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的進化:從技術到藝術,從娛樂到功能

近年,大眾針對遊戲利弊的討論一直未有停歇,一邊是遊戲帶來的高商業價值回報以及娛樂大眾的消遣功能使這個行業日趨龐大,一邊是未成熟又被大量利益驅使的市場出現了一些只為斂財而研發的畸形產物。但遊戲短短的發展歷史,也讓我們很難從全球找到更好的市場範例。

而今年出現的一些新遊卻有了一些不太一樣的味道,如steam上線的獨立遊戲《中國式家長》引發了一波對於遊戲社會意義的嚴肅思考,又如在10月22日,故宮×騰訊三年合作成果暨Next Idea音樂創新大賽分享會上,《故宮:小小工匠》(暫定名)的發佈,這款被定義為功能遊戲的產品,讓我們看到了一些遊戲在教育性上的嘗試。


遊戲的進化:從技術到藝術,從娛樂到功能

“第九藝術”遊戲真正被髮掘了多少內涵?

BBC在1922年成立的時候,創始人約翰雷斯勳爵為新聞定下了告知、教育、娛樂大眾的使命,同樣,文學與藝術也被欣賞者們要求了娛樂性和嚴肅性。

但在遊戲被認為是藝術後,人們無論是討論科技所呈現的美感,還是沉浸於遊戲題材所帶來的不同文化體驗,較少考慮過虛擬世界是否能在現實世界產生意義。雖然我們能看到一些製作人有意的將思考植入在遊戲中,但嚴肅的立意和題材還遠未被大部分從業者所重視或者提及,仍非遊戲行業的主流。

關於遊戲在社會意義上的思考,在海外已經多有對遊戲功能性的探討。已有廠商致力於在軍隊訓練、團隊建設、課堂教育等層面加以應用,甚至會在醫療領域利用電腦遊戲治療心理障礙。“以應用為目的的遊戲”多被稱為嚴肅遊戲或功能遊戲,它通常被歸類為教學遊戲(通過玩遊戲來教會你如何做某事)、有意義的遊戲(試圖傳遞某種價值觀,引導人們思考),和有目的的遊戲(遊玩它會產生某種真實的世界結果)。

更重要的是,即使排除了這些遊戲的應用目的,它們依舊是一個可以被享受的遊戲產品。

其實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和遊戲廠商也都開始重視起遊戲實用性和功能性的拓展與開發,今年9月,在文化和旅遊部支持下,中央美術學院的首屆功能與藝術遊戲大展就專門探討了遊戲與藝術、教育、醫療等社會科學的結合,旨在深度挖掘遊戲的功能價值、文化內涵,探索數字娛樂教育在中國的發展之路。

展會上以騰訊為代表的遊戲廠商也展出了《子曰詩云》《尼山薩滿》《榫接卯和》《摺扇》等功能遊戲,騰訊還針對功能遊戲提出了應用性、專業性、遊戲性的具體定義和研發基準。讓玩家在遊戲中,願意學,有所學,學對的,往深學。這是騰訊對自身功能遊戲研發或代理的自我要求。同樣也是為國內功能遊戲市場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標準。

遊戲的進化:從技術到藝術,從娛樂到功能

遊戲,除了娛樂性的功能之外,終於開始體現其目前體量與規模所應當承載的社會價值。

“寓教於樂”和“知識普及”的遊戲化範本

在日本的書店,我們可以隨處可見很多歷史漫畫,源氏物語的人物被畫成擬人的例子、各種真實存在的武士被畫成不同的犬貓,而觀之內容卻絲毫並不失嚴謹。也許有人認為嚴肅的歷史並不應該被消遣,但是當一個6歲的孩子可以準確描述從鎌倉到江戶的幕府興衰史的時候,這種娛樂性質的教學是否應該被肯定呢?

在遊戲的趣味性引導下,我們可以將更多傳統文化、甚至嚴謹科學的知識灌輸給更多的受眾。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活躍遊戲玩家數量已經達到22億,也就是說每3-4個人就會有一名玩家——在這樣的人口規模下,藉助遊戲甚至能夠降低很多科學、文化知識普及的宣傳成本。

除此之外,尤其在教育和科普的層面上,遊戲所能提供給玩家快速的、可視的成就反饋,也可以枯燥的知識結合,往往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臺北故宮博物館,除了提供中規中矩的博物館導覽APP外,還提供了另一款遊戲化的導覽應用,讓玩家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調查文物背後的故事。

遊戲的進化:從技術到藝術,從娛樂到功能

《遊戲改變世界》的作者簡·麥戈尼格爾曾經描述,遊戲自身的四個特徵包括目標、規則、反饋、自願參與,這些特徵決定了如果我們可以駕馭遊戲的力量,其實可以使其變成一種主動的學習工具。

如《榫接卯和》《摺扇》這類傳統文化普及類的遊戲,將複雜的工藝轉變為簡單的規則,給玩家設立階段性的目標,完成時達到階段性成就的激勵反饋,這些基本的遊戲體系讓幾乎被遺忘的傳統文化簡單地被更多人熟知。

前文提到的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共同發佈的《故宮:小小工匠》(暫定名)也是這樣一款傳統文化題材的功能遊戲,遊戲在融入故宮真實場景的基礎上,讓玩家能夠通過簡潔操作,瞭解故宮古建築的構造與搭建方式,利用遊戲中給出的材料搭建出“養心殿”“慈寧宮”等著名宮殿,同時遊戲以殿脊的神獸和宮貓為主角,協助玩家完成遊戲任務,講述故宮數百年間的歷史知識,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熟知紫禁城的專家。

遊戲的進化:從技術到藝術,從娛樂到功能

相比從8-bit像素到如今的光學、物理等極致美輪美奐的遊戲技術成熟發展,遊戲在功能應用上的探索還剛剛開始,但是值得高興的是,遊戲廠商已經從單一迎合商業化市場,和追求感官娛樂享受,轉而開始思考自家產品更多能帶來的社會價值,如此看來也未嘗不是一種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