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黔江張泰中的葫蘆情緣

重慶黔江張泰中的葫蘆情緣

“月光下面的鳳尾竹,輕柔美麗像綠色的霧。竹樓裡的好姑娘,為誰敞門又開窗戶……”每天的上午和下午,重慶黔江區文化宮裡總會響起一陣陣悠揚的葫蘆絲音樂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惟妙惟肖的音樂給過往的人們帶來愉悅身心的精神享受。葫蘆絲音樂的指導老師是一位三十多歲的青年人,他叫張泰中,是一位從放牛娃到國慶60週年軍樂手,退伍後回鄉傳承民族文化的傳承人。

放牛娃到部隊 苦練基本功成音樂大咖

1982年3月,張泰中出生在黔江區黃溪鎮的一個土家族農民家庭,從小就喜歡音樂。由於當時家裡的經濟條件並不寬裕,張泰中就砍來水竹自制成笛子,喜歡一邊坐在牛背上,一邊吹竹笛。幾年後,竟能吹出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音樂了。

1999年,高中畢業的張泰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應徵入伍,來到駐滇某野戰部隊,成為一名薩克斯演奏員。薩克斯屬於西洋樂器,他雖聽說過,但從未接觸過。為了儘快掌握演奏技巧,除了正常訓練時認真學習外,張泰中還把晚上休息時間也利用起來,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五線譜入門》和《基礎樂理知識》等書籍。儘管很是刻苦,但剛練習時仍吹得一塌糊塗,不少戰友開玩笑說,“聽別人吹薩克斯是享受,可聽張泰中吹是要命。”為了不影響戰友們的休息,他經常躲在被窩裡吹,一年後,他能熟練地吹奏20多首曲子,還經常參加部隊組織的文藝活動,戰友們都對他刮目相看。

重慶黔江張泰中的葫蘆情緣

張泰中教學生練習葫蘆絲

音樂的表現形式,大致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張泰中對器樂產生的濃厚興趣,源於童年時自制竹笛和當兵後演奏薩克斯的影響。有一天,張泰中請假上街購物,見一樂器店的門口圍了很多人,店員正在用葫蘆絲吹奏《月光下的鳳尾竹》,優美、柔和、圓潤的音色,令他很是著迷。在聽完曲子後,其他的人都離開了,而張泰中留了下來,虛心地拜店員為師,學習音樂知識。很快,他們成了好朋友,只要一有時間,張泰中就會跑到店裡向店員請教音樂方面的知識。為了喜歡的音樂,張泰中把節省下來的錢,買了一支葫蘆絲。

葫蘆絲的構造雖然簡單,但要吹好它並不容易。因此,張泰中在做好薩克斯演奏工作的同時,把業餘時間都用於葫蘆絲基本功的練習上,邊自學,邊向能者請教。為了讓自己的音樂夢得以實現,張泰中利用休息時間多次跑到北京上海等地,拜師我國著名葫蘆絲演奏家、作曲家哏德全和林榮昌等名家,在他們的耐心指點下,張泰中的音樂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有志者事竟成,張泰中硬是憑著刻苦自學的一股韌勁,使他在自己所摯愛的音樂道路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通過考核,他的葫蘆絲演奏水平,已達到國家10級的最高標準。被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聘為理事的同時,還擔任了葫蘆絲比賽評委、管絃樂協會理事等職務。

成為國慶軍樂手 免費辦葫蘆絲培訓班

2008年11月,解放軍軍樂團在張泰中所在的部隊挑選軍樂手,張泰中從眾多軍樂手中脫穎而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1299名戰士一起參加六十年國慶閱兵盛典。“天安門前一刻鐘,訓練場上半年功。”張泰中說,聯合軍樂團1300名軍樂手是國慶閱兵中最早上場、最晚下場的一支閱兵部隊,所有部隊都要聽從他們的音樂節拍行進,因此他們的訓練格外辛苦、格外勞累,訓練內容除了對閱兵當天要演奏的43首歌曲進行背奏外,還包括每天10小時以上的站立演奏體能訓練。“這需要平時的刻苦和超強毅力去支撐,否則在閱兵當天是不能順利完成演奏任務的。”張泰中回憶說,在43首樂曲中,除了軍樂手們經常演奏的19首閱兵樂曲外,另外24首群眾遊行曲他們並不熟練,他們經常晚上背譜,白天練吹奏。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著出色的表現,張泰中被評為閱兵軍樂手首個業務標兵。閱兵結束後,他再次得到聯合軍樂團的嘉獎並接受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採訪。

重慶黔江張泰中的葫蘆情緣

張泰中和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在一起

張泰中利用業餘時間在部隊經營了一個“天籟之音”葫蘆絲免費培訓班,學員大部分是部隊裡的戰友、軍屬。在培訓的近400人中,有近100人擁有葫蘆絲高級水平證書,300多人達到中級水準。而在這些學員裡,最讓他引以為豪的是一位遠在浙江工作的黔江籍女孩張勝榮。張勝榮很喜歡葫蘆絲,但由於工作的原因,一直沒有得到名師指點。有次她在網上得知張泰中免費辦葫蘆絲培訓班時很是興奮。但由於浙江到湖南距離實在太遠,張勝榮將苦惱說給張泰中後,張泰中靈機一動,就通過電話教遠在千里之外的張勝榮學習葫蘆絲。很快,張勝榮的葫蘆絲技藝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了全面掌握葫蘆絲技藝,張勝榮還從浙江來到張泰中所在的部隊拜他為師學習葫蘆絲。對於酷愛葫蘆絲的張勝榮,張泰中很是關照,免費傾囊相授全部技藝。張勝榮回到浙江後辭去工作創辦了葫蘆絲培訓班。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張泰中的指導,如今的張勝榮不但擁有了自己的藝術培訓學校,還過上了令人羨慕的日子。“如果沒有張泰中老師的指導和鼓勵,就沒有我的今天。”張勝榮說。

退伍返鄉創業 傳承發揚民族文化

2011年,張泰中從部隊退役回到黔江,他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了自主創業。為了讓葫蘆絲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張泰中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重慶泰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張泰中說,為了招收學員,他和妻子煞費苦心,從第一個學生到現在的近兩萬人的學員規模,這中間的辛酸苦辣不是文字可以形容的。在當地政府的幫助和自身努力下,張泰中的培訓學校在黔江文化宮紮下根來。

殘疾女孩安思琦也是張泰中的學員之一。安思琦是黔江本地一所小學的學生,由於不能行走,只能坐在輪椅上。有次她和媽媽到文化宮廣場上曬太陽,美妙的葫蘆絲音樂讓安思琦陶醉了。“我也想學葫蘆絲。”安思琦告訴媽媽。但由於家境貧寒,沒有錢交學費,安思琦只好將學葫蘆絲的念頭藏在心裡。不久,當地媒體報道了安思琦的故事,張泰中得知後,來到安思琦家,帶來慰問金的同時還給她帶來了夢寐以求的葫蘆絲。“思琦很聰明,從指法到簡譜的練習,只教了兩遍就會了。”張泰中說,從那以後,他每天都要去給思琦上課。通過學習葫蘆絲,思琦找到了自信,學習成績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重慶黔江張泰中的葫蘆情緣

張泰中和他的學員們一起練習葫蘆絲

為了讓葫蘆絲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張泰中決定葫蘆絲培訓走進學校,教孩子們學習葫蘆絲。於是,他找到黔江民族職業教育中心的領導,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張泰中的想法得到了學校領導的認可,沒多久,民族職教中心幼教專業的葫蘆絲選修課開始了。當悠揚的葫蘆絲音樂飄蕩在校園裡時,整個校園沸騰了。很快,民族職教中心將葫蘆絲作為一門課程進入課堂,並全幼推廣。

讓葫蘆絲文化走進課堂,必須加強“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張泰中的傳授經驗,師生們的葫蘆絲技藝變得更加精湛、更富有民族特色。如今,黔江的幾所學校都開設了葫蘆絲課,會吹葫蘆絲的學生超萬人,葫蘆絲表演已成為黔江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學生在參與市、區級各類競賽中多批多人獲得獎勵,有幾千名學生在葫蘆絲考級中達到中、高級水平。張泰中的葫蘆絲培訓不但走進了黔江城區的學校,還走進了老年大學以及偏遠農村,受益者近兩萬人。

“傳承民族文化是我們青年人的責任,張泰中就是我區的典型代表,為了民族文化繁榮在默默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黔江區團委相關負責人說。

文圖 記者蔡昌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