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的不一定是好片,但中國的好片大多被禁。很多人所以煞費苦心的去找禁片看,其中原因無非有這三個:一、觀眾的叛逆心理,因為你禁,所以我看;二、好奇心驅使,你愈是捂住不放,我愈是要一揭窺之;三、想聽些真話,欣賞好電影。除了年幼、觀影意識淺薄的少年兒童和思維呆滯的老人,以上三點原因幾乎包含了所有人群的心理趨向。
《活著》發自肺腑的來講真的是一部好片,在餘華的原著是慘劇,而在電影中是悲劇。書中最後死得只剩下一人,電影沒有那麼殘忍,尚留一絲餘溫。至於哪個更好一些,觀眾言辭不一,但小編個人以為,張藝謀把電影改得些許過了。在對這部電影的背景有所瞭解後,我們知道,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即使不是真正的勇士,只是個尋常老百姓,也不得不直麵人生的慘淡,敢於直視鮮血的淋漓。《活著》是把主人公富貴放在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張藝謀沉著的置身事外,在電影中運用詼諧反諷等手法,真實的展現了那個動盪時期的小人物是如何在歷史的夾縫中苟延殘喘。電影中沒有悲憤之氣,只以搭配暗色系的畫面,表現了小人物在經歷社會動盪和浩劫中遭遇的種種磨難,赤裸裸的人性在其中被鍛造和拉伸。出身地主家的主人公富貴從青年時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到老年時飽經滄桑的佝僂身影,他用自己的活著見證了無數人的死去,他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說他幸運,但是他活著比誰都痛苦,說他不幸,他卻依舊堅強地活著。
一個人生命的本質就是活著,任何意義都是建立在活著這個基礎之下。活著是起點,就像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前提是必須存在一個點,而我們的生命延續同樣也是需要一個點,那就是活著。從古至今,動亂、災害、戰爭、和意外似乎都在跟“活著”過不去。獨立的個體生命太過渺小,根本無法對抗歷史的潮流,但只要活著,生命就能延續;哪怕歷史的潮流再兇猛,只要活著,個體的生命也就有了意義。在那個社會像富貴那樣堅強的面對生活種種刁難,依舊活下來的人有很多,而富貴只是其中的一個。所有活著並面對痛苦的人都有著和富貴一樣的韌性,只不過富貴這個人物形象顯得更為典型,帶有傳奇色彩而已!看完這部電影后,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那就是:“人們拿什麼來支撐活著,活著的理由是什麼”。在富貴看來,應該是愛,在我們看來,也是愛,恰恰也只能是愛。電影最後富貴所愛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但他們之間的愛已經變成回憶,成為支撐的信念,富貴心中的悲痛轉為力量。在富貴的心裡,愛比死更冷。
著名文學家泰戈爾說:“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影片中富貴曾經與家人的愛都已經充實進了他的生命裡,融進他的骨子裡,歲月的滄桑足以使他可以包容一切。失去親人的富貴孤獨痛苦,但是選擇不服輸地活著,活著不僅是為自己,也是為了那些逝去的親人。任何人物和思想都不能抽離他所在的那個年代而獨立存活,我們所能做的不應該是憐憫,而應是真誠地反思。小編個人認為葛優在此片中表演最佳,把富貴演繹的收放自如。拍攝《活著》時,張藝謀也許已經把結局看得很透徹,所以他也做了一回富貴,忍痛割愛、揮刀自宮,改了原著結局,他想先忍了再說,主要先得讓上面批准點頭。張藝謀在改編並拍攝完的《活著》送審後,他也跟影片中的富貴一樣,不停地追問領導上給定的“成分”,他以為只要跟富貴一樣堅持下去就會百忍成金,就會在現實裡有一個溫暖治癒的結局。可惜,張藝謀為了力求公映而大做改動的《活著》,還是在國內被禁映了。 有人會問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活著?是心跳依舊還是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活著》這部影片中,徐富貴雖經歷一生的艱難困苦,但他仍保持著對生命的真誠,在平淡中度過餘生。無論生活怎樣,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那麼就在困境中前進,在平淡中活著吧!
閱讀更多 抹不去她的悲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