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歷史悠久的宜昌市,是古代巴文化的搖籃、楚文化的發祥地(巴楚文化之鄉)。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這裡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的使者——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這片神奇的土地,記錄了無數古往今來的歷史名人。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古城周圍山川形勝天下稱奇,歷朝歷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學家、詩人、學者先後來過宜昌。他們無不陶醉於此,留連於斯。自唐宋以來,這裡因地理位置偏遠,又成為朝廷作安置處罰官史的地方,遭貶而來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貶謫的文人學士。他們各自的經歷和苦吟而出的無數詩文,又給這裡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貶官文化史"。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 唐代,大詩人李白成長於四川,雖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還是三次歷三峽之險,而且縱情吟唱三峽之美。"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句。公元725年,李白離蜀出峽,曾在夷陵(宜昌古稱)小住。住了多久?《郢門(即荊門)秋懷》一詩說:"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已作了回答。他的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可說是歷史上最先對江水出峽、險夷交替景象的生動描繪。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 宋嘉祐年間,著名文學家蘇洵與兒子蘇軾蘇轍,從故鄉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受任。途經三峽,對峽中風物多有吟誦。到夷陵(宜昌古稱)後,"三蘇"同遊了三遊洞,在洞中各賦詩一首寫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稱作"後三遊"。蘇軾過三峽,還留存《入峽》、《出峽》、《至喜堂》、《黃陵廟》、《峽州甘泉》等詩篇。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 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中年曾至川陝一帶,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軍旅生活。在這裡,他寫下了大氣磅礴的《初發夷陵》,又在他的《入蜀記》中,對夷陵古城名勝作了生動的描繪。孝宗乾道六(1170)入蜀時道經三峽,寫了不少詩文。在三遊洞遊覽時,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覺得很甜美,便寫了一首七律詩記述這件事,在詩中讚道:"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於是便留下了"陸游泉"這個名勝。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明清時代,宜昌古城內讀書之風甚濃,隨著社會穩定,加之讀書人中湧現出劉一儒、王篆、趙勉、顧嘉衡、王世恩等一批學業有成的人物。城內相繼興建起爾雅書院、墨池書屋等院舍,使古宜昌城成為鄂西學子們嚮往的地方。宜昌城內現殘存欲傾的青灰色磚木結構建築物,大多是這一時期所建。這些古宜昌人的宅院,雖然大多隻剩斷壁殘牆,但當年的飛簷翹角,仍古樸典雅依稀可辯。時人把每棟這樣的宅院門庭稱之為"朝門"。一座朝門宅院內有五、六道門坎,各家門樑柱上的雕畫十分講究,門口兩旁多立有石凳、石鼓。街巷地面鋪著整齊的青石板,使整個街巷顯得十分幽深、恬靜。從而形成古宜昌宅院建築特色。

宜昌——巴楚文化的搖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