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的另一邊》:大師遺作遲了40年

《风的另一边》:大师遗作迟了40年

8月31日,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的遺作《風的另一邊》作為非競賽展映單元作品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次公開放映,這部遲到了40多年的電影終於與觀眾見面。威爾斯堪稱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1941年,年僅26歲的威爾斯自導自演了驚世駭俗的《公民凱恩》,該片在多個影史榜單中都排名首位。然而,由於威爾斯的性格原因,經常因為電影的成本、剪輯等問題與電影公司發生矛盾,致使有些電影無法拍完,留下很多擱置作品。《風的另一邊》就屬於威爾斯未完成的作品之一。

這部拍攝於1970-1976年的作品,帶有導演的半自傳性質,講述一個定居歐洲的年邁導演重返好萊塢拍片,卻遭遇了各種問題。因為資本和版權問題,該片最終沒有拍攝完成,只留下一個40分鐘的短片和一些素材。2017年,Netflix買下該片版權之後,對該片進行重新修復、剪輯。不久前,Netflix公佈了影片的首款預告,從預告片可以看出,威爾斯對於電影形式上的一些探索,採用了對當時而言非常新奇的“偽紀錄片”形式,混合了黑白和彩色鏡頭,融合了8毫米、16毫米、35毫米以及錄像帶等不同規格的電影膠片,具有濃濃的70年代藝術電影質感。據悉,該片將於今年11月2日在Netflix平臺與觀眾見面。

1961年

故事源於海明威

1937年,22歲的威爾斯與38歲的海明威相遇,一番口角爭執之後開始了一段時好時壞的友誼。1961年海明威去世,威爾斯受到觸動,想拍一部關於“海明威式”電影,一個偉人的日常生活及如何面對死亡。電影講述一位久居歐洲的老導演重回好萊塢拍片遭遇重重阻力的故事。主人公傑克的名字取自海明威小說《太陽照常升起》中男主角的名字。

1970-1976年

花了六年來拍攝

1970年,威爾斯開始著手《風的另一邊》的拍攝工作。劇本由威爾斯和當時的女友奧雅·柯達共同撰寫,後者同時也參演了這部電影。曾執導過《馬耳他之鷹》的著名導演、演員約翰·休斯頓在片中飾演年邁的導演,他在片中執導的電影也叫《風的另一邊》,是“戲中戲”的結構。威爾斯的晚年好友彼得·博格達諾維奇也有出演。

整部影片的拍攝時間從1970年持續到1976年,影片成本出了問題,由於美國政府認定威爾斯的公司並不具備拍攝資格,所以不得不支付高額的稅費。而影片的其中一個投資人是伊朗國王的妹夫,他經常因為電影的超支問題與威爾斯吵得不可開交,一氣之下扣下了部分膠片。1975年,威爾斯把剩餘的剪輯版本偷運了出來。同年,美國電影學會(AFI)授予威爾斯終身成就獎,在典禮上威爾斯還放映了兩段《風的另一邊》的片段。

1985年

奧遜·威爾斯去世

1985年,威爾斯去世,在威爾斯生命的最後15年,他幾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風的另一邊》上。但是由於資金等問題,以及威爾斯的“獨斷專行”,經常與投資方引發矛盾,致使影片最終沒有完成,只留下40多分鐘的一個短片,大量的筆記和原始素材,以及複雜的版權糾紛。威爾斯生前曾請求過該片主演彼得·博格達諾維奇:“一定要確保影片能夠順利完成。”

2012年

新公司Red Road接手

自從威爾斯去世之後,幾十年來,很多人都試圖將這位電影大師的遺作搬上銀幕,但都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無法與電影的版權持有者達成共識。2012年,一家位於洛杉磯的製作公司Red Road Entertainment接手了這個項目,他們認為,《風的另一邊》作為威爾斯生前最後一部電影,是電影考古學的重要部分,如果不能讓它重見天日,便永遠無法完整地理解威爾斯的電影生涯和藝術遺產。於是,該公司花了五年時間,與擁有此片部分版權的多方人員進行協商,其中包括威爾斯當時的女友,該片主演奧雅·柯達、威爾斯的女兒碧翠絲·威爾斯以及一家伊朗和法國製作公司L'Astrophore,最終取得了這部影片的版權。

2014年

眾籌200萬未達成

2015年是威爾斯誕辰100週年,《風的另一邊》的版權擁有公司Red Road Entertainment想在當年戛納電影節上放映此片,以慶祝這位電影天才的百年誕辰。於是,在2014年5月,主演彼得·博格達諾維奇和其他幾位製片人在眾籌平臺Indiegogo上發起了眾籌活動:“完成奧遜·威爾斯的最後一部電影”,目標是籌集到200萬美元,以完成該片的剪輯、配樂、修復等工作。該活動最終募集到的40萬美元,還是無法支撐起該片呈現在大銀幕上。

2017年

2017年,財大氣粗的Netflix宣佈已經買下《風的另一邊》的版權和發行權,將以雄厚資金注入該片完成電影的修復剪輯等後期製作。一直以來,該片的1000多卷膠片都存放在巴黎的一處地下室裡,此次,Netflix獲得了這批膠片,由製作人法蘭克·馬歇爾帶領的團隊對這些素材進行修復、補全工作,而該片主演彼得·博格達諾維奇在後期製作工作中擔任顧問工作。

之前導演威爾斯都會跟片方爭奪電影的最終剪輯權,現在,威爾斯雖然已經不在,但是當年威爾斯在拍攝時,留下了很多備註及字條,剪輯團隊會根據威爾斯留下的信息儘量還原出導演的意圖。

2018年

法國作曲家完成配樂

2018年,法國作曲家米切爾·萊格蘭德擔任電影《風的另一邊》的配樂工作。這不是他第一次為威爾斯的電影配樂,早在1973年,他就曾為奧遜·威爾斯的紀錄片《贗品》擔任過配樂師。

【同道中人】逝去的大師,遺憾的藝術

對於投資者來說,拍電影算是一項高風險項目,很多電影作品由於資金、時間、演員檔期等各種因素被擱置,成為爛尾項目。特別是再遇到一些慢工出細活的導演,對於細節要求比較高,更增加了電影的拍攝難度。電影史上有無數電影大師的未竟之作,他們生前花費了很大心思,也沒有將作品呈現在大銀幕上,最終抱憾離世。像楊德昌的《追風》、胡金銓的《華工血淚史》、賽爾喬·萊昂內的《列寧格勒:900天》、庫布里克的《拿破崙》等。

楊德昌 《追風》

楊德昌拍片數量很少,在二十幾年的創作生涯中,只拍了7部長片。他很小的時候就迷戀漫畫,自從2000年憑藉《一一》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之後,就萌生了拍攝動畫電影的心願。但也是在那一年,他患上了癌症。

動畫電影《追風》是一部武俠動畫,背景設置在一千年前的開封,故事講述北宋少年常麾暗戀樂師秋虹,兩人遭遇地痞,幸被兩神秘高手相救。常麾哥哥發現常麾是武學奇才,於是讓其去打擂臺。故事中主人公常麾的人物原型是功夫巨星成龍。2003年,楊德昌和團隊花費10個月製作了《追風》十多分鐘的內容,畫風是以傳統工筆水墨結合歐洲傳統繪畫的光影變化。楊德昌製作的時候,曾經和工作人員天天掃描《清明上河圖》,“從中研究如何利用動畫將國畫的味道做出來。”當時他一度雄心勃勃,有一系列的計劃,包括後續產品開發。但是,當時的投資公司一再控制時間成本,計劃制定得也十分周密。他們希望能夠在三年內獲利。最終,《追風》在2005年被叫停。2007年6月29日楊德昌因癌症病逝於洛杉磯。前兩年,光線影業及其旗下的彩條屋接手了這個項目,準備重啟,不過目前還沒有任何消息。

庫布里克 《拿破崙》

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獲得了很大成功,讓庫布里克第二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也讓庫布里克終於有資格醞釀令他魂牽夢縈的《拿破崙》。此後兩年,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這部電影裡。

他閱讀了所有能找到的關於拿破崙的書和文獻,數量超過500本,這些書和資料今天依然保存在庫布里克家中的一個大房間裡,規模與一座小型圖書館無異。他還觀看了幾乎所有涉及拿破崙的電影,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法國導演阿貝爾·岡斯1927年拍攝的史詩級默片《拿破崙》,以及前蘇聯導演邦達爾丘克於1966年拍攝的《戰爭與和平》,但庫布里克對這兩部電影都不滿意。他希望電影中的一切都無限趨近於史實,他讓助理們前往世界各地取景,任何拿破崙去過的地方都要去。最終,團隊一共拍攝了15000張取景照片,蒐集了17000張拿破崙的肖像畫。1969年,庫布里克根據蒐集到的海量資料完成了劇本創作,甚至是部分分鏡頭的繪製。他已經為《拿破崙》做好了幾乎所有準備。

然而,龐大的預算還是令電影投資公司退縮了,因為庫布里克曾號稱要用超過30000人組成的大軍拍攝戰爭場面。並且,1970年同樣是大投入的同類電影《滑鐵盧戰役》票房表現慘淡,使得電影公司失去了信心,於是影片就這樣不了了之。

胡金銓 《華工血淚史》

早在1975年,胡金銓就有了《華工血淚史》的拍攝意圖,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19世紀70年代,華工們在異國他鄉艱苦奮鬥的故事。1982年,胡金銓輾轉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美國之間,為其構思已久的《華工血淚史》集資,擬在美國拍攝。1983年他應聘擔任《華工血淚史》導演,預定八月下旬赴美工作。這份合約書由美國山福、皮爾斯伯瑞財團發出,邀請胡金銓執導《華工血淚史》。1996年年底,《華工血淚史》獲得英國Goldcrest公司投資一半製作費,另外張家振、吳宇森的美國公司則參與制作並找到另一半的製作費,準備數月內開鏡,周潤發擔任主角。資金基本到位,65歲的胡金銓為了確保拍攝時身體處於最好狀態,決意做血管整形手術,結果卻不幸去世。2000年,吳宇森示意將繼續完成胡金銓的遺願,拍攝此片,但直到2008年他完成了《赤壁》,卻依舊沒有啟動《華工血淚史》。

賽爾喬·萊昂內 《列寧格勒:900天》

這是萊昂內沒能搬上銀幕的幾部作品之一,早在1982年剛拍完《美國往事》時,萊昂內便已經被這個故事所吸引。故事根據哈里斯·索爾茲伯裡的紀實文學《900天:列寧格勒保衛戰》改編,內容講述的是二戰東部戰線上有史以來最殘酷的鬥爭,萊昂內的影片可能會透過美國攝影師的視角來敘述,主人公大概會是羅伯特·德尼羅。戰爭開始時他被困在城中,偷偷愛上了一個俄羅斯女人,他們一起為了在戰爭中生存而戰,然而他卻在解放當日被殺。

然而劇本似乎始終未完成,萊昂內已經勾勒出故事大綱並選擇了第一個鏡頭——它會是場面宏大、徹頭徹尾的萊昂內式經典風格,從俄羅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演奏的“列寧格勒交響曲”開始長久而不間斷的樂段,追蹤著城市中一輛塞滿了全副武裝的俄羅斯人的電車軌跡,跨越防線,駛向入侵的德國裝甲師。直到1989年,萊昂內籌資到位,據傳資金多達1億美元,他預定與一家蘇聯公司合作拍攝此片,但就在他打算正式簽約執導影片的兩天前,年僅60歲的萊昂內因心臟病發作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