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中國至所以有現在這個成就,跟我們國家的一些科學家、革命烈士等是分不開的,他們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學習的英雄。現在我整理了一小部分科學家的簡介,供大家瞭解,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指正。同時也歡迎大家把那些我沒有整理完的科學家、革命烈士的資料簡介添加上去。因為中國的發展無論是這些有名英雄,還是那些無名英雄,無論是我們熟知,還是不熟知的,都需要我們永遠銘記,也希望這些資料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後續也會繼續整理一些為我們國家作出貢獻的偉人簡介,歡迎大家關注 。(相關資料和圖片來自百度百科和其他網絡)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他的著作有《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講義》、《星際航行概論》、《論系統工程》、《關於思維科學》、《論地理科學》、《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創建系統學》、《論宏觀建築與微觀建築》、《錢學森論火箭導彈和航空航天》等。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他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佈規律,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廬山》《中國北部之蜓科》《地質力學概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等。他提出了提出蜓科鑑定方法,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進行研究,創立地質力學。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錢三強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竺可楨

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1909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楨公費留美學習,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佈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採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9月13日,當選為中國發明協會“會士”。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何澤慧

何澤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籍貫山西靈石,江蘇蘇州人。傑出的核物理學家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何澤慧生前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澤慧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一起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上世紀50年代,與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中子物理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開展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的名字也是為紀念推動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發展的已故科學家何澤慧。何澤慧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空間科學學會原常務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長。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王選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江蘇無錫人,出生於上海,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被成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84年晉升為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2002年2月1日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王選主要學術工作是從事計算機邏輯設計、體系結構和高級語言編譯系統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華光和方正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系統的研製,用於書刊、報紙等正式出版物的編排。針對漢字字數多,印刷用漢字字體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帶來的技術困難,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壓縮和高速復原方法,並在華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設計了專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現復原算法,顯著改善系統的性能價格比。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周光召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於湖南長沙,科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42年,周光召進入重慶南開中學。1947年,便以優異的成績轉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5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1980年,周光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4年4月8日,周光召升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2年4月當選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1996年6月在第八次院士大會上當選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1999年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1年6月當選為第六屆中國科協主席。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趙忠堯

趙忠堯(1902.6.27-1998.5.28)浙江諸暨人,物理學家,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1920年(民國九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大學前身),1930年(民國十九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原子核反應研究,1955年6月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堯主要從事核物理研究,特別是硬g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建成中國第一、二臺質子靜電加速器,為在國內建立核物理實驗基地作出了重要貢獻。趙忠堯第一次發現了正電子的存在,他是人類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他觀測到的正、負電子湮滅輻射比後來安德遜看到的正電子徑跡早兩年。他的研究成果為研製正負電子對撞機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地位。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


需國人銘記、崇拜的科學家(整理了極小部分)

屠呦呦

屠呦呦,女,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