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委會成立難癥結

業委會成立難癥結

作者楊子非,系新華社記者,媒體評論員,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小區管理混亂想換物業管理企業?沒有業委會不行!樓頂漏水想動用住房維修基金?沒有業委會不行!車沒地方停想在小區裡開闢更多車位?沒有業委會不行!

生活在現代都市社區裡,小區事務管理、居民權益維護離開業委會可謂舉步維艱。然而,中國大多數小區至今沒有成立業委會,30多萬個小區猶如一輛輛裝備不全的公交車,日夜狂奔在中國城鎮化這條高速公路上。

業委會成立難癥結

業委會成立之路的“五座大山”

作為社區自治組織的業委會,是社會組織生活的一個必須品,卻在人們的生活里長久缺失。除了居民的意識薄弱,最直接的原因是建立的程序繁瑣,即便居民代表有熱情,時間精力上也耗不起。

簡單來說,業委會成立有五大難——發起難,開會難,博弈難,備案難,運作難。

發起難,主要難在無人牽頭。成立業委會需要有熱心公益的積極分子,但這類人在各個小區十分稀缺,更多人即使有時間也不願挑這個頭。既有傳統價值觀的因素,也有現實環境的考慮。

開會難,是業委會難以建立的主要難點之一。成千甚至上萬人的小區,需要過半數業主參與召開業主大會才能選出業主委員會。沒有充分的動員,候選代表沒有深厚的人望,想要召集到過半業主參與投票簡直難比登天。即便在業委會成立後,許多程序也卡在蒐集過半業主同意這個“老大難”問題。

博弈難,主要難在突破開發商和物業公司的“封鎖”“分化”。在召集業主大會、選舉、備案等程序中,開發商和物業公司都可能消極應對,甚至人為設置門檻阻礙業委會的成立。

備案難,難在小區所在街道對業委會選舉程序的認可。業委會成立不需要審批,但需向街道或有關部門備案。如果街道等部門對業委會的設立程序不認可,就無法備案,也就不能成為有法律效率的代表機構。

運作難,業委會的日常運作,需要有固定的辦公場所,需要與開發商、業主委員會、社區街道等多方面協調,需要緊密團結業主獲取代表性認可。各方面運作起來都不是易事。

業委會成立難癥結

“五大難”癥結在議事環境的缺失

梳理完具體操作中的這“五座大山”,不難發現:業委會成立難,其實症結在議事環境的缺失。

小區裡的大事小情要解決,誰拿主意,怎麼辦才公道、才能符合小區業主的利益?這就需要通過公議來解決。為什麼公議越來越重要,那是因為住房制度發生了變化。在住房市場化以前,單位辦社會時代,小區只是單位的延伸,小區裡的事是單位職工的事,往往單位就可以說了算。但住房市場化後,小區名義上是業主的,但從建設方、管理方、使用方相互分離,小區裡涉及商品關係連接起來的多方,要決議、要辦事就沒那麼容易了。這就需要搭建議事平臺、樹立議事規則、設定議辦程序。

在商品房小區裡,沒有了單位的推動,只靠鬆散的、沒有組織的業主,像業委會這樣的議事機構建立就變得十分艱難,就很容易碰到我們前文所說的“五座大山”,更不要說建立議事平臺、議事規則、議辦程序這類後續的事情。

在多方博弈的環境裡,毫無組織的群體要維護自身的利益,必須學會團結參與議事、充分利用議事程序。然而,現在小區裡業主們缺少的正是參與議事的熱情、進行議事的智慧、落實決議的能力。為什麼小區裡問題多多,但業主群情激奮之後問題解決得並不好?中間其實是強烈的利益訴求與薄弱的意識能力的差距。人們一直缺少議事訓練,議事能力不足當然不可避免。

解決業委會建立難,關鍵是業主要行動

看到議事環境缺失這個核心癥結,要解決業委會的建立難,就不應漫撒胡椒麵一般求告於社區街道、物業公司、開發企業的端正態度,也不應泛泛而談地呼籲依靠退休老年人發揮餘熱或提高業主的維權意識。而是應該呼籲業主們自己行動起來,從組織或參與社區興趣小組開始,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加深相互瞭解信任,從興趣小組的議事中錘鍊議事能力、培養意見領袖,再將這些經驗和人力移植到業委會的建設中,才能為業委會打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前來看,舍此別無切實有效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