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忌寒:區塊鏈金融市場要想有出路,必須擁抱監管

11月2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數字金融資產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此中心為比特大陸向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捐贈設立,旨在開創數字金融資產新興領域的學術研究,整合世界頂尖的業界和學術資源,為數字金融資產領域的健康發展和制度設計搭建全球領先的研究平臺。

吴忌寒:区块链金融市场要想有出路,必须拥抱监管

在成立大會上,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吳忌寒發表了主題為《區塊鏈發展帶來的反思與啟示》的演講。

以下為吳忌寒演講內容精編,由巴比特整理。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區塊鏈發展帶來的反思與啟示》。

2011年,我進入比特幣社區,接觸到區塊鏈技術。2013年,我和詹克團一同創立比特大陸,如今公司也得益於行業快速發展。今年11月1 日,是中本聰發佈比特幣白皮書的十週年,作為參與到這一歷史進程和創業過程的人,我想和大家一起來回顧下比特幣和區塊鏈的發展,並分享我的心得。

過去十年中,區塊鏈領域至少出現了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比特幣的最初設想與挑戰 幣值不穩定未解、先發優勢已喪失

比特幣誕生之初就致力於創造一個點對點、無國界的超主權貨幣,但它的最初設想 卻在實踐中遭遇了挑戰。

按照最初的設想,比特幣但發行總量和發行曲線是固定的,具有貨幣政策的保守性,與此同時,比特幣點對點的交易形式不受主權管控,讓它有可能成為更自由、更開放的貨幣。它成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越來越多人存儲它、使用它,比特幣的價格越來越高。隨著使用人群的擴張,比特幣的貨幣屬性越來越強,比特幣社區像滾雪球一樣壯大,使用場景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那麼,比特幣在實踐中受到了什麼挑戰呢?

一是市值不穩定帶來的支付挑戰

不穩定的幣值使得人們在使用它進行日常支付時,遭遇到很大挑戰。這個世界仍然有很多人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美國只有30%左右的家庭擁有不少於1000美元的資金儲蓄,可用作應急開支。絕大部分人要依賴信用卡、短期借款,如果貨幣的購買力發生大幅度收縮,這樣的生活是無法管理的。美國尚且如此,生活在非洲、南美洲的貧困國家和地區更甚。

人們該如何面對幣值不穩定的貨幣? 面對這個問題,比特幣社區至少提供了兩種答案。

答案一 “當比特幣的市值發展得足夠大, 幣值的波動性就會降低到足夠低。”

第一個答案來自數據統計,從統計上來看,過去幾年隨著比特幣市值的不斷增長,波動性在持續下降。如果把相關性進一步延伸,我們會得到一個簡單結論,那就是:當比特幣的市值發展得足夠大,幣值的波動性就會降低到足夠低。

如果比特幣幣值的波動性降低到和美元、歐元或者其它主流國家貨幣一樣,那麼比特幣用於日常儲存和支付的問題就不會太大。這是第一個答案。

答案二 “比特幣不能被用作支付工具, 而只能作為一種價值儲存工具。”

第二個答案是徹底承認這個現實。比特幣不能被用作支付工具,而只能作為一種價值儲存工具。不過這本身也存在巨大爭議,既然價值是巨大波動的,那怎麼可以把價值儲存在比特幣上呢?

過去幾年,比特幣的價格不斷上漲,翻了很多倍。然而其作為價值儲存工具這個美好概念的背後,實際上是整個比特幣社區陷入了一種為炒作而炒作的狀態。很多人承認比特幣就是用來投機的,是個虛無主義的東西。

這兩種答案也會影響比特幣的技術發展路徑:

如果未來比特幣的市值還在增長,波動性相對穩定,並且被用作支付工具,那麼人們就會積極推動比特幣擴容;

如果比特幣沒有被用作支付工具,甚至投資價值也很低,那比特幣就不需要擴容,這也將引起技術上巨大的變革。

二是先發優勢受到嚴峻挑戰

我們知道,在具有網絡效應的競爭格局中,通常市場老大很難被挑戰。國內BAT這樣的公司以及它們的產品,比如微信,形成的網絡效應非常強大,迄今為止任何挑戰者都沒能替代它們,消費者的習慣很難遷移。

作為數字貨幣的一種,比特幣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經過多年發展的積累效應,它已經走進了用戶和平臺心中,這為它構建了很強的競爭壁壘,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比特幣在數字貨幣的市值佔比在90%-95%以上。

但如今,比特幣市值佔比已經從90%下滑到40%多。如果它真的具有網絡效應,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那就不應該出現眼下這樣的困境。

“比特幣核心開發者的傲慢, 與新興數字貨幣競爭的雙重打擊。”

人們什麼時候聽到過騰訊的支付工具在社交產品佔比中出現大幅下滑?那一定是它面臨危機的時刻。同樣,比特幣在過去幾年的發展中,也切實面臨著非常多挑戰。

一是主要控制比特幣協議的開發團體認定:“比特幣無法再通過簡單擴容實現支付。PayPal、信用卡之類的支付工具足夠好,點對點的電子支付不需要發展。”這種觀點在我看來是巨大的錯誤。

二是這個錯誤給後發的競爭者帶來了巨大機會,比如以太坊2016年底獲得了飛躍式發展。其他主打快速、高容量等技術特點的新興區塊鏈資產也迅速崛起,受到投資者的熱烈歡迎。

在這樣的格局下,我個人受到的啟示是:

“如果數字資產還有下一輪牛市, 那比特幣的市值佔比可能會進一步收縮。”

比特幣作為最古老的、品牌效應最大的數字資產,價值肯定還會再增長。但一些在技術和社區治理上擁有重大創新的新興數字資產,它們會贏得未來大部分的增長。市場不會再歡迎拒絕發展網絡支付,拒絕發展網絡容量的保守技術路線、意識形態式的數字資產。

以太坊在2016年底得到迅速發展,在這之中,我們一方面見識網絡效應保護性的強大,另一方面也會看到如果犯錯,變遷可能會在一夜之間發生。

以太坊的崛起與危機 區塊鏈在金融市場的應用

我們知道計算機程序需要跑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管理員可以更改數據庫字段,對數值進行直接操作。玩過網絡遊戲的都明白,開外掛更改遊戲數值,管理員會很快發現並封號,但獨立程序不會有這種特點。如果你能夠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發現程序中對自己有利的方面並加以利用,環境外的人也無法干涉。

以太坊率先發展了一種古老的思想叫做Smart Contract,智能合約,它在英文中也可以叫做Indepent Program,就是獨立程序。以太坊最早發展出來的形式就是智能合約,類似一個去中心化的股權登記名冊。它取代了國內股票市場中“中證登”的角色,我們不再需要一箇中心化的服務機構,相關的權益都登記在獨立的計算機程序中,這為當時去中心化的眾籌打開了方便之門。

“從比特幣到以太坊, 社區一夜之間遷徙。”

作為產業中的觀察者,我發現雖然是以太坊提供了這樣的集資平臺,但實際大家用於出資的貨幣仍然是比特幣,而不是以太坊。

但是到2016年底,情況發生了改變。人們發現比特幣網絡堵塞得非常嚴重,這時加密貨幣社區幾乎在一夜之間出現了貨幣使用平臺的遷徙,從比特幣遷移到以太坊。如今,以太坊網絡的活躍度是超過比特幣的,整個遷徙過程就是在那時候發生的。

這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比特幣犯了定位錯誤 以自我為中心、拒絕為人民服務”

在今天的國際貿易中,儘管人民幣已經走出去,實現國際化,但在實際支付中,人民幣的使用量很少,什麼原因?它不僅僅是因為美國人有先進的技術,而是因為它構建的網絡效應本身就非常強大,心理上的認知結構就是一種巨大的網絡效應。所以任何一種新興貨幣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抱著充分的耐心,紮紮實實的服務更多的場景和貿易,用的人多了,國際化也就順理成章地完成了。沒人用,強推國際化是不行的。

我覺得比特幣在自身過程中犯了不少錯誤,它的定位就叫人們不要使用它,還把很多使用場景斥責為“垃圾交易”,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拒絕為人民服務的態度。

“在去中心化金融市場中, 以太坊開啟了新的應用場景”

以太坊的誕生打開了新的應用場景,那就是去中心化的金融市場組織過程。首先是中心化的登記結算中心正在被去中心化智能合約所取代,其次是智能合約強大的可編程性,它的潛在用途十分豐富,可以做債券、加強合約、可以通過程序創造穩定幣。

新興的去中心化金融市場方興未艾,剛剛開始。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經歷了去年ICO的泡沫熱潮,參與其中的人都虧了很多錢,我覺得這是必須要反思的。

ICO狂潮後的反思 為什麼一定需要監管?

“區塊鏈自身無法解決金融市場 信息不對稱與委託代理的問題”

ICO本質上是證券發行性質的活動,而證券發行在世界各國都受到嚴格管控。之所以對證券發行進行嚴格管控,是因為它涉及到經濟學中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一個是信息不對稱,另一個是委託代理。

ICO用於融資,肯定涉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少數委託人他們擁有的信息及時性和豐富程度遠勝於外部公募投資人。另外是委託代理的問題,公眾把自己的錢投到ICO項目中,之後這些錢被如何使用?陷入了無人監管的狀態。

這兩個最基本的問題想通過區塊鏈解決,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們頻頻發現,在淘寶上找人代寫ICO項目白皮書、找名人站臺聚攏資金的情況出現。另外,資金的使用也存在很多令人擔憂的地方,最著名的案例是一些硅谷知名的技術大咖出來融資,融資過程中使用來自瑞士的信託,但瑞士受託人直接把錢據為已有,這樣的項目讓投資者損失慘重,都是因為融資過程中缺乏監管而造成的惡果。

有人會說,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不就是為了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開展各種金融活動的嗎?我的回答是:

“凡是沒有監管的金融活動, 往往都是災難的開始。”

在這樣的環境中,對踏踏實實做事的創業者來說,有監管的限制往往能吸取到更多資源。而當資源被越來越多的騙子浪費掉時,社會參與市場投資的熱情就會受到巨大打擊。

因此我們看到,ICO浪潮在今年年初開始破滅,融資額大幅度衰減,各種幣要麼歸零,要麼被交易所下架。

我相信這個痛苦的過程還會繼續,已經下跌90%的幣很可能再跌90%。

“歷史上前所未有, 區塊鏈創造的跨國金融市場”

如果要期待區塊鏈金融市場發展,出路也很簡單,那就是擁抱監管。區塊鏈擁抱監管後,是不是就無法帶來任何改變?我認為不是。

區塊鏈在過去一年中創造的金融市場,有一點是歷史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國際的連通性。各式各樣的數字代幣都在跨國市場上進行交易,甚至同時在全球好幾百個交易所買賣,這在過去是很難看到的。

我們知道,一隻股票或債券如果在多個交易所上市交易,對發行方來說意味著巨大成本。但在區塊鏈上發行的資產,幾乎都可以在全球上百個國家同時交易,這種流動性對於每個國家的消費者來說,他所接觸的金融資產的連接性都是過去所不具備的。我相信,隨著監管的介入,區塊鏈創造的跨國金融市場將越來越成熟,區塊鏈會給這個市場帶來巨大提升。

“為了吸引區塊鏈金融活動 未來各國監管將存在競爭格局,”

雖然直至今日,各國監管機構對區塊鏈金融市場監管權力的競爭依然很曖昧。但我預計,未來監管機構應該會更明顯地呈現出參與市場競爭的態勢,包括各個地區的監管機構都會爭取讓區塊鏈金融交易活動在自己的城市裡發生,他們肯定已經意識到這件事。

例如美國,很多從業者也在與監管機構一起探討,ICO應該使用美國證券法哪些法律進行管理。業內也推出了在區塊鏈做證券發行融資(STO)的監管框架。

“世界經濟格局因此改變, 新型合夥企業或將誕生”

在新興技術手段下開展的傳統金融活動,有可能大幅度改變或進一步強化現在世界的金融格局。

未來的金融活動可能很多在區塊鏈上發生,資產可能更加便捷地在多國的投資人之間、在世界各地進行流轉和交易,清算結算的效率會大幅提升,市場流動性也會得到大幅改善。

未來區塊鏈上也有可能誕生這樣一個平臺,把有識別能力的全球專業投資人聚集起來、參與投資。比如一些數字版權類的資產,版權資產的現金流可以是電子化的,這樣版權資產的創造就會成為一種風險活動,可以進行眾籌,眾籌後,數字版權銷售的現金流可以按股份比例適時分配,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新型的合夥企業將會誕生。

另外一個案例是互助保險,它也是區塊鏈中的一大熱門,因為過去互助保險缺乏有效又低成本的技術手段完成彼此的協作。有了區塊鏈,就可以更好實現。另外過去這種特定類型的、機構間交易的金融資產缺乏中心化的交易所支持,如果之後誕生基於區塊鏈的平臺,資產交易的效率將會大幅提升。

我們在回顧過去發生的ICO悲劇、展望未來技術發展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

“未來區塊鏈市場會和傳統金融監管機構、傳統金融業務進行更多結合,將大幅提升金融效率,一些新興企業和創業者也將有所作為。畢竟這個世界,需求的本質,商業的本質沒有變,只是技術平臺不斷變化而已。而在技術平臺變遷的過程中,我們不要產生一些過於奇異的想象,應該緊緊抓住金融從業者各方面的需求,抓住技術平臺變遷的機會,肯定會大有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