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少數民族武裝不斷與政府軍發生衝突有什麼歷史淵源?

手機用戶84426588301


這個問題根子主要在於緬甸政府的民族政策失當,部分存在歷史糾葛因素。上個月的21世紀《彬龍大會》似乎又無果而終,看著內戰還得打下去。

緬甸的國家體制名義上是聯邦制,也就是七省七邦,七個省份是緬族為主的地區,七邦則是少數民族地區。在英屬時代,緬甸的七省行政事務是由英屬印度政府掌管的,對於七邦則基本上是讓當地土司自行管理,英印政府基本上就是從土司那裡收稅和在這些地方駐軍。

二戰爆發後,緬族試圖藉機尋求獨立結果不留神上了日本“大東亞共榮”的賊船,當然昂山將軍當年並非就是要去投奔日本,他本來是打仗緬共旗號想到中國來找別的支援,結果不幸被日本人截住。日本人看他反對英國非常積極就拉攏他,許諾他如果幫著日軍攆走英印殖民軍,未來就可以讓緬甸獨立。昂山半是無奈半是渴望成大事就接受了日本人的條件,於是決定緬共不搞了就幹獨立,緬共其餘人士就此跟他分道揚鑣。日本人在佔領下的海南島弄了一個訓練營對他手下剩下的幾個骨幹進行了軍事訓練。

等著日本通過泰國領土(其實泰國是加入了日本陣營的,只是後來發現形勢不對王室指使下集合反日力量自由泰運動發動政變攆走了親日首相鑾披汶宣佈反正,就這麼泰國沒有被追究,也可謂滑頭)進入緬甸時候,昂山組織的“獨立軍”就跟著日軍一起回到了緬甸。對英軍作戰時候,緬甸獨立軍沒少出力(還有泰國軍),然後就這麼著日本人讓他組織了一個政府,只是那個獨立政府的孔雀旗都是日本大本營監製的,這個“獨立”價值幾何可見一斑了。

緬北的七邦少數民族本來日子過得消停,對於日本人沒啥好感,加上大量的民族都是跟中國的跨境民族,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幫助英軍時候(當時緬甸沒主權,在英國手裡,所以入緬作戰合理合法),他們自然站在遠征軍一邊,另一邊就是日軍+緬軍+泰軍嘍。這麼一打,少數民族的武裝在美國和中國國民政府的支持下就成了氣候。

等著日本不成了,昂山見勢不妙立馬抓著日本沒有真的讓他獨立這個由頭,宣佈重新站隊加入同盟國一邊,於是他也成了抗日力量……

仗打完了,印度鬧獨立鬧得太兇,英國罩不住了只能收拾鋪蓋。那麼英印政府管理的緬甸當然也只能放手讓他獨立了。昂山還算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知道少數民族不好惹,於是首先去跟抗日最出力最能打的克欽族(在中國叫景頗族)談判。他穿著克欽族的衣服親自到了克欽邦的曼德勒,好好談了聯邦條款,這就是後來的《彬龍協議》,規定少數民族七個邦先加入緬甸聯邦,過上十年後覺得不好可以退出。正是因為昂山對於少數民族讓步太多了,結果被大緬族主義者暗殺了……不過昂山的後繼人士認得清當時形勢,還是堅持了《彬龍協議》,甚至把總統都讓給克欽族去當,其他好多政府高官也是克欽族等少數民族。

就是這樣子,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幹的,比如當時勢力很強的克倫族和克耶族組成聯軍一口氣殺到仰光城下。不過克欽族既然當了政府的官就得出力啊,當時的緬甸國防軍(昂山那個獨立軍改旗號了)裡面編入的克欽部隊也很多還很能打,於是就靠著他們仰光政府最後還是穩住了陣腳。

過了十年左右,緬族基本上在軍隊裡佔據優勢壓倒了克欽族的勢力,又想起來搞“緬化”這件事,於是發動政變把克欽族那些總統什麼的統統攆跑了……然後《彬龍協議》也就不提了。

這時候少數民族能答應麼?他們手裡本來就有武裝,緬軍其實始終沒有能力完全控制七邦,就連逃到緬甸的國軍殘部都啃不動呢,對於少數民族武裝一直既顧不上也惹不起。這個內戰就打起來嘍。

即便如此,緬軍始終沒法真的完全控制七邦地區,除了少數民族本身武裝有根基也能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緬甸政府總是想著大緬族主義,強行同化少數民族,先是搞出了“非原住民”說法,不肯給少數民族平等權利不承認他們的緬甸公民身份,發給他們的身份證都分了三六九等,什麼藍色,綠色白色的。有的不能坐飛機,有的不能出遠門……

另外,緬軍的紀律很不咋地,勒索要錢都是小事,其他各種苛刻對待少數民族,根子在哪裡大家想必也該知道。緬甸政府始終想著向少數民族地區移入緬族,改變這個地區民族構成,伴隨緬軍進入的有大量的軍屬,他們跟緬軍軍營總是佔據大片土地形成新的城鎮。這樣子當然會嚴重擠佔少數民族的生存空間。

所以,緬軍即便是今天佔據了各種優勢,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總是免不了被敵視,他們對付這種敵視就是變本加厲的去修理少數民族,更多的人就被推到了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那邊,這個內戰就打不完了……


千里巖


近年來,緬北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軍發生了許多次衝突,使得世界普遍關注緬甸的形勢。到底緬北的民族武裝和政府軍之間是什麼關係?

緬北少數民族武裝眾多,其中克欽獨立軍是緬北武裝力量中最強的民族武裝,也是緬甸最大的少數民族地區武裝力量之一。緬甸的民地武組織與政府軍長期的相持行動造成了緬甸邊境局勢不穩定。

緬北少數民族武裝與政府軍的摩擦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除了一些老生常談的因素以外,我認為還離不開以下兩種因素的影響。

受國際因素的影響,由於緬甸有著重要的戰略位置和豐富的資源,美國一直對緬甸倍加關注。美國在緬甸取得獨立後,大力扶持緬北一些少數民族武裝勢力,並刻意加劇緬甸各民族間的矛盾和隔閡。

由美國戰略服務辦公室(OSS)第101分部組織,訓練並領導的“景頗游擊隊”部隊

美國克欽游擊隊

同時,緬甸還受鄰國泰國的影響,在泰國與緬甸關係發生波動的時期,泰國其實是支持過緬北少數民族武裝活動的。其糾葛也是相當多,一方面泰國主體民族(泰族)與緬甸境內的撣族同源同祖,另一面也有美國的身影在其中,加上日本也曾多次橫插一腳。泰國曾在道義上譴責過緬甸政府軍。

有學者認為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都影響了緬甸民族問題。

另外,受殖民政府遺留問題的影響。緬甸的老東家英國在殖民緬甸時期,曾通過“分而治之”等政策企圖控制整個緬甸。這些政策都大大影響了緬甸民族薄弱的聯繫,為如今的少數民族衝突埋下了禍根。

緬北少數民族與政府軍的衝突產生的原因肯定不止以上兩種,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以上只是我的一點簡單的認識。


緬甸中文網


緬北少數民族武裝包括兩個大的地方武裝邦。1,撣邦。 2,克欽邦

在緬北有十幾個大大小小武裝隊伍,當然是反政府武裝,一直是緬甸政府的最大,心病。

緬甸先後被英國和日本殖民統治,在英國殖民統治的時候,當時英國對緬北少數民族統治是經過間接的統治方式,

就是保證當地有權力和威望的上層人士利益。來控制這片地區。


後來1942年日本侵略了緬甸,取代了當時英國的殖民地位,在這時正式拉響民族矛盾的炸藥包。


因為當時緬甸聯邦,昂山將軍,領導的獨立軍,“就是現在的政府軍”跟隨了日本。想借此利用統一緬甸,但是這邊的緬北少數民族克欽邦,等。選擇繼續跟隨英國。所以當時兩邊發生了武裝衝突,造成了緬北武裝死傷了一千多人,從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繼續了後來時和時打的不斷衝突。

關注我。 歡迎評論 點贊後續更多分享!


牛頭馬面兩鬼


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統治建立國家以來,多股少數民族地方武裝有著不同訴求,如有的民族想獨立建國,有的民族尋求經濟利益,長期與中央政府對抗,戰事頻繁,斷斷續續一直存在著。之後緬甸中央政府的基本政策都是打擊消滅,不斷壓縮其生存空間,引起少數民族強烈反抗。1988年,緬甸中央政府選擇和談解決問題,堅持奉行民族和解政策,大部分武裝走入緬甸中央政府懷抱,按《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對各自武裝進行改編,有的武裝接受改編,有的武裝放棄武裝改編,結果克欽獨立軍中央政府達成武裝開始不歸路的爭奪利益與生存空間。


戰略軍武觀察


緬北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軍衝突不斷(持續六十年)的歷史淵源鮮有外人梳理,總得來說有幾個方面:

1、緬北的民族文化與來自平原地區的緬族完全不同!直到民國為止,緬北一直屬於歸附中華的土司自治。這些土司以自己的方式管理著廣闊的緬北土地,有自己的行政司法乃至獨立的武裝。即便英國殖民緬甸之時,仍繼續執行土司自治的方式,而土司行政與心裡的上國仍是中華。此外,緬北各族,比如說佤族、克欽族、撣族、德昂族都是華夏跨境民族,他們與我國境內的西南少數民族“山同脈,水同源,樹同根,人同種”,所接受的也是華夏文明的絕對影響,比如說普遍說民族語言外的中文,各家主祠裡供和是明朝以來的祖宗,甚至不少祖位上供的是江寧府(今天南京)的祖宗,並且註明他們的職位。直到今天,你到緬北第四特區,第一特區,第二特區走走,仍是聽到的是普通話,用的是人民幣,打的是中國聯通或者移動的電話,學校裡通行的仍是中國境內的通用課本。緬北民族武裝的行政體系也如同中國國內類似。

2、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緬族全面與入侵的日本軍隊合作,與英軍以及後來入境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對抗時,緬北各民族武裝堅定地站在反法西斯陣線這邊,比如說克欽族在美軍的指導下成立了101突擊隊,先後殲滅了近萬名日軍,並且將他們的耳朵割下後晾乾收藏!果敢族也成立了抗日大隊,先後殲滅了包括一名少佐在內的日本官兵,迄今為止在果敢地區仍有抗日紀念塔。相比之下,緬族全面加入日本侵略軍一邊,與反法西斯軍隊展開戰爭,緬甸境內多數地方現在供的主要是紀念日軍陣亡的所謂慰靈塔之類,而中國遠征軍的墓地都被緬族人徹底破壞。

3、緬甸獨立後,昂山素季的父親為了爭取緬北少數民族的支持,以從英國殖民者統治下獨立出來,制定了彬龍協議,並以此為憲法基礎。然而,當緬甸最終從英國手中獨立之後,緬族軍人立即廢除了彬龍協議,剝奪了少數民族的從政和共同治理國家的權力,甚至迄今為止仍不給緬北少數民族以合法的身份,比如說連正式的身份證都很難擁有。所有的這些持續到今天的歷史淵源決定了雙方之間的民族戰爭還得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有任何改變的可能。


邱永崢


說到歷史淵源有很多,緬甸形成大一統國家時間並不長,只有幾百年時間,而緬甸又民族眾多,緬甸有一百多個民族,近幾百年才把這一百多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國家概念。由於幾百年之前屬於分裂狀態,有的民族甚至有自己的國家史,所以短期把這些民族統一到一個國家,很多民族是並不太認同這樣一個國家。

第二個原因就是英國人的介入,近代英國把緬甸列入自己的殖民地,由於英國人屬於外來階層要統治這麼一個龐大的國家比較吃力。英國也看到了緬甸民族眾多,英國作為統治階層當然也不希望看到緬甸各民族鐵板一塊,那樣不利於英國人的統治。所以英國人扶持緬甸其他少數民族以其來制衡緬族的目的。英國人的這一做法,也為後來的緬甸內戰埋下了伏筆。

第三個原因就是革命,緬共時期,緬共一度控制緬北大部分區域,今天的克欽獨立軍,佤邦,果敢,以及第四特區都是從緬共脫離出來的。這些地區還是到了緬共後期的控制區域,在緬共興旺時期控制區域更大。緬共結束後,這些地區紛紛自治,基本上都屬於半獨立狀態,任何一個政府都不想看到國內還有地方割據存在,這些年政府軍不斷和民族武裝作戰,原因也是在這裡。

第四個原因就是毒品,我們對幾個名字應該不陌生,羅星漢、坤沙、國軍殘軍,以及後來的各民族武裝都或多或少的以毒養軍。坤沙曾一度控制幾乎整個撣邦,兵力達到兩萬多人,總有地對空導彈,緬甸政府都不看小覷。由於毒品利潤確實可觀,所以歷代金三角梟雄都以武裝來護衛毒品,再以毒品來發展自身實力,這也是緬甸內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五個原因就是緬甸以緬族為主,緬族大約佔到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剩下的百分之三十都是少數民族,而統治階層全是緬族,緬族長期一族獨大,長期壓制和打壓其他民族。這種民族歧視政策,也給各民族反抗乃至武裝鬥爭埋下伏筆。

當然造成緬甸內戰不斷的原因還不止這些,我想隨著緬甸國家民主化進程的深入,以上問題也許會慢慢的已解決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政府與國內緬族秉持的大緬甸主義&緬北諸等少數民族尋求民族的未來與發展利益而發生衝突。原有的中央與地方彼此的和平友好關係隨著大緬族主義政府上臺而破滅,矛盾驟然增加,由此引發數十年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