稅,忽然政府要增收1塊錢的蘋果稅和1塊錢的草莓稅。那麼賣蘋果和賣草莓的兩個賣家將面臨不同的境遇。消費者由於有很多選擇,當蘋果和草莓分別由於加稅要漲價1元的時候,消費者在當天就會選擇其他水果,蘋果和草莓的銷量都會下降。但賣蘋果的賣家不著急,因為蘋果耐儲。而賣草莓的賣家則很著急,因為草莓可能很快就爛掉,這時候他就會降價。很可能降回到原價,而順利賣出草莓。這時候,對草莓稅而言,賣家承擔了稅費。而對蘋果的買賣雙方而言,我們現在很難判斷誰在繳納蘋果稅,很可能,蘋果漲價了5毛錢,最後也順利賣出了,也就是說,買賣雙方各自承擔了一塊錢稅費的一半。

蠢貨!收稅怎麼會降低房價?

任何政府增加的稅收,都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買賣雙方共同支付的——只是較缺乏彈性的一方,支付的比例較大;較富有彈性的一方,支付的比例較小而已。

地產物業可不是易腐品,賣方比購房者有大得多的迴旋餘地。這就是北京2017年二手房價格下降5-15%之後就堅挺不動的原因。價錢不夠高,可以放著不賣;要交重稅,也可以放著先不賣。在現實操作中,誰承擔了二手房交易中的契稅,個稅,負責任的說,目前來看,都是買家。除非刺破樓市泡沫,地產崩盤,沒有了買家,這些稅費才可能由賣不出去房子的賣家承擔。但果真如此,房產稅也就隨之泡湯了。

存量房房產稅全無操作可能

如果對存量房收房產稅,從操作的實踐上,也全無可能。中國的土地分為國家所有的城市土地和集體所有的集體用地。加上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出現的各種房產類型,想要整理,統一,加以徵稅,難度極大,收稅成本可能大於收上來的賦稅。

西三環的旁的西局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區域。這個不大的地方集中著鄉產權的回遷房,也就是村裡自用的小產權房,從沒有繳納過土地出讓金。還有兩個軍隊的大院,是租賃性質還是買賣性質的,不詳,土地應該是劃撥的,沒有土地出讓金。還有過去機關單位福利分房轉商品房的二類經濟適用房,而後補交了少量土地出讓金,變成了商品房。還有三個市場土地拍賣的商品房,地價高達5萬元/平米。最近又賣了一塊限房價,競地價的限價商品房。不遠處還有一所大學,大學宿舍分配給教授的房產,也沒有土地出讓金,教授只有住的權利,沒有產權。

蠢貨!收稅怎麼會降低房價?

請問,集體用地小產權、軍隊大院、經濟適用房、商品房、學校宿舍、限價商品房。這些土地初始價格完全不一樣的房產,如何徵收房產稅。想當年就沒有繳納過土地出讓金的村民,現在會乖乖去交房產稅嗎?那當時花了10幾萬元買商品房的業主,買房的時候沒有房產稅,現在要求他們繳納房產稅,他們會去繳納嗎?居住在軍隊大院裡面的領導,官兵,他們需要繳納房產稅嗎?

土地產權不明晰,加收土地上房產的稅費,難度可想而知。

蠢貨!收稅怎麼會降低房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