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AI时代 重新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AI时代 重新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

如今,移动互联网红利日渐趋薄,行业发展逐渐出现瓶颈,各路创业者和投资人纷纷把人工智能看成是革新产业困局、提高行业运营效率和激发创新的关键要素。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239亿元,预计2018年将有望超过380亿元。其影响从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汽车遍布到金融交易、智能财务领域等,带动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领域将扩张至各行各业,必将带来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变革。

本期《中国人工智能之路》李开复接受主持人毕啸南邀请,与主持人针对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如何变革以及我们该如何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学习等问题展开深度探讨。

李开复表示,程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联系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反之,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人工智能对生产效率的大幅改进,对人类劳动的部分替代、对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必然触及社会、经济、政治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毕啸南】:在这之前,我已经专访了很多AI领域的企业家,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都是科学家,或者学者转型,所以您认为这种科技型人才转型成企业家,他们自身或者这一类人群需要突破的壁垒在您看来是什么呢?

【李开复】:其实要转的地方还很多。最大的一点,就是科学家从读博士到写论文做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追求的是一件事情,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事情,差异化越大越好,越新越好,但是不追求其它的。但是当我们做企业也好,做投资也好,做产品也好,追求的一定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求。当你的终极目标有这么巨大的转移的时候,一个科学家能不能非常成功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就看他能不能放下过去追逐的那一个目标,而接纳新的目标。所以如果你用科学家的思维,你很可能想要做一个完美化的,一个科技领先的,一个前人未所做过的,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所谓普及性成功的产品,那在这个过程中,转换这个思维我觉得是最难的。

【毕啸南】:您提到了其实很有趣的事情,其实两个阶段的目标,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李开复】:对,我觉得人总会觉得说是可以合一的,其实是不可以的。因为你做这个车是要做成世界最快的跑车,还是卖得最多的车,就是说你得技术的差异化,还是市场份额,这个是非常不同的企业文化,也是非常不同的个人的思维方式。

【毕啸南】:这里边几乎分了两类人,一类人就是说有人发现我真的是只能做技术类的人才,所以说会找合伙人,团伙性作战;另一类就是说他自己能够实现转型。您认为AI的创业者跟其他的创业者其实更需要一些不一样的特质是什么?

【李开复】:我觉得从计算机技术来说,AI算是比较接近科学的。计算机基本是个工程,那么在这个工程的领域里面,过去做系统的,做操作系统的,做数据库的,做安全的,他们其实还是工程师思维大于科学家思维,所以他们的转型会相对容易一些。AI科学家还真的是需要很懂数学,能够发明新的算法,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碰撞,还有竞争什么的,所以这一批做AI的人,当然还有做计算机理论的那些,一般不会成为企业家,所以不考虑了。就是系统型的人是工程师的,AI相对科学家的,所以我对于AI型科学家转型企业家会抱一个问号。

【毕啸南】:我们国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包括这种原创研发的力量,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呢?有人跟我说现在市场上,世界范围内甚至达到40%、50%的先进论文都是我们华人在撰写的。

【李开复】:我们如果用围棋作为一个例子,人下围棋有九段高手,有像柯洁这样的,还有五六七段,其实他们也都很厉害,但是九段比五段还是高很多,还有一些业余选手。那中国在AI这个领域,其实已经早就脱离业余进入职业水平了。如果说我们看比如说五段以上的AI高手,中国我觉得确实有43%,这个是创新工厂搜过所有的顶尖100个期刊里面的作者,有43%是中国人。它的挑战就是说,做最顶尖的这种探索性前人未做的工作,我觉得还是要美国、加拿大、英国领跑,我们还是要学习,要给足够的耐心。但是如果说应用化也好,或者做很好的论文,甚至在一些竞赛得第一名,我觉得我们的前1万名的,五段以上的高手其实还是很多的,他们都年轻,所以给足够的时间,我觉得在即便是顶尖的前10,前100,我们也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的。

【毕啸南】:所以您认为应该是在下一代的教育过程之中,或者现在看我们节目的观众,他会觉得,我是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加强对孩子这方面的素养培养了。

【李开复】:我觉得这是家长能够马上做的第一件事情。因为已有工作的人转岗是很复杂的事情,他的工作会不会消失,他的公司会不会帮他转岗,还有他会不会消失的时候已经退休了,还有会不会社会足够富足了,因为AI赚了那么多钱,是可以提早退休的,所以其实有很多因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说,哪些才华才能是很难,或者甚至不可能被AI取代的,我们怎么把这些融入我们下一代的教育,这个我觉得会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的,因为每个人都关注下一代成长。什么是不能被AI取代的,AI像我刚才说的,它只能在单一的领域,去根据大数据做客观的判断,更高的能力还没有,未来不排除会有,但现在还没有。基于这句话,AI不能做的是什么, AI不能做创新,AI只是优化,它是不能做跨领域复杂,是没有人性的,是没有感情的。所以哪些工作是人类应该更加强的呢?就是那些创新的工作。创新类的工作我觉得其实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创新类的工作包括了科学、文学、艺术,包括了里面的传媒,包括了做公关,包括了讲故事,包括了剧本,包括了话剧等等,还是比较大的从无到有,想出以前没有过的东西的,这个从0到1这种的工作。创业者,或者是企业领袖,政府官员、领导这些复杂度很高,跨领域很高,而且需要一定的创新,需要一定的突破这一类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类,跨领域也是一类,但是我们可能把它涵概在创意型的工作里面。

《中国人工智能之路》是由财新视频与澜亭资本联合出品的高端纪录访谈节目,是国内第一档聚焦被视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驱动力”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在中国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的主题性专业探讨节目。由知名学者、媒体人毕啸南担任总策划、制片人和主持人。

欢迎加入沙丘学院,一起聆听李开复老师的精彩分享~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AI时代 重新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


招生规模

仅招募40人,每年举办两届

申请条件

1.高净值个人、 上市公司股东/高管

上市公司或富有家族继承人、企业创始人

基金合伙人、社会知名人士

2.需有2位推荐人及推荐信(推荐信仅用于录取参考)

3.学员毕业前,须有能力投资至少一个优质项目

申请流程

1.申请人填写报名表

2.提交推荐信

3.沙丘学院学委会初步筛选

4.沙丘学院学委会面试

5.录取入学

学员权益

1.投资大咖主题分享课程

2.精品项目路演,学员跟投

3.顶尖投资机构、独角兽企业走访,对话合伙人

4.选修游学模块

课程安排

开学时间:2018年3月或4月

课时安排:学制一年,两月一次,每次三天两夜(周五-周日)

上课地点:北京为主,部分活动可能在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举行,具体地点活动开始前通知。

课程咨询

孙老师:13811966275(同微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