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致遠號,如今被發掘 解開沉船真正原因

百年甲午,百年滄桑。多少恥辱掩埋在歲月裡!當年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了!可是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是哪一首戰艦?最近一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為了破解“丹東一號”身份之謎的關鍵。瓷器碎片經過拼接後,復原出來後可以清晰地看到篆書“致遠”二字,確認它就是100多年前清北洋水師的“致遠”艦。考古人員除了在水下對船體周圍抽取泥沙之外,還從泥沙中打撈出大量與沉船有關的文物。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致遠號,如今被髮掘 解開沉船真正原因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是

北洋艦隊致遠艦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致遠號,如今被髮掘 解開沉船真正原因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

“丹東一號”絕大部分深埋於沙下,基本上為正沉狀態。在沉船現場還陸續發現鋼炮(主炮)、子彈、炮彈、10管格林機關炮、37mm單管哈乞開斯炮。

10管格林機關炮由美國人在1862年發明,是世界上第一種正式裝備軍隊的機槍,美國軍隊在1866年將其正式列入制式裝備。傳入中國後,於1881年由金陵機器局開始大規模仿造。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中國陸軍大規模裝備了格林炮,同樣安裝在北洋水師的戰艦上。

正是發現的機關炮,引起有關專家對“丹東一號”沉船身份的猜測,但因為沒有準確證據表明“丹東一號”沉船的身份,圍繞這個話題眾說紛紜。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知名旅日學者薩蘇都參與了鑑定工作。

說法一:10管格林機關炮“致遠”艦獨有。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說,致遠艦最後時刻,由於船身傾斜得厲害,主炮和大炮都不能射擊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機關炮還在向日本艦隊掃射。發現的這門炮很可能就是最後還向日本人開火的那門。

薩蘇說,當時專家根據打撈起的艦舷鋼板尺寸,初步推論,比較接近英國船廠使用的板材。同時,經國家水下考古中心技術鑑定,各項指標都與北洋水師時代艦隻特徵吻合。

薩蘇說,如果要判定這艘沉艦的屬性,大體需要三個方面的資料,第一是摸清這艘沉艦的結構,長寬高是多少,可大致推測是哪一艘艦;第二,出水帶有文字的標識物;第三,出水特定的東西,比如是超勇或者致遠艦上獨有的東西。參與該項考古工作的專家表示,從目前證據看,已基本可確定這艘沉船就是致遠艦。

說法二:燒焦痕跡顯示,或為“超勇”艦。

“超勇”艦是一艘古老的撞擊巡洋艦,1880年4月由英國阿姆斯特郎公司承建,1881年11月入列北洋水師。主要武器就包括11mm10管格林機關炮、37mm單管哈乞開斯炮。該艦到甲午海戰時,已屬超齡老艦,航速遲緩,艦體鋼材單薄幾乎無防衛能力。1894年的中日黃海海戰中,“超勇”艦敵不過日本的4艘主力艦,中彈甚多,特別是一彈擊穿艙內,引發大火,最終被烈火焚沒。水下照片顯示,“丹東一號”打撈上來殘骸中有扭曲的鋼樑、明顯燒焦變黑的木頭,這些都在證明當年海戰的慘烈與悲壯。

到底是鄧世昌所率的“致遠”艦,還是黃建勳所率的“超勇”艦?從之前已發掘的遺骸中,多項證據指向致遠艦。一是沉沒地點,日本甲午戰後記錄的致遠艦沉沒地點,與現考古發掘的地點一致;其次,考古隊員在水下曾發現一塊方形的舷窗,只有致遠艦上有方形的舷窗;最具說服力的是發現的一門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也是致遠艦獨有。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致遠號,如今被髮掘 解開沉船真正原因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致遠號,如今被髮掘 解開沉船真正原因

國家考古人員去年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被確認為清朝北洋艦隊的“致遠”艦。

待解謎團

1、沉船被壓石頭日本意在破壞中國風水?

圍繞這艘沉艦,還發生了一件至今讓專家無法完全解釋的現象。陳悅說,考古隊員發現沉艦上整個甲板鋪滿了一層石頭,且石頭都非常巨大。為何這些大石塊會出現在沉艦的甲板上?

薩蘇說,有可能是日本用石頭壓住艦體,防止沉艦被海流沖走。但陳悅更同意另外一種觀點,即日本以石頭鎮壓中國風水。陳悅說,有專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國的風水文化,把石頭壓在船上就是破壞掉中國的風水,同時還有壓著北洋海軍乃至中國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據稱,日本在甲午戰後吞併朝鮮的過程中,也曾將鋼釺釘入朝鮮的皇宮和山巒,意在切斷朝鮮“龍脈”。

薩蘇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不過陳悅還提出了另一種解釋:即當時有一種打撈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傾倒石方,然後憑藉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來。因此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撈沉艦時用的,但是後來因故打撈計劃取消石方則全部傾倒在船上。

陳悅說,對於這艘甲午沉艦上的石方謎團的解開,還期待更多的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解讀。

2、鍋爐蓋能否解開致遠沉沒之謎?

黃海決戰,致遠艦沉沒後,朝野震驚。光緒帝曾為鄧世昌書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但是,致遠艦究竟是怎樣沉沒的,至今還是一個謎。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魚雷沉沒,即戰中鄧世昌率艦向日艦吉野撞去,但致遠被魚雷打中沉沒。但是“致遠”沉沒時與日艦的距離尚未進入魚雷的有效射程,否則“致遠”艦也極有可能早已向日艦發起了魚雷攻擊。

近年來,有研究分析,致遠的沉沒很有可能是當日因為水線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徑火炮擊穿,鍋爐被擊中,從而發生了大爆炸沉沒。另一種解釋認為“致遠”的沉沒是因為艦內進水過多,海水漫進了鍋爐艙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之前的水下考古中,還發現了一個直徑2米的鍋爐蓋,而且這個蓋子是在離艦體30米的地方發現的。陳悅說,對於致遠的沉沒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過發掘需要通過佐證。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致遠號,如今被髮掘 解開沉船真正原因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致遠號,如今被髮掘 解開沉船真正原因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致遠號,如今被髮掘 解開沉船真正原因

黃海“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調查結果:確認為北洋艦隊致遠艦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致遠號,如今被髮掘 解開沉船真正原因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是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致遠號,如今被髮掘 解開沉船真正原因

清朝北洋海軍校閱場,就是眼前這片海。

從大沽以東分南北,一而旅順、二而威海,形似雙臂懷抱的廣遼水域,記錄著這支當時號稱亞洲第一艦隊曾經的輝煌與榮耀。

據考證,北洋海軍先後舉行兩次大校閱,當時的盛況,如今只能從史料和遺蹟中窺見一斑——

一次在1891年5月底至6月初,各艦分形佈陣,聲勢浩蕩,尤其“定遠”“鎮遠”兩艦,噸位最大、裝甲最厚、火力最猛,環伺周圍無可匹敵。另一次在1894年5月初,21艘艦船龍旗蔽日、桅檣如雲,引得李鴻章詩興大發,揮毫寫下:“萬里天風永靖鯨鯢波浪,三山海日照來龍虎雲雷。”

這副對聯,被鐫刻在北洋海軍提督署大門兩側,怎奈時隔一年便物是人非、山河破碎。

從1888年正式成軍,到1895年走向覆滅,短短7年間,是什麼將盛極一時的北洋海軍,推向歷史的溝底?

讓我們在這片校閱場上尋找答案——

是脫離實戰嗎?“來遠”艦幫帶大副這樣寫道:“我軍無事之秋,多尚虛文,未嘗講求戰事。在防操練,不過故事虛行。故一旦軍興,同無把握。”但日本海軍情報書籍《清國北洋海軍實況一斑》卻說,“從艦上官兵的活動觀察,紀律極為嚴肅,武器保養,艦內配置非常到位……出港動作迅速、運動中陣型保持良好”。

是操練不勤嗎?北洋海軍“各艦逐日小操一次”,每年三季沿海出訓,航跡從海參崴、日本長崎、韓國釜山、菲律賓、馬來西亞,一直延伸到印度洋邊緣。

是陣型有誤嗎?後人詬病北洋海軍以“夾縫雁行陣”接敵,殊不知,在當時這恰恰是最能發揮其裝備性能的陣法。據史料記載,北洋海軍平時訓練,陣法多達118種,常用10種,亦不存在陣型單一、不知應變之說。

是戰鬥精神不強嗎?甲午海戰,雖有方伯謙等少數臨陣脫逃、貪生怕死之輩,但大部分將領如丁汝昌、鄧世昌等無不拼至最後一刻,或戰死沙場、或自殺以身殉國……

甲午戰爭研究學者陳悅告訴記者,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於這些訓練場上的細節,似乎只要稍加註意、略作改善,整個戰爭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然而真是這樣嗎?

其實,在第二次校閱北洋海軍時,李鴻章就曾滿懷憂患地向清廷上書,“即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省經費,歲添鉅艦。中國自十四年北洋海軍開辦以後,迄今未添一船,僅能就現有二十餘艘勤加訓練,竊慮後難為繼。”而事實上,情況較此更糟——當兩個多月後清廷認為中日局勢“將有決裂之勢”命李鴻章預作準備時,北洋海軍當時可用的戰艦僅有8艘,而日本則多達31艘,而且船速、炮速更快。

“悲劇的種子,早被清廷親手埋下。”海軍威海水警區政委董振玉對甲午戰敗自有一番看法:鴉片戰爭國門洞開,清廷被迫“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自強”。但所謂洋務運動,只是在武器裝備和先進技術的“器物”層面打轉轉。在李鴻章等人眼裡,鐵甲艦是一座座守衛要塞的移動炮臺,海軍是陸軍的海岸警備隊……因為他們始終堅信“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於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置辦北洋水師,也不過“保和局、守疆土”而已。

“一支軍隊的轉型,首先是思想的轉型。否則,即使擁有再多的堅船利炮,也最終難逃一敗。”在董振玉看來,清政府對海軍建設始終缺乏統一認識,沒有總體設計,更無清晰的軍事戰略,甲午海戰的結局早在冥冥之中註定,即使不是在甲午,也會發生在乙未、丙申……

歷史的真相往往是殘酷無情的,就像120年前這座校閱場,那麼多以“遠”字命名的北洋戰艦威武列陣,但由於建軍思想上的短視與落後,最終都沒能走得很遠。

看潮起潮落、尋史海鉤沉,由北洋海軍反觀我們的軍隊建設,實現從機械化到信息化的轉型跨越,何嘗不需先完成思想上的登高望遠呢?

然而,我們做得還很不夠。

——早在明代,從西洋歸來的鄭和就提出:“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歷史驚人地相似:清朝之禍起於海上,如今國家安全主要威脅同樣來自海上,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仍沒有制定清晰的海洋發展戰略。

——多年前,我軍提出了“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宏偉目標,但在作戰理論與戰略規劃層面,仍未完全解決信息時代“建什麼軍、怎樣建軍,打什麼仗、怎樣打仗”的問題,導致國防與軍隊建設缺乏先進成型的軍事理論牽引和具體明確的路線圖、時間表,一度被別人牽著走,被問題逼著走,被情況刺激著走……

寫到這裡,一則“致遠”艦正在複製還原的新聞映入眼底。然而令人嘆息的是,這艘當時北洋海軍最新最快的戰艦,仍是清廷陳舊軍事觀念的產物,結果在黃海海戰中激戰5小時彈盡受創,欲撞日艦“吉野”同歸於盡而被中途擊沉,給後人留下了沉重的歷史警示:思想不遠,“致遠”焉能致遠?

百年甲午,百年滄桑。龍旗飄揚的北洋海軍已消逝在歷史深處,在變革大潮中斬浪前行的“中國號”巨輪,需要穿越甲午的歷史硝煙……

甲午海戰中欲撞日吉野艦的是

沒有,正是因為松島,吉野等四艘戰艦的高速,繞過了北洋艦隊,從而形成夾擊之勢,在加上北洋艦隊經驗不足,而日本又是有心算無心,北洋艦隊慘敗。

去年,國家考古人員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丹東一號”,其具體身份引發關注和猜測。最近一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為了破解“丹東一號”身份之謎的關鍵。瓷器碎片經過拼接後,復原出來後可以清晰地看到篆書“致遠”二字,確認它就是100多年前清北洋水師的“致遠”艦。

視頻截圖

瓷盤碎片出水 鐵證鎖定致遠艦

今年8月,國家文物局開始對“丹東一號”進行重點調查和打撈。經過一個多月的水下摸索,水下考古隊已打撈起一百多件文物。讓考古隊員沒有想到的是,一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為了破解“丹東一號”身份之謎的關鍵鐵證。考古隊員們對最新打撈上來的瓷盤碎片進行初步拼接,隨著圓形瓷盤的形狀被大體拼出來,盤子正中間一個並不明顯的圖案字樣出現在眼前。水下考古隊領隊周春水說,拿起來斜著光仔細看才能看見,中間就是“致遠”的繁體字。

周春水錶示,這樣直接寫明“致遠”兩個字的證據在“丹東一號”的考古進展中還是首次,這等於提供了“致遠”艦確切的直接證據。

周春水介紹,“致遠”艦和姊妹艦“靖遠”艦都是由英國公司設計建造,配備的全套餐具也是特別定製。出自“靖遠”艦的一組餐具,盤子中央部位標明船名“靖遠”。以此作為對比,瓷盤碎片經拼接後出現的同為篆書的“致遠”標記,就成為了鎖定“致遠”艦的鐵證。

考古人員除了在水下對船體周圍抽取泥沙之外,還從泥沙中打撈出大量與沉船有關的文物。周春水介紹,相關文物有60餘種100多件,主要分為3大類:船載武器、船體構件和船員生活用品,其中包括10管格林機關炮及子彈、望遠鏡目鏡、毛瑟步槍子彈、引擎室殘片、船上的鐵鏈,道光通寶、嘉慶通寶等錢幣也陸續被提取。

周春水說,今年以來出水的文物都是在抽沙過程中從泥沙中剝離出來的,考古還沒有正式進入文物大規模提取階段。並且為了保存沉船船體結構,考古隊並未對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塊船體甲片進行撈取。

兩件關鍵證據 均在海戰日被發現

據甲午史專家陳悅介紹,此次“致遠”瓷盤的水下發現時間是在9月17日,即121年前甲午海戰黃海海戰的爆發時間。隨後在9月18日打撈出水。

“這是一個非常巧合的時間。”陳悅說,在去年另一個關鍵證據的發現也是在9月17日。

陳悅說,去年出水的一門11毫米的10管格林炮也是一份關鍵證據。

“雖然同樣沉沒在大東溝的超勇、揚威艦也裝備有11毫米口徑的格林機關炮,但是他們裝備的格林炮樣式和致遠艦上的相差太大。”陳悅說,連帶格林炮出水的還有完整的“鐵貓”炮架,這種炮架為安裝桅盤所用,大東溝附近的北洋沉艦隻有致遠有桅盤。

“這門格林炮是安裝在致遠的後桅杆上,”陳悅說,致遠的桅杆上有桅盤,士兵可以站在上面瞭望,也可以進行射擊。

“致遠艦桅杆上格林炮的作用是掃射敵艦的艙面。”陳悅說,格林炮後面有一個搖把,射擊時搖動搖把10個槍管依次射擊,1分鐘可發上百發子彈,“在現在也是一種很可怕的武器”。

陳悅說,根據史料記載,在致遠艦沉沒前的最後時刻,由於船身傾斜得厲害艦上主炮已經不能發炮射擊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機關炮還在不斷向日本艦隊掃射。發現的這門炮很可能就是最後還向日本人開火的那門。

在這次水下考古過程中,打撈出大量與該沉船相關的文物,數量目前已達上百件,這些文物的出水也為對“丹東一號”的進一步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致遠”艦這個名字為國人所銘記源自於其悲壯的一幕,同時也是因為“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危難面前所表現出的臨危不懼、慷慨赴難的精神。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清末海軍傑出愛國將領,“致遠”號巡洋艦管帶,他曾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

1894年,中國黃海海域爆發了中日甲午大海戰,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蒸汽動力戰艦的大規模戰役,其規模之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久,在世界海戰史上均為罕見。9月17日,清北洋艦隊在大東溝附近遭遇日本聯合艦隊,戰鬥由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首先打響。雖然在戰鬥中重創了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號,但是很快北洋艦隊中揚威、超勇二艦中彈,全艦起火。

甲午海戰(資料圖)

隨後,日本艦隊繞至北洋艦隊背後,形成夾擊之勢。混戰中,由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為了掩護受到猛烈攻擊的旗艦“定遠”,突然衝出隊列,衝向敵軍旗艦“吉野”。

就在距離“吉野”還有一公里處,致遠艦突然發生大爆炸。管帶鄧世昌落水,卻拒不接受救援,他的愛犬“太陽”本來已經被救起,看到主人還在海中,又跳下去遊向鄧世昌,最後鄧世昌抱著自己的愛犬一起沉沒於海面。

最終,“致遠”艦在東經123度34分、北緯39度32分的黃海海面上沉沒。全艦二百餘名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餘全部壯烈殉國。這一天是農曆八月十八日、鄧世昌的45歲生日。光緒皇帝親筆手書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 有公足壯海軍威”,並破例賜予鄧世昌“壯節”諡號。

大東溝海戰共持續5個多小時,北洋艦隊 “致遠”、“經遠”、“超勇”、“揚威”艦都沉沒在交戰海域,四艘戰艦的指揮官鄧世昌、林永升、黃建勳、林履中及七百餘官兵為國捐軀。

圍繞這艘沉艦,還發生了一件至今讓專家無法完全解釋的現象。陳悅說,考古隊員發現沉艦上整個甲板鋪滿了一層石頭,且石頭都非常巨大。為何這些大石塊會出現在沉艦的甲板上?

薩蘇說,有可能是日本用石頭壓住艦體,防止沉艦被海流沖走。但陳悅更同意另外一種觀點,即日本以石頭鎮壓中國風水。陳悅說,有專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國的風水文化,把石頭壓在船上就是破壞掉中國的風水,同時還有壓著北洋海軍乃至中國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據稱,日本在甲午戰後吞併朝鮮的過程中,也曾將鋼釺釘入朝鮮的皇宮和山巒,意在切斷朝鮮“龍脈”。

薩蘇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不過陳悅還提出了另一種解釋:即當時有一種打撈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傾倒石方,然後憑藉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來。因此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撈沉艦時用的,但是後來因故打撈計劃取消石方則全部傾倒在船上。

陳悅說,對於這艘甲午沉艦上的石方謎團的解開,還期待更多的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解讀。

鍋爐蓋能否解開致遠沉沒之謎?

黃海決戰,致遠艦沉沒後,朝野震驚。光緒帝曾為鄧世昌書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但是,致遠艦究竟是怎樣沉沒的,至今還是一個謎。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魚雷沉沒,即戰中鄧世昌率艦向日艦吉野撞去,但致遠被魚雷打中沉沒。但是“致遠”沉沒時與日艦的距離尚未進入魚雷的有效射程,否則“致遠”艦也極有可能早已向日艦發起了魚雷攻擊。

近年來,有研究分析,致遠的沉沒很有可能是當日因為水線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徑火炮擊穿,鍋爐被擊中,從而發生了大爆炸沉沒。另一種解釋認為“致遠”的沉沒是因為艦內進水過多,海水漫進了鍋爐艙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之前的水下考古中,還發現了一個直徑2米的鍋爐蓋,而且這個蓋子是在離艦體30米的地方發現的。陳悅說,對於致遠的沉沒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過發掘需要通過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